摘 要:隨著中國旅游業的逐步發展,旅游者素質的提高,也帶動了旅游業方向的變化,人類的旅游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而更看重于精神上的收益。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城市逐漸西化,千城一面的危機已經日趨明顯。面對于此,我們只有將各地的風景旅游區賦予傳承地域文脈的功能,讓其成為城市文脈的“保護區”——那種在城市里消失殆盡的文脈。可以通過風景旅游區的形式得以繼承下來。作為風景旅游的規劃者,應該了解并保護待建地區的地域文脈,并讓其根據現實的需要傳承下去。
關鍵詞:風景旅游規劃;文脈;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083--03
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逐步發展,旅游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94年起,我國入境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進入了世界排名前十位,實現了從旅游資源大國向旅游大國的轉變。
旅游者素質的提高,也帶動了旅游業方向的變化,人類的旅游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而更看重于精神上的收益。文化動機成為了旅游的重要基本動機之一。作為跨文化交往的一種方式,旅游的本質正是旅游者從一定的文化區前往另一個異質的文化區。
顯而易見,各地不同文化區域的存在是構成旅游驅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進人21世紀以來,由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的發展速度一日千里,現代城市逐漸西化,千城一面的危機已經日趨明顯。面對于此,我們只有將各地的風景旅游區賦予傳承地域文脈的功能,讓其成為城市文脈的“保護區”——那些在城市里幾乎消失殆盡的文脈,可以通過風景旅游區的形式得以繼承下來。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淚的。旅游是人的一種行為活動,旅游活動擺脫了日常生活的束縛,更注重的是為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其出發點在于人對不同空間、不同文化的好奇和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說,保持或傳承歷史文化的差異即是保持了這種旅游行為的原動力。因此,風景旅游規劃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當地特有的、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想方設法激發起人們的求異心理,達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2.意義。文脈是一個地域國家、城市、風景區的地理背景。文脈包括自然地理條件、文化氛圍和文化脈承,以及社會人文背景。旅游項目要發展成地區旅游形象的標志,就需要對地方文脈進行要素提煉,以要素展現的形式表達出來。強調“獨具一格”,強化地方獨有特色。同時,對于當今社會許多傳統文化的缺失,旅游這項活動也承載了傳播文化的歷史使命。通過風景旅游規劃,保護并傳承當地的文脈,即可保持文脈的延續,又可發展當地的旅游行業,達到雙贏。
一、文脈與風景旅游規劃
(一)文脈
每一處人類到達過的地方,或多或少都留下了那個時代人類文明的痕跡和烙印。這一系列延續至今的歷史,形成了文化的脈絡,傳承和記載了人類文化發展的部分歷程,從而使這一地區承擔了保存和發揚這些文化的使命,這就是地域的文脈。
風景旅游區往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古跡遺產,甚至是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進行風景區規劃時利用現代城市設計和景觀規劃的原理,保護當地的的整體風貌特質以及景觀的整體和諧,可以延續地域歷史的文脈,幫助人們去認識、適應現代文明發展的時空變化,提升景區內涵。
1.文脈的概念。“文脈”一詞譯自英文\"context\",原是語言學中的術語,稱作“語境”,表示語言環境中的上下邏輯關系。它還可以表示事物發生的背景及條件,事物只有同具體的背景環境相聯系,才能發生、發展。
狹義的解釋:從中文字面上看,“文脈”指的是一種文化的脈絡。
廣義的解釋:“文脈”是指介于各種元素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更確切點,是指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
2.文脈概念的層次。文脈即是關于物質與空間的概念,又是關于運動與時間的概念。這就意味著文脈的概念分為兩個層次:橫向的時空關聯,即“共時性”(Synchmnic)內容;縱向的時空關聯,即“歷時性”(Diachronic)內容;換言之,文脈就是為人類所創造的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動態聯系。
3.文脈的構成要素。文脈的構成要素包括了兩個方面,即是顯性構成要素和隱性構成要素。顯性構成要素分為自然環境與建成環境。自然環境是體現地域特色的基礎。例如:山地、濱水、平原、水網等。建成環境指歷史上形成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的人工環境,以及由它們共同構成的各類空間。
人通過在不同空間中所產生的不同感受,來產生與環境的相互交流,達到體會環境意境的目的。隱性構成要素分為地域文化和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表達了人類的價值觀,人們生活在一定的地域里,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也就具有其特定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居住方式,不同的氣候條件,都可以引發出不同的地域文化。
顯性構成要素決定著風景旅游區的外在形象,隱形構成要素則是其內在表達。二者相互支撐,缺一不可——沒有外表的精神和沒有精神的外表都不能夠長久存在。只有二者得兼,風景旅游區才會有生命力,有生命力才有吸引力,才能長久生存、持續發展。
(二)風景旅游規劃
1.風景名勝區與風景旅游區規劃。風景名勝區也稱風景區(以下均簡稱風景區)是指具有觀賞、文化或科學價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較集中,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可供人們游覽、休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域。建設部在1987年頒發的《風景區管理暫行條例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風景區是指風景名勝資源集中、自然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和游覽條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定命名,劃定范圍,供人們游覽、觀常、休息和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域。”風景名勝區規劃也稱風景區規劃。是保護培育、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風景區,并發揮其多種功能作用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經相應的人民政府審查批準后的風景區規劃,具有法律權威,必須嚴格執行。
2.旅游區與旅游區規劃。旅游區是表現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和自然環境統一的旅游地域單元。一般包含許多旅游點,由旅游線連接而成。旅游區規劃是指為了保護、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旅游區,使其發揮多種功能和作用而進行的各項旅游要素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旅游區規劃按規劃層次分為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總體規劃到控制性詳細規劃然后到修建性詳細規劃,是由宏觀到微觀、由淺到深、由粗到細、由抽象到具體、由概念到表象的表現過程。
3.風景旅游區的生命力。風景旅游區與人類產生相互作用的時候,就會產生風景旅游區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指以自然環境為吸引物,非城市化的旅游目的地存在并不斷變化發展的,旅游系統內部及其與環境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即指單位時間空間內,使風景旅游區建設發展超越常規、非機械性增長、現狀條件等客觀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維持推動風景旅游區發展變化的力。
文脈可以對風景旅游生命力產生影響。例如:該風景旅游區在歷史上有著名人物到訪或有歷史遺跡存留都可以形成正面的影響力,而如果沒有或缺少這方面的資源則難以形成促進生命力興盛的原因。但是,衡量文脈構成要素對風景旅游區生命力的影響不能只看數量的多少,更要看其質量,并不是所有的文脈構成要素都能帶來風景旅游區的發展。
二、風景旅游規劃中文脈的保護
1.保護的意義。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交流的頻繁,地球村的形成,使得城市的形象走向了趨同的一面。文脈可以讓我們從民族、地域中發掘文化的亮點。文脈的保存,可以說是人類精神歷史的保存。因為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中,歷史的印記總是隱含著當地人深厚的感情,特有的地域空間承載了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人留下的感情和思想。
現代社會的發展建立在幾千年來的歷史之上,因此人類的發展不能離開文化的積淀,脫離了自身原有文化的發展只能是建造空中樓閣——建的越高垮的越快。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必須保護好固有的資源。文脈不但是前人成果的體現,更是前人探索的過程,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因此,保護好歷史文脈,才有發展前提,才有發展基礎。
2.保護的原則。文脈一般有多條,有主有次,有強有弱。因此,并不是每一條文脈都一定要保護起來,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此過程中,雖不強調盡善盡美,但需要全面考慮分析,選取自身所擁有的對發展最有利的那幾條。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所選文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最好不要選取特別大眾化,或者已經有非常成功的風景旅游區規劃先例中采用過的文脈。珠玉在前,超越就成了艱巨的挑戰。除此之外,對于文脈的選擇,還要注意要有利于推動風景旅游區的發展,有助于增強生命力;要與現狀相協調,不能有很突兀的文脈表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要確定文脈的原真性,以免出現南轅北轍,錯誤地理解了文化表達,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局面。
三、風景旅游規劃中文脈的傳承
1.傳承的意義。文脈的保護并不是風景旅游區文脈研究的最終目的,它只是文脈傳承的基礎。任何事物如果停止自我的新陳代謝,只會慢慢地消亡,文化也是如此。單純的保護文脈而不加以發展,久而久之,它也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夠自如地運用,才能長久地保存下去。因此,文脈不但需要保護,還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而傳承的本質,就是保護和發展。不是脫離文脈的任意發展,而是沿著文脈主線、承載歷史符號的發展。也就是要在前人探索、積累的基礎上,沿著同樣的方向繼續探索,積累下去。不但要“承”下來悠久歷史的積淀,而且還要把歷史文化、歷史經驗“傳”下去。在以史為鑒的同時也積極為將來造出一面鏡子,把現在的思想的和對事物的理解留給未來的人,以供他們繼續參考和發展。
2.傳承的方法。在確定了需要保留的文脈要素的條件下,用評估的方法判定城市文脈中各個要素的價值,以確定哪些文脈具有傳承及發揚的價值,可以允許發揚到何種程度。
首先,要分別從環境層面、社會文化層面、心理與行為層面對文脈要素進行評價。考察其對現在和未來的使用是否有促進的作用,因為離開了使用,任何事物都會失去意義成為空殼。因此,要參考城市規劃的相關內容,著重發揚對風景區的定位、交通等有利的文脈要素。其次,文脈顯性要素的傳承要注重:顯性要素承擔了物質文化的儲存。因此,保存得越完整歷史的脈絡就越清晰,但是由于周圍城市環境的變更,有些要素已經消失,但是在風景旅游區依然有可能保留大部分的要素,以及主動補充缺失的部分,將完整的體系展現給使用者。或是有些文脈的要素已經不適合現代生活,則需要對其進行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選出來的要素進行整合,使其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的整體。第三,不能忽視文脈隱性要素的傳承:隱形要素的傳承并不是孤立的,它依附于顯性要素以及文字、語言、行為等。隱性要素更要選擇性的傳承,它必須是能為現代生活所接受且不與現有積極的文化價值觀念發生根本沖突的。它的發揚可以通過參與性的表演活動,當地居民原生態的生活模式保留,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鑒賞,從中引導使用者接近、了解這些隱性的文化思想,達到傳承發揚的目的。
結語
文脈延續的根本出發點在于促進生活的延續,如果僅僅關注了歷史文化的保護,卻忽視了人的使用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那文脈就會像放在閣樓里的書籍一樣,失去靈性,時間一久就化為飛灰。因此,風景旅游區規劃中的文脈保護和傳承,一定要在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的基礎上,只有人的參與,文化才能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