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關于農村微型企業的研究十分缺乏的情況,在對國內外微型企業概念界定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農村微型企業是雇傭員工(包括不支薪水的雇主及其家庭成員員工在內)低于10人、資產總額低于所在行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在農村地區具有固定經營場所或固定經營業務、產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的規模細小的經濟組織。
關鍵詞:農村微型企業;雇用員工;概念
中圖分類號:F324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2.025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Rural Microenterprise
YUAN Jin-j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short of studies on rural microenterprise. So,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s, various viewpoi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and a concept of rural microenterprise was given at last. Microenterprise is a petty scale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with fewer than 10 employees. Besides that, the total assets of a microenterprise are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small enterprise in the same industry, and its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are not be separated, and it must have fixed place of business or main operating business located in rural area.
Key words: rural microenterprise;employees;concept
隨著中國經濟環境的不斷改變,創業似乎正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標志,不僅在城市,隨著農民外出務工積累技術、經驗、人脈、資本以及農村環境的大力改善,創業現象在農村也是方興未艾。農村創業具有政策優勢、市場優勢、借鑒優勢、門檻優勢、人力優勢[1],但由于內部自身條件和外部創業環境的限制,在農村大量的創業活動是小規模、小范圍的,這種“小”甚至無法進入“小企業”的研究范疇,研究者只能以“微型企業”冠名之。
在美國,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在小企業中,80%是雇員人數在9人以下的微型企業;在歐洲,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9%,而微型企業又占小企業總數的90%[2]。而在談到美國微型企業未來的發展時,致力于創新、效率、學習和宣傳的微型企業基金會的阿斯本研究所主任Elaine Edgcomb說:“美國現在越來越重視農村微型企業的發展,并且能在將來看到更多,在一些農村地區,專注于微型企業的項目成為更廣泛的企業家發展系統的一部分”[3],而發展中國家60%或更多的微型企業都位于農村地區[4]。我們由此可見農村微型企業的蓬勃發展。
微型企業的發展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引起重視。從國內的相關研究文獻來看,直到21世紀微型企業才逐漸進入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中,在此之前,對微型企業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而有關“農村微型企業”的研究則更是缺乏。因此“農村微型企業”概念的界定需建立在對“微型企業”概念梳理的基礎上,因此,首先要對“微型企業”概念界定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
1界定因素

一般而言,劃分企業類別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企業的規模特征(量的指標)和結構特征(質的指標),企業的規模特征主要指企業生產的投入規模和產出規模,結構特征通常考慮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性質[5]。
國外在定義微型企業時,主要采用雇員人數、銷售量、企業的資本價值、每一個工作點的資本成本水平等因素來界定[6]。但這種傳統的方法也越來越顯現出一些問題,如有些企業只有幾個人,但是年營業額能達到上千萬,有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有數百人以上,但是年產值卻很少,因此,在界定時要考慮工商注冊規模性質、城鄉地區差異、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差異等[7]。加之微型企業具備其自身特點,一些學者提出在界定微型企業時,還應考慮以下因素:建立和發展微型企業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貧困和失業問題,其所有者和員工應來源于貧困人口或失業人口[8];微型企業不是高科技企業,它首先解決的是生存問題,關注的是微小贏利,而不是獲得高額的創新利潤;大多數的微型企業屬于非正規的部門,脫離政府的管理而存在[9]。
目前,微型企業的界定因素已經在如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1)從企業的規模特征界定,主要是根據企業的雇員人數即人員規模界定,并且將其作為分析和判斷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志性指標;(2)從結構性指標界定,主要包括創業動機、企業的治理結構[10]。
2 國外界定
正式對微型企業進行稱謂的應屬歐盟委員會。歐洲委員會以“中小型企業”概念為樣本,在1996年將中小企業細分為3種——微型企業、小企業和中型企業[11],微型企業即雇員人數在1~9人的企業。但在2003年,歐盟又第一次單獨制訂了微型企業的標準,認為職工人數在10人以下,或資產總額不超過200萬歐元的為微型企業[12]。
事實上,國外(包括國家、地區和一些國際組織)對微型企業的界定已經比較規范,大多都已經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予以界定,只是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其稱謂略有不同而已。如日本將其稱為小規模企業或零細企業,法國稱為特小企業。
根據相關文獻將國外對微型企業的界定標準予以歸類(表1):從上述界定我們可以發現,國外對微型企業的界定主要基于兩個標準,即投入規模(包括資產總額和雇員人數)和產出規模(年銷售額),但是只有日本還考慮到了微型企業的產業特征。
3國內界定
與國外已經比較規范的界定相比,國內由于對微型企業的研究起步晚,目前還沒有形成意見一致的界定。加之,在對企業類別進行劃分時,政府官方僅僅分為大、中、小型3種企業,并未將微型企業獨立出來,因此,對其的界定也僅僅局限于學術研究的討論中。
20世紀90年代國內對微型企業的研究幾乎還只是空白,只是梁守太(1995)在一篇十分簡短的文章上倡導興辦微型企業,他認為微型企業是不足50人的小型企業[17]。然而該定義過于隨意,不具有科學性,50人的劃分范圍也過于寬泛,而且落腳點仍然在小型企業上,并沒有將微型企業獨立出來的意識。隨后在1998年,撫順市為了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也提出了微型企業。“該市規定,凡在實施再就業工程中,由下崗職工、失業人員,通過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組織起來創辦的或安置下崗職工、失業人員60%以上,人員在5人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核算的勞動密集型經濟組織,都屬于微型企業”[18]。顯然,該定義對微型企業主體的限定比較狹窄,主要為下崗失業人員服務,并不十分規范,而且帶有很濃的地域性政治色彩。
到了21世紀,有關微型企業的研究逐漸增多,因此,有關微型企業的界定也是多種多樣,但意見并不是十分統一。
2000年11月在廣州暨南大學舉辦的中小企業亞太會議上,中國專家強烈要求增加微型企業類別,把雇員人數在10人以下的小企業獨立加以研究[15]。莫榮認為凡在7人以下的注冊企業和大量沒有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脫離政府管理的非正規勞動組織均是微型企業,在莫榮看來,微型企業是一種比個體經濟規模還小的生產組織[11]。所謂微型企業是指不受所有制和產業限制,各種所有制性質都有,涵蓋一、二、三次產業,橫跨城市和鄉村的小作坊、小店鋪、小攤點[19]。微型企業規模很小,從業人員從幾個人到幾十個人,銷售收入也只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管理結構非常簡單,不設專門的管理職能機構,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絕大部分為個體私營企業,或者是合伙的私營企業,現在的個體工商戶當然屬于微型企業,私營企業中的多數企業也屬于微型企業[16]。我們把微型企業界定為由貧困家庭擁有與經營的、員工不超過7人的企業[9]。資產和雇傭員工的人數均在該行業小企業平均水平之下,其所有者和員工主要來自于貧困人口或失業人口,在生產經營中主要使用低水平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企業[8]。微型企業應統一定義為資產總額300萬元以下,從業人員在15人以下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和家庭經濟組織[12]。微型企業是指雇員人數小于10人以下、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自主經營、以家族式的管理為主、技術水平相對較低、規模十分微小的企業[2,11,14,15]。微型企業不僅包括雇員人數不超過10人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也包括雇員人數不超過10人的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自然人企業,還包括許多沒有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經濟組織、小商小販等[20]。所謂“微型企業”應是指:基于“需求型創業”動機和“機遇型創業”動機所創立的,雇員人數在10人以下,其資產數量明顯低于所在行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產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的規模細小的經濟組織[10]。
從上述國內對微型企業的界定發展來看,國內的界定研究沒有考慮產出規模,一般只考慮投入規模,而國內界定存在的意見分歧體現在:雇員人數、資產總額、創業動機、是否包含沒有工商登記注冊的小商小販和家庭經濟組織、個體戶是否屬于微型企業、流動性攤點是否屬于微型企業。
4分析與結論
針對國內學者界定存在的分歧,結合國外主要采用的標準,筆者認為:
(1)在雇員人數上,借鑒國外大多數國家的經驗,應該將其確定為10人以下(不含10人,雇員包括不支薪的家庭成員)。
(2)在資產總額的確定上,由于行業差異等因素的存在,不能一概而論搞“一刀切”,而應借鑒一些學者的意見,將其確定為“低于所在行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
(3)在創業動機上,一些學者認為微型企業的存在是為了解決貧困和失業問題,因此微型企業的創業動機屬于生存型創業。然而由于經濟和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在逐漸提高,生存型創業比重在逐漸減少,相反機會型創業逐漸增加。來源于2006全球創業觀察(GEM)中國報告的分析顯示,中國的機會型創業活動指數在42個國家中排在第10位,機會型創業比重高于生存型創業[21]。基于此分析,文章認為微型企業的發展趨勢也將不再只局限于生存型創業,為了更廣泛地研究微型企業,對于微型企業的創業動機這一界定因素應該也將機會型創業考慮進來。
(4)沒有工商登記注冊的小商小販和家庭經濟組織也應該屬于微型企業。“這種小企業通常都是秘密經營的并且未注冊,它們不交稅”[22],這種“秘密經營的并且未注冊”的現象在國外也大量存在,并且是微型企業的一大特點,因此,應將這部分沒有工商登記注冊的小商小販和家庭經濟組織也劃為微型企業。
(5)個體戶也應該屬于微型企業的研究范疇。在中國,人們常常將手工作坊、從事傳統工藝或服務的、雇員人數不足8人的生產經營單位稱之為“個體戶”,而在國外均將雇員人數在10人(不含10人)以下的小生產或服務組織歸于微型企業,由此可以推論發達國家是將中國所謂的“個體戶”視為企業,個體戶科學的稱謂應該是個體企業,故個體戶屬于微型企業研究范疇。
(6)作為企業,有固定的場所和相對固定的業務,便于要素集合和承擔生產技術的轉換以及向市場提供消費品[11],因此,流動性攤點攤販并不屬于微型企業。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將農村微型企業界定為:雇傭員工(包括不支薪水的雇主及其家庭成員員工在內)低于10人、資產總額低于所在行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在農村地區具有固定經營場所或固定經營業務、產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的規模細小的經濟組織。
參考文獻:
[1] 姜潔.農村創業的優勢與劣勢[J].生意通,2009(3):42.
[2] 許賢明,陳劍林. 區域經濟中微型企業創業和創業環境的研究[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27(4):91-96.
[3] Michou Kokodoko.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he U.S.: Past,present and future [J].Fedgazette,2007(5):1-5.
[4] Larson D W, Shaw T K. Issues of microenterprise and agricultural growth:Do opportunities exist through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1,6(3):203-220.
[5] 黃澤先,曾令華,江群,等. 發展微小企業的宏微觀經濟效應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27(2):6-11.
[6] Sharma M,Miller H G,Reeder R. Micro-enterprise growth: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mplementation assistance in third and fourth worl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0(4):9-21.
[7] 茍仲武. 微小企業的概念辨析及特性分析[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1):131-132.
[8] 張陸,張麗鸝. 大力扶持“微型企業”:我國民營經濟發展中需要重視的一問題[J].經濟經緯,2006(6):91-93.
[9] 蔡翔,宋瑞敏,蔣志兵.微型企業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J].當代財經,2005(12):85-87.
[10] 張陸,鄭立成.“微型企業”:創業動機轉變與內涵擴展研究[J].企業活力,2008(2):20-21.
[11] 陳劍林.微型企業生存與發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
[12] 李日新.欠發達地區微型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金融經濟,2007(4):13-14.
[13] 呂博.微型企業的發展與國際發展援助[J].經濟研究參考,1993,(Z1):17-20.
[14] 蔣志兵,蔡翔,宋瑞敏.論微型企業[J].商場現代化,2007(5):62-63.
[15] 陳劍林.我國微型企業成長中的社會資本分析[J].求實,2005(2):40-42.
[16] 王振.上海微型企業的發展現狀與扶持政策[J].上海經濟研究,2002(1):73-79.
[17] 梁守太.微型企業不可缺[J].中國中小企業,1995(5):33.
[18] 《中國勞動》記者.撫順市實施微型企業小額貸款方案[J].中國勞動,1999(7):43.
[19] 魯春平,王印杰. 微型企業:廣闊西部大有作為[J].經濟論壇,2001(14):11.
[20] 陳金波. 論微型企業的優勢及其發展意義[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5):21-23,47.
[21] 高建.中國的創業活動更趨活躍——來自2006全球創業觀察(GEM)中國報告的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07(9):66-67.
[22] Woodworth W P.Third world economic empower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Micro enterprise,micro entrepreneurship,and microfinance [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0(4):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