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天津地區棉花生長的情況及氣候條件,對棉花成株期枯萎病和黃萎病的癥狀、病原、發病條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總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棉花;枯萎病;黃萎病;癥狀;病原;發生條件;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435.62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2.015
Diagnoses andPrevention ofDiseasesin Cotton Seedling Stage
YANHG Xiu-rong1, LIU Shui-fang1, SUN Shu-qin1
(Tianjin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Tianjin 300112,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cotton growth condition and climate in Tianjin , the symptom,pathogeny, generant factor of cotton fusarium wilt and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e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 andmanagement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cotton; fusarium wil;verticillium wilt; symptom;pathogeny; generant factor; management
棉花枯萎病、黃萎病都是系統侵染的維管束病害,被棉農稱為棉花的“癌癥”, 是棉花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具有傳播迅速,損失嚴重,防治困難等特點。近年來在天津市棉區呈逐年加重趨勢,因此筆者就天津地區棉花枯、黃萎病的田間癥狀、病原、發生情況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癥狀
1.1棉花枯萎病
棉枯萎病菌能在棉花整個生長發育季節為害棉花,在自然條件下,苗期感病的棉株在播種后1個月左右即可顯露癥狀,但是發病高峰的出現是在定苗至現蕾期,天津地區一般在6月到7月,棉苗大量萎蔫、死亡。夏季高溫季節,病菌生長受到抑制,病勢發展緩慢,癥狀呈現隱蔽,至秋季多雨即8月以后,氣溫下降,病菌生長旺盛,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
成株期癥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矮縮型:整株矮小,主莖、果枝、節間顯著縮短,葉片深綠,皺縮不平。
(2)網紋黃化型:中下部葉片局部或全部葉脈變黃成網紋狀,葉片局部或全部變黃。
(3)急性萎蔫型:植株突然失水、萎蔫、青枯下垂,葉、蕾、花大量脫落,成光桿,主莖頂部和果枝焦枯。莖桿剖開為深褐色條紋[1-3]。
1.2棉花黃萎病

棉黃萎病始發期一般出現在棉花3~4片真葉時,發病盛期在7—8月。
1.2.1苗期癥狀 病葉邊緣開始褪綠發軟,呈失水狀,主脈間出現不規則的灰色或淡黃病斑,逐漸擴大變褐,失水干枯,莖部維管束明顯變褐,發病較嚴重時會造成死苗[1]。
1.2.2成株期癥狀棉花一般在開花結鈴階段發病,病株常于下部葉片逐步向上發展,病葉邊緣稍向上卷曲,葉脈間產生淡黃色不規則病斑,葉脈附近仍保持綠色,成掌狀花斑,類似花西瓜皮狀。嚴重時葉片枯焦,脫落成光稈,有時病株的基部或落葉的葉腋里,可發生嗷芽或枝葉,病株一般不萎蔫,能結少量棉桃,在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澆灌時,產生急性癥狀,表現出棉葉呈水燙狀,然后萎蔫下垂,迅速脫落呈光稈。病株莖部剖開有褐色條紋。
1.3棉花枯萎病與黃萎病癥狀比較
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常常混合發生,癥狀上難于區分,枯萎病其中的一種葉斑表現為葉片部分或全部變黃,而黃萎病是葉片邊緣稍向上卷曲,葉脈間產生淡黃色不規則病斑,葉脈附近仍保持綠色,成掌狀花斑,無論哪種癥狀,剖開病株根、莖和葉柄,都可見木質部有褐色條紋,其中黃萎病的木質部比枯萎病的顏色淺,這是區別兩種病的主要特征[1-4]。

2病原
2.1棉花枯萎病
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 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稱尖孢鐮刀菌,屬半知菌類。鐮刀菌菌絲透明、有分隔,在側生的分生孢子梗上生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包括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是繁殖、傳播和休眠的主要器官。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新月形或稍直;薄壁;頂端細胞較窄細,有的呈喙狀彎曲;足細胞明顯或不明顯,一般有3個分隔,最多可達7個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至腎形,無色透明,無分隔或1個分隔。枯萎病菌菌落在PDA平板上培養,菌絲為白色,與基物接觸面為玫瑰紫色。
棉花枯萎病菌寄主廣泛,能夠侵染數百種作物或雜草,具有廣泛的傳播途徑,該菌可以通過家畜的消化道而不喪失存活傳染能力。該菌的近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病田棉稈、病葉、病鈴等殘體漚肥,未經腐熟進入田中。其它如大水漫灌、風雨、田間農事操作時未及時將病苗、病株帶至田外徹底銷毀都能造成傳播。
2.2棉花黃萎病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稱大麗輪枝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體初無色,有分隔,老熟時加粗變褐,能產生黑色微菌核。菌絲上生長輪生分生孢子梗,直立無色,一般為2~4輪,每輪著生3~5個小枝,多者為7枝,呈輻射狀。分生孢子卵圓形,單細胞,大小不一,此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2.5 ℃,但在30 ℃高溫下隨能生長但生長緩慢。
黃萎病菌的寄主范圍廣泛,包括向日葵、茄子、辣椒、番茄等250余種植物。棉黃萎病菌能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能在土內長期存活,屬于土壤習居菌,同時它能從根系侵入,進入導管中寄生,為系統侵染的病害。
3發生條件
影響棉花枯、黃萎病發生因素見表1。
4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精選種子,建立無病留種田和保種基地,生產無病棉種,并要嚴格選擇不帶病菌,成熟度好的棉種。
(2)合理輪作。實行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例如: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不受棉枯萎病菌侵染,與這些作物實行2~3 a以上的輪作,是防治棉花枯萎病等病害的有效措施。
(3)清除田間雜草。大麗輪枝菌的寄主范圍非常廣泛,大量雜草為該菌的寄主, 只有清除雜草才能提高防效。
(4)合理施肥。冬前深翻,熟化土壤,春天翻漿后反復耙地,結合整地,增施腐熟有機肥、磷鉀肥、微肥和生物菌肥。
(5)及時對輕病田拔除病株,并進行土壤消毒。
(6)藥劑防治。見表2。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9-33.
[2] 楊毅.常見作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127-130.
[3] 馬奇祥,姜昆.棉花病蟲草害實用原色圖譜[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2-23.
[4] 王厚振,王福棟,劉淑英.棉花病蟲草害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