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概述天津漁業的生產演進及背景,分析天津漁業的生產特征的基礎上,借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理論根基,結合國內外成熟的生產函數理論構建天津漁業生產模型,從深層次上對天津漁業生產結構進行解析,認為開拓和發展天津漁業需要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尤其是內陸養殖業。
關鍵詞:天津;漁業生產結構;計量經濟模型
中圖分類號:S911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2.017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Tianjin Fishery
BAO Teligenbaiyi1, SONG Xiang-ro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2.Tianjin Aquatic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221, 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and background of Tianjin fisheries is reviewed, and 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analyzed. Based th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and theory of productive function, the author builds the productive model of Tianjin fisheries and analyses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Tianjin fisheries in depth. It is concluded that aquaculture sector, especially inland aquaculture, shall be promoted largely to develop Tianjin fisheries.
Key words: Tianjin;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fisheries; econometric model
天津漁業歷史悠久,海淡水漁業資源豐富,水產品交易活躍,歷來是華北地區的水產品集散地。歷經改革開放30年,天津漁業在承包經營責任制、水產品流通自由化和振興水產養殖業等政策制度安排下,生產取得相當程度的發展。水產品產量從1979年的3.27萬t升至2007年的34.12萬t,年均增長率達到8.74%。從而,使水產品消費從“吃魚難”到“魚有余”再到“吃好魚”,水產品市場貨源充足、品種豐富,漁民收入逐年增加,漁業經濟生機勃勃。
進入21世紀,天津漁業宏觀環境面臨著資源衰退、生態惡化、漁場縮減、轉產轉業等嚴峻問題。隨之,漁業生產結構發生動態性演變,進而,漁業生產系統的狀態和效率均有變化。基于此,本研究借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理論根基,分析天津漁業生產發展態勢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成熟的生產函數理論構建天津漁業生產模型,從深層次上對天津漁業生產結構進行解析,以求為開拓和發展天津漁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1天津漁業生產發展態勢
1.1漁業生產演進及其背景
縱觀建國以來的天津漁業發展史,基于漁業所處社會、經濟、政治背景[1]以及漁業生產發展態勢,其生產歷程可分為4個時期(見圖1),概述如下。
1.1.1漁業生產復興時期(1949—1956)建國以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天津漁業經濟逐步得到恢復與發展。1953 年進入“一五”計劃期,漁業捕撈資源豐富且相對穩定,雖然捕撈手段簡單,但是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群眾漁業生產熱情高漲,捕撈產量逐年增加。1956年,天津市海洋捕撈公司成立,大大增強了捕撈能力。然而,水產養殖業不被重視,海水養殖如同解放前仍以簡單的港養為基礎。20世紀50年代初期,淡水養殖業興起,但是只養一些草魚。1956年,天津市水產局成立,逐步引進南方的鰱、鳙魚,形成了以養殖鰱、鳙魚為主的淡水養殖業。
這一時期,天津水產品產量由建國當年的1.64萬t增加到1956年的5.16萬t,年均增長率達到17.79%,水產品生產大幅度發展。
1.1.2漁業生產波動時期(1957—1981) 至20世紀60年代,漁業捕撈資源一直豐富且相對穩定,因而“重捕輕養”觀念仍有余存,養殖技術水平落后,養殖業發展緩慢。進入70年代,近海捕撈生產逐步實現了漁船機動化、網具膠絲化、通導電訊化,捕撈能力進一步增強,近海漁業資源被充分利用。然而,經營流通體制、機制不活,導致水產品供應緊張,市民吃魚困難。197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養為主,養捕結合,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的漁業發展方針。1980年,天津首家合資企業——濱海蝦場建成,人工培育出了中國對蝦苗種,帶動了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歷經“大躍進”運動(1958—1960)、“國民經濟調整期”(1963—1965)和“文化大革命”運動(1966—1976),漁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天津水產品產量由1957年的4.20萬t減少到1981年的2.69萬t,年均增長率為-1.84%,水產品生產波動大頻率高,曾出現15次負增長。
1.1.3漁業生產高速發展時期(1982—1998)1982年,根據中共中央1號文件精神,國營水產企業和鄉村漁業社隊全面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增加了漁業勞動者的收入,激發了生產積極性,漁業生產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1983年,市委提出“利國發家,多養魚蝦”的號召。1984年,又召開“海水養殖會議”,把開發荒灘、荒地,發展海水養殖列為重點開發項目,各部委及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優惠用電,撥柴油指標,海水養殖得到快速發展。同年,水產品供銷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批零一條鞭”,全面放開了水產品價格,搞活了水產品流通市場。198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苦干三年,基本解決全市人民吃魚問題”的口號,并制定一系列扶持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動員國家、集體、個人力量,1985—1987年期間掀起了第一次池塘大開發熱潮。1987年,養殖產量在水產品產量中的比重達到54.34%,首次超過捕撈產量。隨之,人民群眾“吃魚難”問題初步得到解決,結束了“憑票買魚、定量供應、有市無貨、有價無魚”的局面。
1990年,國家開始征收農林特產稅,影響了漁(農)戶養殖生產積極性,導致翌年養殖產量減產-0.26%。1992年,零散的聯產承包體主動轉型為股份制公司,一些村辦集體經營的漁場相繼轉變為專業從事水產養殖與良種選育的股份制企業,發展成為現代的漁業經濟組織,使漁業生產煥發出新的活力。1993年,海洋捕撈實行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在非洲西部與印尼海域開辟了遠洋漁業作業區。1995年,實施了伏季休漁期制度,對保護近海漁業資源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1999年期間,完成了第二次池塘大開發,擴大了水產養殖產業化規模。同時,圍繞市場需求,先后引進二十幾個新的淡水養殖品種。1998年,開始籌建天津首家海水工廠化養殖場,開發海水名特優品種養殖。
這一時期,天津水產品產量由1982年的3.59萬t增加到1998年的21.38萬t,年均增長率達到11.79%,水產品生產取得相當大的發展。
1.1.4漁業生產穩定增長時期(1999—2007)進入21世紀,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以地區為單位、以產品為鏈接的水產養殖合作社、水產養殖協會等新型的科技社團組織悄然興起。從而,提高了漁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并使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業得到推廣和普及。2005年,初步實現了漁業信息網絡服務體系。
2002年,開始實施“減船轉產”計劃,2002—2006年間,天津沿海報廢拆解387艘漁船、轉產轉業1533個漁民。2004年,建立人工魚礁,設立了貝類增殖生態自然保護區。2005—2007年期間,大量放流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魚、海蜇、池沼公魚、櫛孔扇貝等各類水產苗種,為近海資源的養護及其好轉起到良好的作用。進入21世紀,作為沿海都市型漁業的特色,也作為現代漁業的形式之一,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使其在漁業結構調整以及資源養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這一時期,天津水產品產量由1999年的23.03萬t增加到2007年的34.12萬t,年均增長率為5.04%,水產品生產得到穩定、持續發展。
1.2漁業生產特征
對于天津漁業來說,作為生產特征可從兩個方面歸納。一是從捕撈主導型生產向養殖主導型生產的轉化。捕撈產量對養殖產量之比,從1982年的87.79∶12.21變為2007年的12.56∶87.44,養殖產量比重急劇提升,并且其比重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比重(2007年高出18.39個百分點);二是漁業增產主要借助于淡水魚類,但也不能無視淡水蝦蟹類對增產的貢獻。1995年對2007年的貢獻率[2]分析表明:貢獻率排序為淡水魚類59.18%、淡水蝦蟹類27.70%、海水其他4.35%、海水蝦蟹類4.10%、海水魚類1.89%、海水貝類1.14%、淡水貝類-0.25%。不言而喻,淡水魚類和淡水蝦蟹類的增產均來自于養殖生產。
2天津漁業生產計量經濟模型
2.1生產模型的定型化
由漁業捕撈生產和養殖生產模型構建[3,4]經驗所知,對于捕撈產量Bt,把機動漁船功率數Gt、捕撈專業勞動者數Lt、捕撈生產控制政策虛擬變量DM(1984—1998年賦值為0;1999—2007年賦值為1),作為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將其余諸要素總括起來作為隨機擾動項ut來處理為較理想;對于養殖產量Yt,把養殖面積Mt、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Jt、上期養殖產量Yt-1作為解釋變量引入模型,將其余諸要素總括起來作為擾動項ut來處理為較理想。
對于產出量和投入要素之間關系的表達,指數曲線的乘法模型是最妥當的。從而,天津漁業生產模型可定型為以下形式:
捕撈生產模型
lnBt=d+alnGt+blnLt+cDM+ut
養殖生產模型
lnYt=h+elnMt+flnJt+glnYt-1+ut
其中,a、b、c、d、e、f、g、h為待定參數(a、b、e、f分別為機動漁船功率數、捕撈專業勞動者數、養殖面積以及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的產出偏彈性值),t=1,2,…,n。
2.2生產函數的測算及檢驗
采用相關統計數據(源于《天津統計年鑒》以及天津市水產局)和賦值數據,由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所估計出的結果如下所示。回歸方程式下面的括號內數值表示各自系數的t值、***和**分別為1%和5%的顯著性水平。還有,R2為決定系數、AdjR2為修正決定系數、s為回歸方程式的標準誤差、D.W.為杜賓-瓦特森統計量。
對于構建的生產函數①和②,施行四級檢驗[5],即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檢驗、計量經濟學檢驗和預測檢驗(由于篇幅所限,檢驗及其結果予以省略)。兩個生產函數雖然不能確定其剩余項是否有自相關,并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但均通過其余檢驗。從而,兩個生產函數作為天津漁業生產的第一次模擬,被斷定為具有一定說明力的模型。兩個生產函數的模擬結果呈現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尤其是養殖生產函數優于捕撈生產函數(見圖2)。
3天津漁業生產結構分析
近些年,“生產結構”一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但是其涵義因人而異。筆者認為漁業生產結構有表層和深層結構之分。表層的漁業生產結構是指漁業生產部門或部門內部構成要素(變量)的集合;而深層的漁業生產結構是指漁業生產系統中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筆者將從深層結構上去解析天津漁業生產結構。分析方法采用彈性值分析和乘數分析,其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機動漁船功率的產出偏彈性值為0.020 9,非常小。其實,以控制捕撈生產的年份為界限分階段來看,1984—1998年間,機動漁船數量和功率年均分別增長7.15%和1.09%;1999—2007年間,機動漁船數量和功率則年均分別減少-4.93%和-5.93%。隨之,機動漁船功率的產出偏彈性值,反而從前期的-0.1654升至后期的0.237 7。充分說明,機動漁船的增多及其大型化現已失去作為捕撈增產主要因素的地位,并處于投入過剩狀態。
(2)機動漁船功率的年均邊際產出為0.020 9×(427 23.50/69 104.21)=0.012 9(t),這表示機動漁船功率再增大1 kW,年可增產量僅為0.01 t。至于是否應當加大機動漁船功率,不能只看經濟效益性來決定,要看是否符合政府關于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中的“雙控”(船數和功率總量控制)指標。
(3)捕撈專業勞動者的產出偏彈性值為0.313 1,較大。說明捕撈專業勞動者是捕撈增產的主要因素之一。
(4)捕撈專業勞動者的年均邊際產出為0.020 9×(42 723.50/5 653.29)=0.157 9(t),這表示每增加1名捕撈專業勞動者,年可增產量為0.16 t。至于是否應當增加捕撈專業勞動者,從經濟角度看主要取決于勞力工資水平。
(5)短期、長期的養殖面積的產出偏彈性值分別為0.823 1和0.823 1/(1-0.615 9)=2.142 9,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其值都非常大。足以說明,養殖面積(主要是內陸養殖面積)的擴大依然是現階段乃至未來一段階段養殖業增產的主要因素。養殖技術的提升以及由此帶來的養殖單產的提高是現階段水產養殖的主要課題之一。
(6)養殖面積的年均邊際產出為0.823 1×(140 065.04/317 86.96)=3.626 9(t),這表示養殖面積每增加1 hm2,年可增產量為3.63 t。至于是否應當擴大養殖面積,從資源利用角度看主要取決于可養水面的開發利用程度。
(7)短期、長期的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偏彈性值為0.056 4和0.056 4/(1-0.615 9)=0.146 8,且符號為正。可以說明,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的上升是水產養殖增產的因素之一。但是,養殖對于價格變化的感受性不是很強烈。不過,這一點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8)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的年均邊際產出為0.056 4×(140 065.04/4 704.58)=1.679 1(t),這表示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每提高1元/t,年可增產量為1.68 t。至于是否應當提升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這一問題非常復雜,一般取決于漁業生產要素價格以及水產品市場價格。
(9)上期養殖產量的偏彈性值為0.615 9,較大,且符號為正。可以斷言,此為由養殖漁(農)民的生產習慣性以及漁業資本的耐久性之性格所致。
(10)捕撈生產函數各偏彈性值之代數和為0.334 0,小于1;養殖生產函數各偏彈性值之代數和為1.495 4,大于1。由此可見,捕撈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而養殖生產則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養殖生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養殖面積、水產品綜合生產價格同時增設1%,則養殖產量可增加298 361×1.495 4%=4 461.69 t。
4結語
天津漁業生產歷經復興時期(1949—1956)、波動時期(1957—1981)、高速發展時期(1982—1998)和穩定增長時期(1999—2007)4個階段,每一位天津“漁人”做出了百般努力,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天津漁業向養殖主導生產轉型,其增產主要借助于淡水養殖魚類,但也不能無視淡水養殖蝦蟹類對增產的貢獻。研究表明,天津水產養殖生產正處在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可見,天津漁業的開拓發展和未來趨勢更多期待于水產養殖業,尤其是內陸養殖業。
(1)要持續擴大內陸養殖生產規模。天津漁業海水可養殖面積為18 490 hm2,內陸水域面積為314 740千hm2,2007年其養殖水面利用率分別為36.99%和9.51%。僅從資源利用視域看,無論是海面還是內陸水面,其開發潛力均非常大。然而,由于近幾年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之需求,對土地或水面(主要是海面)的征用范圍逐年擴大且有加劇之勢。因而,相比之下持續擴大內陸養殖面積為可取方策。
(2)要持續推進養殖品種結構調整。水產養殖品種的選擇是水產養殖業成敗的關鍵和基礎。南美白對蝦的引進改變了天津漁業“海水養蝦、淡水養魚”的傳統格局,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進而,科學、合理持續地調整好養殖品種結構,選擇或引進適應天津自然環境以及市場銷路的養殖新品種已是當務之急。
(3)要大力發展工廠化養殖,并注重漁業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
(4)要繼續拓展遠洋漁業。天津遠洋漁業起步較晚,比上海、遼寧(大連)、福建晚了大約10年。擴大遠洋漁船隊規模,穩定和發展過洋性漁業的同時,要開發拓展大洋性漁業。
(5)要加快發展休閑漁業,拓展漁業功能。發揮天津區位優勢,融入“體驗”和“交流”兩大因素,搞好天津休閑漁業項目設計,突出其差異性、參與性和挑戰性,開發出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休閑漁業項目,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休閑與游息。同時,使其成為漁區振興和漁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水產局.堅定改革開放之路,加快天津現代漁業發展——天津市水產業改革開放三十年調研報告[R].天津:天津市水產局,2009:1-48.
[2] 白砂堤津耶.初歩からの計量経済學[M].東京:日本評論社,2000:61-63.
[3] 包特力根白乙.計量経済モデルによる中國の水産物需給構造に関する研究[D].鹿児島:日本國立鹿児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33-146.
[4] 包特力根白乙,馮迪.中國漁業生產:計量經濟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漁業經濟,2008(3):26-30.
[5] 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方法和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