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用地規模研究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基礎研究之一,與土地利用效益密切相關。土地利用效益既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城市規模的基本出發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對用地效益的分析能夠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本文以二、三產業產值與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作為衡最城市用地效益的指標,通過計算1997~2007年的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分析濟南市建成區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的關系及城市擴張的合理性,并選取廣州市、南京市、青島市、北京市、上海市作為比較對象,通過2000~2007年城市間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的關系對比,進一步分析濟南市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及繼續擴大城市規模的可行性。最后運用回歸分析方法、增長彈性模型和邏輯斯蒂模型對未來濟南市的合理用地規模做出預測。結果發現,濟南市未來城市規模為2015年401 km2,2020年450 km2。研究結果可為編制濟南市土地利用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 城市用地規模;效益分析;用地增長彈性系數;預測方法;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0)06-0160-06
城市合理用地規模是指城市的發展規模必須符合城鎮人口增長的自然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使城鎮各方面活動做到低消耗、高效率,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并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陳彥光等利用分形理論探討城市規模與產出之間的函數關系。周海春等把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城市擴張過程中的規模問題,建立了適度人口規模輔助決策模型。俞燕山根據不同規模的資本、土地、勞動力三要素的投入產出差異,利用DEA方法,對我國大中小城市之間的規模效率情況進行了比較。章劍龍等將城市擴展與城市化特征相結合,對不同地域的城市空間擴展類型進行分類。許多學者還對我國部分城市規模效益進行了分析,探討其最佳規模。對于城市最佳規模的探討,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結論也不相同。王小魯等在對不同等級城市的規模收益與外部成本進行對比分析后認為,較大規模的城市具有明顯的正規模效益,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經濟效益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也是我國大中城市趨于擴張的內在原因。也有的研究指出城市規模的擴大必然造成負的外部效應。隨著城市機能的變化,最佳城市規模也在變化,不同階段的最佳城市規模都不同。目前,對城市是否存在最佳規模仍存在著爭議。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對不同的歷史時期較難求出準確的最佳城市規模,然而在一定時期內,技術沒有根本性的突變,城市的運營必然遵循一定的成本、效益變化規律,理論上存在最佳的城市規模,因此如何確定城市規模和城市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是近年來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和難點。本文以濟南市為例,建立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模型,分析濟南市建成區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的關系及城市擴張的可行性,并對未來城市建成區用地合理規模進行預測。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濟南市是山東省的省會,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全市總面積8177 km2。近年來,隨著城市政府管理農村的城鄉一體化體制的推進,濟南市城市面積迅速增加,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到2007年建成區面積已達315 km2。城區總人口達到352.7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953.94億元,市區職工平均工資為29165元。
1.2 數據來源
研究區數據主要來自濟南市規劃局數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97~200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1~2008年)。
1.3 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研究方法包括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模型以及城市用地規模預測模型。
1.3.1 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原理
研究表明,當城市規模達到一定的規模前提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單位面積的城市用地效益也隨之提高,當城市用地規模繼續擴大到一定程度后,卻會出現城市用地單位面積規模效益趨于一定,因而其經濟效益的增長率是遞減的,因此分析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用地規模的關系能夠反映城市規模擴展的可行性。
1.3.2 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模型
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宜采用單位面積提供的產值量作為指標,常用城市GDP產值與城市用地面積之比作為粗略衡量用地效益的表征方法。這種方法簡便、直觀,能大體上反映各個城市的用地水平,但GDP是城市面積所對應的一個綜合經濟量,在面積范圍上遠遠超越建成區面積,為了方便研究城市需要,根據城市的經濟發展特點,城市內部的主要產業類型為二、三產業,因此,本文選取二、三產業產值作為反映城市用地經濟產出的指標,選取建成區面積作為城市用地規模指標,以二、三產業產值與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作為衡量用地效益的指標,分析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的關系,并計算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k),作為土地利用效益變化的指標,分析未來城市規模擴展的可行性。當年度建成區面積增加率超過了二、三產業產值的增長率時,說明城市的擴張有許多為無效擴張,土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閑置和浪費;若二、三產業長的增長率高于建成區面積增加率時,說明城市擴張比較合理,能夠充分利用新增建設用地,用地效益較高,因此可用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k值)的變化分析未來城市規模擴展的可行性。公式如下:
k=v1/v2
式中:k為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v1為某時期經濟增長速度,v2為同期建設用地增長速度。
當k=1時,表示城市土地的規模收益不變,即建成區面積增加并未引起用地效益的增減;當k>l時,表示城市土地的規模收益增加,即建成區面積增加可促使用地效益提高,此時城市規模擴展是合理的;當k<1時,表示城市土地的規模收益減少,即建成區面積增加導致用地效益下降,此時城市規模擴展為無效的,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1.3.3 城市用地規模預測模型
城市用地規模與二、三產業產值、區域經濟增長速度以及城市規模發展趨勢等因素存在相關性,因此,可運用回歸分析方法、增長彈性模型和邏輯斯蒂模型對未來濟南市的合理用地規模做出預測。
2 結果與討論
2.1 濟南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
以濟南市近年來建成區面積和二、三產業產值為基礎數據,并由此計算出每年建成區面積的增加率和二、三產業產值的增長率、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分析濟南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的關系。
由表1可以看出,1997~2007年濟南市用地規模在逐年增加,二、三產業產值的增長比例(A4)大大超過了建成區面積的增加比例(A3),且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A6)k>1,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A5)呈增長趨勢,說明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用地效益不斷提高,城市擴張比較合理,能夠充分利用新增建設用地,促進城市用地效益提高。
分析近十年來濟南市建成區面積及二、三產業產值變化情況,可以發現:1997~2003年濟南市建成區面積(A1)增加較快,年均增加7.21%,同期,除1997年二、三產業產值增長較大外,其他年份二、三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13%,由于建成區面積增加使得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A5)平均為5.49%,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A6)k>1,說明城市擴張是合理的,新增建設用地能有效提高城市用地效益。
2004~2007年隨著集約用地理念的深入,建成區面積增加速度明顯減慢,年均增加2.99%,同期經濟發展較快,二、三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78%,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A4)和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A5)均高于2003年以前時期,一方面說明這期間的城市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在建成區面積增加率較小的情況下,土地利用效益仍保持增長的趨勢,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明顯增強;另一方面,此時期土地利用效益高,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增長率平均為13.38%,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平均彈性系數(A6)較大(k>5),表明用地效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了進一步提高城市用地效益,促進土地利用規模效益的提高,在加強土地集約利用的同時,進一步合理擴大城市規模是可行的。
2.2 濟南市與其他城市用地效益對比分析
近年來濟南市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土地利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但與國內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濟南市城市規模仍然比較小,用地效益還有提高余地。本文選取與濟南市同位于我國東部地區的副省級城市廣州市、南京市、青島市以及城市規模更大、經濟發展更快的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作為比較對象,通過2000~2007年城市間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的關系對比,進一步分析濟南市今后城市發展過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及繼續擴大城市規模的可行性。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07年各城市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A1)的增大,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A7)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平均彈性系數(A9)均大于1,表明這些城市在2000~2007年間城市規模擴展總體上是合理的,建成區面積增加能夠促使用地效益提高。但分析各城市不同年份間建成區面積增加與用地效益的關系可以看出:除濟南市外,其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均存在城市規模擴張過快,導致土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降低,存在土地閑置、浪費現象的不合理之處。
以上6個城市中,2000~2007年建成區面積(A1)增加最快的是南京市和北京市,其次是青島市、廣州市、上海市,濟南市建成區面積(A1)增加率最低,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城市規模擴張過快而導致土地利用效益降低較嚴重的也是北京市和南京市。北京市2001~2003年城市規模增加較快,建成區面積(A1)由780 km2增加到1180 km2,增加了51.28%,由于城市規模較大,導致連續三年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A7)逐漸降低,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的增加值為負,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平均彈性系數(k)小于1,南京市由于2002年城市規模擴張較快,建成區面積(A1)增加了107.07%,導致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A7)下降了42%,這說明城市規模并非越大越好,不合理的城市擴張必定會造成土地閑置與浪費。
與其他城市相比,2007年濟南市建成區面積(A1)相對較小,僅大于青島市,二、三產業總產值(A2)也最低,但從2000~2007年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的平均增加值(A8)來看,濟南市為4198.53萬元/bn2,雖低于上海市和青島市,但高于廣州市、南京市和北京市,且7年來單位面積二、三產業產值(A2)一直呈增長趨勢,一方面說明濟南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土地利用規模效益逐漸增加,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濟南市城市規模偏小,制約用地效益的提高,城市規模擴張是合理的。
對比上述城市2000~2007年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平均彈性系數(A9)可知,濟南市為4.39,居上述城市之首,表明土地利用效益仍未達到最高,繼續擴大城市規模是可行的。
2.3 濟南市城市合理用地規模預測
2.3.1 用地規模預測方法與結果
根據1996~2007年濟南市建成區面積與二、三產業產值數據,分析區域經濟增長與建設用地增長的相關關系,運用回歸分析方法、增長彈性模型和邏輯斯蒂模型分別對未來濟南市的合理用地規模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見表3。
綜合以上三種方法的計算結果,預測濟南市未來城市合理用地規模為2015年401 km2,2020年450 km2。
2.3.2 預測結果分析與驗證
城市合理用地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城市的運營遵循一定的成本、效益變化規律,確保城市經濟效益最優時的土地面積。確定城市合理用地規模,不僅要與城市人口與經濟發展相銜接,也要考慮區域土地資源的供給狀況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因素。因此,在不同條件下,運用不同的方法測算城市用地規模會有所差異。
根據濟南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未來應大力發展經濟,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十一五”時期經濟增長速度要實現年均增長13%,2010~2020年經濟增速為10%,城市化水平2015年將達到71%,2020年將達到75%。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建設用地地面積必將會逐年增加。為了保護耕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濟南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2020年城市規模為410 km2,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中預測2015年濟南市建成區人口規模將增至400萬人左右,2020年將增至430萬人左右,按集約用地的原則,確定城市人均建設用地指標95m2/,L,到2015年建成區用地規模將增至380 km2,2020年將增至410 km2,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一致,可見濟南市2020年城市規模410 km2是在緊縮城市用地的條件下提出的,并非根據最大用地效益目標確定的最佳城市用地規模。
根據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分析,2005~2020年濟南市新增建設用地的供給量為240 km2,到2020年建設用地最大規模可達到535 km2。濟南市是省會城市,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綜合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供給與需求分析,并考慮到其他不確定因素,至2020年濟南市建成區用地面積可達到460 km2,這與本文的測算結果相近。由此可見,采用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預測未來城市用地規模是可行的,預測結果與城市經濟發展及資源供求實際相符合,因此,可作為未來濟南市合理城市用地規模。
3 結論
盡管從發展的角度來講,對不同的歷史時期測算最佳城市規模具有較大難度,但對于一定時期,城市規模與用地效益存在相關性,本文提出了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模型,對于分析一定時期內城市規模擴展的合理性,及預測未來城市合理用地規模具有較好的效果。
本文應用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關系分析模型分析濟南市近十年來城市用地規模的變化,結果表明,近年來濟南市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土地利用效益也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城市擴張比較合理,且城市土地正向集約利用方式轉變;與國內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濟南市目前城市規模較小,用地效益仍有待于提高,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具有可行性。通過對濟南市城市發展的研究,證明城市用地規模與用地效益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建設用地與第二、三產業增長彈性系數,可用于城市規模擴展可行性分析,對于促進集約用地、避免城市規模的過度擴張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從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方面探討城市合理用地規模,以促進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提高經濟產出。但城市規模是個綜合的概念,涉及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土地規模、城市環境等各個方面,要全面體現城市合理用地規模的內涵,還應從不同方面、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
(編輯:王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