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難以割舍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而且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多食肥膩葷腥、油炸食物;再加上親朋好友互相宴請是傳統禮節,筵席上又都以雞、鴨、魚、肉、蝦、蟹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為主,而糧食、蔬菜較少。從營養平衡角度來看,如果餐餐大魚大肉,攝取過多的脂肪,將會超過身體機能的需要,致使熱量過多而發胖;更重要的是不易消化,使血液過多地集中于腸胃而導致心、腦等重要器官缺血,以致精神困乏。只顧口福而狂飲暴食,容易導致“病從口入”。由此可見,葷多素少的飲食不利于健康。
人的消化器官猶如機器一樣,不能無休止地超負荷運轉,暴飲暴食,從而加重負擔,影響消化能力,引起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民間亦有“美了口福,苦了胃腸”的說法。如果原本患有胃潰瘍,更易導致胃穿孔。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則會加速血液循環,從而使血壓升高,甚至發生中風和心肌梗塞,危及生命。暴飲暴食還易加重胰腺負擔,引起急性壞死性胰腺疾病。對于平素有胃炎、腸炎、膽囊炎、慢性肝炎、高脂血癥、脂肪肝等病的人,病情也都會有所加重。
常言道:“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新鮮蔬菜是堿性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纖維素,而且還能夠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而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胃腸正常蠕動,防止便秘。水果能夠調節改善人體的代謝機能,預防各種疾病,增進身體健康。
根據“模糊飲食原則”,葷素食數量之比約1:2,在素食中,蔬菜與水果之比約為4:1。蔬菜與水果不能互代,因為二者雖均含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礦物質和水溶維生素,但含量不同,如蔬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2%左右(只有扁豆、蒜苗、胡蘿卜等含量較高),而水果中碳水化合物為10%左右,不僅高于蔬菜,而且還含有能被人體直接消化吸收的單糖,如進食水果比蔬菜多,糖分攝入也隨之增加,所以不能以水果代替蔬菜。另外,蔬果保健功能各異,如蔬菜中常見的胡蘿卜合有大量的維生素,具有調節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的功能等作用;水果中的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生津止渴、安眠養神、治療慢性腹瀉、減肥等功能;梨富含糖分、維生素、礦物質及果膠等,具有降壓化痰、潤燥生津的功效;咳嗽、痰多的老年人更應多吃。菜果種類繁多,不一一贅述。
佳節飲食不僅要營養平衡,還要講究衛生。準備過節用的食品,如肉類要購買衛生部門檢疫過的;雞、鴨及水產品要盡量選購鮮活的;蔬菜要選擇新鮮水靈的,對于已經變色、變味、生霉的食物,不要貪圖便宜,隨便購買。若吃火鍋,要將海鮮、肉類等涮熟涮透了再吃,不可食用半生不熟的魚肉等,以免引起寄生蟲病。食用涼拌菜,務必消毒洗凈,要放一些醋和大蒜,不但能調味,又有消毒殺菌之功效。對于剩飯剩菜,一定要加溫熱透再吃。家庭存放的食品,要生熟分開。進食時如發現食物有異味或味道不正常應立即停止食用。此外,在烹調食物時,不要放鹽過多,要清淡一些。一則適口,二則防病。食鹽過多,會引起鈉和水的滯留,加重心臟負擔,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及腎炎的人尤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