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焦巴散】
原料:小米焦巴(鍋巴)500克,紅糖適量。
制作:小米焦巴焙干研面,以紅糖水沖食。
效用:消食導滯。適宜于因過食谷面食品而引起的胃脘積滯、厭食惡嘔等癥。
【雞珍粉粥】
原料:雞內金6克,干橘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
制作:雞內金、橘皮、砂仁共研細末,水煮米做粥,粥成入三物粉三分之一量,加白糖適量。
效用:消積健脾。凡小兒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肚腹脹大,面黃肌瘦,嘔吐時作,大便黏滯“疳積”病,可輔食此粥。
【山藥半夏粥】
原料生山藥(研細末)30克,半夏30克,白糖適量。
制作:半夏用微溫水淘洗數次,去掉礬味。用做飯小鍋(勿用藥甑)煎,取湯約500克,去渣調入山藥細末,再煮兩三沸成粥,和白糖食用。
效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凡因脾胃虛弱而引起氣逆上沖,嘔吐頻作,尤其是聞藥氣則嘔吐更甚、諸藥不能下咽者,可服食此粥。
【丁香要塘】
原料:冰糖(或白沙糖)50克,生姜末30克,丁香粉5克,小磨香油適量。
制作:冰糖(或白沙糖)加水少許放沙鍋中,文火熬化,加生姜末、丁香粉調勻,繼續熬至挑起不粘手為好。另備一大搪瓷盆。涂以小磨麻油,將糖倒入攤平。稍冷后趁軟切作50塊。
效用旌逆止嘔。適宜于胃寒型嘔吐、嘔逆、胃疼等癥。
【泡銀耳】
原料:銀耳5克。
制作:銀耳用涼開水洗凈。放進玻璃瓶內,再倒入適量涼開水,密封浸泡。一天后即可飲用。
效用:可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小兒驚風、中暑出痧、糞石性腸梗阻等。外用可治神經性皮炎、稻田皮炎、接觸性皮炎,各種皮癬、疥瘡、濕疹、外陰瘙癢等。
【藿奢粥】
原料:鮮藿香30克(干品15克l,粳米100克。
制作:鮮藿香煎汁,粳米煮粥。粥成后加入藿香汁調勻煮沸即可。
效用:降逆止嘔,開胃進食。適宜干脾胃吐逆、霍亂、心腹痛等癥,對暑熱癥引起的嘔吐有一定療效。
【生蘆根粥】
原料:生蘆根30克,粳米50克。 制作冰煮蘆根取汁去渣,用汁煮米做粥。
效用:清熱、除煩,止嘔。適宜于小兒胃熱而引起的嘔吐等癥。
【蘆根竹茹粥】
原料:新鮮蘆根約150克,竹茹20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
制作:鮮蘆根洗凈,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欲熟時加入生姜2片,稍煮即成。
效用:清熱、除煩、生津、止嘔。適宜于因高熱引起的口渴、心煩、胃熱嘔吐或呃逆不止、婦女妊娠惡阻、肺癰、痰熱咳喘、咳吐膿性濁痰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