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二○○七年九月初,因工作上的事我的心情莫名傷感,如同陷入沼澤般難以自拔。便在雙休日接受了一位學生的邀請,來到他的家鄉——皖南山區的一個小村,以療精神之痛。
我是傍晚到達的,這個山村背靠黃山山脈,前面是開闊的農田。迎面而來的山野清風令我為之而爽。此時勞作了一天的莊稼人已陸續收工回家,我的學生家已開始做晚飯,他們仍是用大灶做飯,燃料也是傳統的,灶膛的火光將女主人那質樸健康的臉龐映照得格外生動,與都市麗人們一張張被美容店或不菲的化妝品加工得蒼白的臉相比,她的美張揚著生命力。此時,山村的上空陸陸續續升起了裊裊炊煙。雞、鴨等家禽紛紛喧鬧歸籠。村中只有十幾戶人家,建筑多為古樸的明清式樣,有幾棟就是保存良好的歷經了幾百年風雨的明清遺物。置身于其中,便感受到了返樸歸真的古拙之美。而當我喝了一口他們為我備的清茶時,仿佛一股清流注入我體內,頓時好像激活了生命中某種沉睡已久的物質。一問才知這是真正的山泉,是他們集資從山上引來的泉水,他們的日常用水。怪不得如此的清甜,香淳。我不得想起城里超市架上的礦泉水,要是他們把這泉水灌起來去賣,那可是不菲的收入,而這里只是他們日常用水,喂豬,洗滌,不免覺得有點可惜。晚飯享受的是正宗的綠色食品,胃口不覺大開,滿滿一碗米飯不費事就下肚了。那菜,至今仍回味無窮。就餐時一家之主的爺爺和兒子慢慢小酌與我拉家常,免除了農業稅的政策讓他們倍感輕松,農田的收入加上山上的綠色珍寶足以小康。他們那“酣歌一曲太平人”的悠然自得感染感動著我,一絲淡淡的羞意漫過心頭,為了自己的小資。
鄉村沒有夜生活,晚飯后主人看了一會電視就睡覺了,他們在樓上特地為我備了一間房。我所居住的城市,九月仍是高溫未退,這里的夜則是涼爽得很,我只帶了兩本書,梭羅的《瓦爾登湖》和盧梭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但我并不想看,只是帶著而已,體會一下這鄉居生活,是否可以讓我產生與這兩位大師一樣的生命感悟。于是我便躺在床上徹底地放松自己,享受著山野的靜寂,在靜寂中傾聽來自山野自然的天簌,偶爾傳來幾聲犬吠,蟋蟀和不知名的蟲叫。沒有月色,夜,是真正的夜。不像城市,用亮化的霓虹燈夸張地延續著白晝,沒真正意義上的黑夜,倒置著人們的生活。
這個夜晚,我睜著眼,與黑夜約會。
之二
黎明時分,——真正的黎明,我便起床了,洗漱完,便沿著主人屋前的樹籬綠徑獨自來到田邊。真是“莫道君行早”,田里,已經有人勞動了。
用“新鮮”二字形容鄉村的空氣實在是過于平淡了,在這個稻谷旺盛地生長的時令,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稻香,各種樹木、植物生長,牛、豬等家禽的氣息只是間歇中感覺到。就像一首樂曲,主旋律由弦樂演奏,長笛、黑管、巴松等只起烘托,陪襯作用。稻香是這個時候的主旋律。鄉村的空氣有著音樂的質感,是有生機的,給予你生命的活力,鋼筋水泥構筑的城市里的空氣是沒有多少生長的氣息的。沿著村民們平時上山的小道,我找了一塊較為平坦的石頭,露水很重,我只是好站著,面對東方——太陽尚未升起,但細長的云塊像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魚,漂浮在一片紅彤彤的光海中,仿佛我是在海岸邊望著靜悄悄的海洋,并不覺中參與它的瞬息萬變的變化。往下看,整個村莊都在漂渺霧氣的籠罩下層層疊疊,由濃而淡,裊裊聚散。清晨的霧氣中,山村盡現了她的天生風韻,恬靜幽細的田園風光。我跟著清風擴展,并聲息相通,此刻我的感情簡直可和天使共享,不由自主地面對即將噴薄紅日的東方,伏于石頭之上,淚水盈眶。生命源于自然,當它回歸自然的時候,如同重新置我予母腹之中,與自然這個萬物之母同節拍同呼應。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可我們什么時候領略過太陽初升時的那份感動呢?我們每天享受著它驅走黑暗后帶來的光明,它和空氣、水蘊育萬物,讓鮮花盛開,讓糧食成熟,讓瓜果甜蜜,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不都來自于大自然的恩賜嗎?每個行走在都市中的人們,有誰真正感謝過給予我們一切的大自然呢?因為我們習以為常了。現代社會的工業文明,把我們拋進了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高速度,快節奏,強藕合,多關聯,訓練著我們的大腦,引誘著我們的多欲,不停地向身外追求。生命被縈系在工作效率,所得的增加,財富的積累,權力的擴張,卻無視了生命的本質。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滿足,甚至多余的財富。多余的財富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時間的閑暇和從容,讓我們走向智慧的文明。可事實上,卻使很多人走向了愚昧的物質奢侈,生命退化為生存。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有這樣一段話“速度是出神的形式,這是技術革命送給人的禮物。跑步的人跟摩托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的水泡和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和歲月。當人們把速度性能托付給一臺機器時,一切都變了;從這時候起身體已置之度外,交給一種無形的、非物質化的速度。”他在提示我們,在這樣一個技術時代,有可能我們漸漸失去自我,變相成為空了靈魂的物質軀殼。這難道是我們終其一生去追求的嗎?當然不是。
霧氣漸漸淡去,太陽在清晨的濕潤中慢慢的升起,我只看著它,享受它上升時的美好。人有時候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辟如靜靜坐著,聽時間在滴答滴答中流淌;或佇立在窗前看天空的云舒云卷……其它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滋養你的心靈,真正的品味生命的時光,就像現在我的心像一朵花一樣悄然開放,它帶給我的是靈魂的愉悅,它不需要用金錢購買。此時太陽的光芒猶如初生嬰兒般純潔柔和,沐浴其中,是生命在接受最為純潔,最為高尚的洗禮,由內到外的潔凈,暢快!
多么美好!
之三
今天吃過早飯我和女主人一起下田勞動,路過一個小山頭,看到一座漂亮的新墓,便問,方知是一位婦人的墓,她丈夫修的。好感動,不久的將來有誰會為我修這樣一座墓?在城市人口急劇膨脹的時代,我們該葬身何處?
不想未來。
明天,是的,明天我就要離開這里,返回我的生活軌道。但我還會來這個山村,或者別的鄉村。因為,只有在貼近自然的時候人的天然情感才能得已真正的發揮。城市的綠地是人造的,原本來自自然的生命卻遠離了自然。沒有野草,玉米,高粱莖葉的顫動,那來鳥兒真正的歌唱?那有我們生命的奔放?來到這個世界是生活的,是來尋找精神的性情之美,而不是迷戀那些帶不走的虛名,地位和財富。在生命的旅途中體會生命的快樂,給自己一個從容自由的大腦,一個寬舒支配生存空間,一個寧靜無燥、無憂無迫的平和心境,這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才能找回生命舒適與尊嚴,感受生命真實。“我們最豪邁,最光榮的事業乃是生活得愜意,一切其它事情,執政,致富,建造產業。充其量只不過是這一事業的點綴和從屬品。”“愷撒與亞歷山大就在生活最繁忙的時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當的生活樂趣……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強。”法國思想家蒙田在十六世紀就這樣告訴人們。
《瓦爾登湖》《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暇想》還在我的行李里,無需取出。我要充份享受這個鄉村的夜晚。是的,享受,享受它的靜謐,它的田野生長的力量,它黑暗中的深邃……
責任編輯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