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藝人”到“導演”、再“開博”“從商”,老徐的每一次折騰背后都緊緊抓住了“成功”兩個字。
不僅被娛樂圈奉為“才女”,徐靜蕾還是中國2億網民中玩得最High的名人。她的Blog被英國《衛報》評為世界最有影響的博客之一、她的《開啦》電子雜志有數十萬的忠實讀者、她手寫的書法被做收錄為“靜蕾字體”在PC上供網友下載、微軟還專門為她定制了一個專屬的MSN聊天機器人。最近她親自主導的《杜拉拉升職記》各種媒體報道席卷而來,女藝人、女導演、女商人、時尚女主編,她是將名人效應和網絡經濟結合得最天衣無縫的娛樂圈才女。從“藝人”到“導演”、再“開博”、“從商”,老徐的每一次折騰背后都緊緊抓住了“成功”兩個字。
為什么不好好演戲
徐靜蕾一直不是個安分的人,折騰很多東西,但是神奇就在于,幾乎折騰什么成什么。徐靜蕾年輕的人生像極一部奇妙的電影。
當初高考時,徐靜蕾不是一心報考電影學院,從小學畫畫的她,最大的夢想是考上美術學院,但是天不遂人愿,美院落榜的她來到北電的考場。性格偏內向的徐靜蕾,在北電考試時一度想逃離考場,“那時候看到那么多的老師就緊張得特別想跑,但溜出去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我就既來之則安之了。”留下來的徐靜蕾在才藝展示時也十分與眾不同,“我根本不會跳舞,就學了一個健身操,還總學不會,考的時候自己瞎比劃了幾下,老師皺著眉頭說,那你,那你干脆給我們跑一圈得了。徐靜蕾聽著老師的鋼琴節奏,鋼琴彈得快的時候,她就使勁跑,鋼琴彈得慢的時候她就慢慢跑。就這樣,徐靜蕾“跑”進了電影學院的大門。
那個老師這是徐靜蕾碰到的第一個貴人。
這個學校里人才濟濟,美女如云,許多世界知名的演員都是她的校友。徐靜蕾誠惶誠恐地過著日子,成績并不突出。卻被著名導演趙寶剛挑中拍了青春偶像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讓她還未畢業就名聲在外。接下來《將愛情進行到底》和《讓愛做主》之后,徐靜蕾儼然成了玉女派掌門,排人“四小花旦”之列。
作為一位曾經與章子怡、周迅、趙薇并稱為“四小花旦”的女演員,按照人們的慣常邏輯,應該好好地趁著當紅的時候多拍些戲,沿著演員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然而徐靜蕾卻并沒有像其他3位花旦一樣。當其他3位小花旦在商業電影的大潮中比拼得如火如荼之時,徐靜蕾卻在自己折騰“獨立電影”、在博客上與韓寒過招,甚至辦起了多少人口中的“完蛋東西”——電子雜志。就連一貫支持她的父親都看不下去,教訓徐靜蕾:“為什么不好好拍戲?”
徐靜蕾不務正業地要當導演,或多或少和她的第二位貴人有關。這位貴人說;你不要被人當花瓶擺來擺去了,可以自己當導演嘛。
說這話的應該是王朔,一個和徐靜蕾關系撲朔迷離的家伙。這和徐靜蕾的想法不謀而合。之所以堅持當導演,徐靜蕾說,“我覺得演員好壞很難判斷。你演一部戲紅了、火了,所有人都喜歡你,是真的因為你好嗎?可能是導演好、劇本好、攝影師給你拍得好,你是很難判斷你自己是幾斤幾兩。導演就不一樣,一個電影的好壞其實主要在于導演,沒有任何借口可以講。好那是能力強,不好那是需要學的東西很多。”王朔的朋友們紛紛出手相助,比如葉大鷹、姜文、張元。結果在2002年,徐靜蕾嘗試獨立執導,通過自傳體電影《我和爸爸》小試牛刀,闖入電影制作的幕后領域,又陸續推出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夢想照進現實》。前者模仿經典,原著是茨威格,后者刻意試驗,編劇就是王朔。
才女啊,大家感嘆。
徐靜蕾也覺得自己在演員之外該是個寫字的,就開了博客。無非是片場瑣事和心情的家常,幾個月就點擊過千萬,如今竟過了億。2007年,徐靜蕾做了寫字者的導演——電子雜志主編,如今電子雜志《開啦》的下載量也過億了。
才女啊,人們又開始感嘆。而正是在辦雜志的過程中,徐靜蕾正悄悄地被商業改變,并進而用商業去改變周邊的人與事。被商業改變與用商業去改變
2007年4月16日,徐靜蕾創辦的新媒體《開啦》電子雜志上線。雖然從知道什么是電子雜志到創辦公司只有1個多月,但徐靜蕾用自己特有的“盲目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比較可以的執行力”,就這樣又把自己扔到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
徐靜蕾說她對互聯網并沒有“野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徐靜蕾與互聯網卻特別有緣。這位曾經的“博客女王”,她在新浪博客創造的點擊量紀錄長時間無人打破。雖然直到現在徐靜蕾仍然有60%的東西還沒有完全搞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博客會那樣火,但“博客女王”的頭銜不僅為她帶來更高的人氣,同時也結交了不少互聯網行業的朋友。
占座網的COO謝煒和樂淘的創始人畢勝,都為徐靜蕾創辦《開啦》電子雜志提供過不少建議。雖然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告誡徐靜蕾,電子雜志就是一個根本不可能發展成功的東西,但徐靜蕾覺得也許她能夠堅持下來,“也許我可以做成一個”。
現在《開啦》做了3年多,每期的平均下載量達到1000萬,而且擁有了幾十萬的固定讀者,也擁有了一些廣告客戶,徐靜蕾覺得,這對于她就是成功。“一個事情過程當中都是變通的,你會不斷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這個事可能不行,可是我是從媒體的角度來看這個事,這個是不一樣的角度。”
但管理一家真正的公司,這個經歷讓徐靜蕾“迅速成長”。最初創辦公司時,徐靜蕾發現自己管理劇組的經驗完全不能管理公司。“因為劇組是個臨時團隊,幾個月就解散了,大家在那種臨時團隊里,都會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但一個長期的劇組就完全不一樣了。”在挑戰了自己的極限后,徐靜蕾的最大收獲就是,知道自己到底干不了什么,比如管理公司,“還是交給合適的人去管理吧!”比如看報表,“打死我也看不懂”。
而與“商人”打交道的經驗,也讓“文藝青年”徐靜蕾正在變成一個真正對商業有理解的人。從最初聽到一個商業合作機會就覺得特興奮,到現在已經可以分辨出哪個是應該合作的,哪個是不要合作的,徐靜蕾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徐靜蕾甚至一個個分析那些沒有談成的合作,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專業還是人?對于投資,徐靜蕾也變得更加審慎,“我需要弄清楚到底要的是什么,是錢還是資源?甚至包括合作伙伴的性格合適不合適”。
其實自從2007年以來,徐靜蕾每年只出演了一部影片,她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自己創辦的電子雜志《開啦》上。但徐靜蕾并不覺得這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沒有什么時間是浪費的,不管是經驗也好,還是教訓也好,都是你的收獲。別人看起來好像這幾年我沒做影視的東西,但是我覺得自己其實收獲特別大,讓我變得更開放和綜合了。”而且這種經歷,讓徐靜營在拍攝《杜拉拉升職記》時感覺特別不同。“無論是資源利用上還是人才的儲備上,明顯比做前三部電影的時候,要成熟很多。”
當年創辦《開啦》電子雜志,徐靜蕾就有一個小算盤:做雜志和很多客戶打交道,從而會建立一個客戶資源網絡,會對拍電影有幫助。這回真的應驗了,《開啦》積累的廣告資源和人脈,確實幫助《杜拉拉升職記》找到了大量商務合作伙伴。“因為過去無論做演員還是導演,沒有這樣的通道,而做雜志卻可以接觸到大量廣告客戶。”而且從商的經歷確實改變了徐靜蕾。為電影拉廣告果然很輕松。“現在看來,電影回本是肯定沒問題的了。”
現在《開啦》已經進入良性運行階段。2009年一年,徐靜蕾大部分時間在外拍片,《開啦》都運轉正常。而且徐靜蕾發現,《開啦》已經可以作為一個品牌存在了,而并不僅僅是幾本雜志,有一些商品已經來找《開啦》談品牌授權的合作了。2010年1月18日,由《開啦》授權的女性飾品“KAiLA終極概念配飾”就攜手國內最大的時尚購物網站走秀網,為追逐時尚的白領麗人們推薦了三款最佳的組合套件。三種不同的飾品巧搭,加上老徐最愛的“貓系列”KAiLA飾品共100多款配飾。可以讓你隨著心情的變化而任意搭配職場裝束。一經推出,在互聯網上人氣飆升。
徐靜蕾被她的商業經歷所改變,現在她或許可以嘗試用商業去改變電影。你可以把《開啦》電子雜志的經歷看作是徐靜蕾的一次商業課程,而《杜拉拉升職記》是她對此課程的一次“畢業設計”。
杜拉拉實驗
當張一白拿著《杜拉拉升職記》的劇本找到徐靜蕾時,他做好了“被老徐踢出門外”的心理準備。從最早在《將愛情進行到底》中與徐靜蕾合作開始,張一白就知道,徐靜蕾對文藝片有種莫名的偏愛。這種偏愛不僅僅體現在徐靜蕾的欣賞口味上,從她執導《我和爸爸》開始,它一直彌漫在徐靜蕾執導的3部電影中。而現在,張一白想請徐靜蕾擔任《杜拉拉升職記》的導演,這是國內第一部職場類型影片,而且是一部純粹的商業電影。
但徐靜蕾的反應卻讓張一白大感意外。在看過《杜拉拉升職記》的劇本后,徐靜蕾告訴張一白,這是一部她想看、也想拍的電影。認識徐靜蕾這么多年,張一白感覺到,徐靜蕾變了。“老徐這幾年做企業很辛苦,現在她更想看一些輕松、快樂的片子。”張一白這樣理解徐靜蕾。創業經歷讓徐靜蕾發現,電影除了是門“藝術”之外,其實還有“娛樂”的功能。而在完全陌生的商業世界摸爬滾打的經歷,改變的不僅僅是徐靜蕾的電影觀,她甚至在試驗用商業世界的規則改變國內的電影行業。
《杜拉拉升職記》最初的投資人只有徐靜蕾和張一白,雖然徐靜蕾過去執導的3部電影全部是自己投資,但那都是小成本影片,而現在徐靜蕾想將《杜拉拉升職記》打造成一部時尚大片,“這不是幾百萬元的投資就能做的”。為了“融資”,徐靜蕾和張一白像做創業公司一樣,開始為《杜拉拉升職記》尋找投資人。
為了讓《杜拉拉升職記》增值,徐靜蕾和張一白做了不少營銷。
首先,徐靜蕾和張一白請來了13位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和高管,作為《杜拉拉升職記》的榮譽編輯,讓企業圈開始關注這部電影。
之后,徐靜蕾又請來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師派翠西亞·菲爾德(Patricia Field)加盟《杜拉拉升職記》,在時尚圈又進行了一輪營銷。《杜拉拉升職記》最吸引女觀眾的就是片中的50多套時尚造型。這些造型全部是由好萊塢頂級造型師、曾打造出《欲望都市》和《口紅森林》等時尚大片的派翠西亞·菲爾德設計的。張一白說:“當時就想做中國最牛的時尚片。怎么才能最牛,誰最牛?我們就想到找《欲望都市》的菲爾德。”
沒有高額的廣告費用,但廣告效果卻是不同凡響。兩輪營銷下來,徐靜蕾和張一白發現,已經有投資人開始找上門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引來了一個重量級的合作伙伴——中影集團,作為《杜拉拉升職記》的投資方之一,中影集團的加入,讓《杜拉拉升職記》最終融資成功。“整個《杜拉拉升職記》的營銷過程,就像一個創業企業,不斷稀釋原始投資人的股權,不斷引入更大的投資。”作為影片監制,張一白這樣總結。
但不可否認的是,《杜拉拉升職記》在商業合作上的成功卻是徐靜蕾當導演以來的第一次。影片還未開機,就有多家廣告客戶瞄上這部電影,最終與影片達成各種推廣合作的企業有20家。目前《杜拉拉升職記》已經通過各類商業合作收回2/3的制作成本。“先不說票房將來會怎么樣,但照現在收回成本其實已經沒有問題。”徐靜蕾不無驕傲地說。在她看來,《杜拉拉升職記》是一部不怕商業的電影,“有些電影太牽強,去做商業是不舒服的,但《杜拉拉升職記》更像一本時尚雜志,時尚雜志中的廣告本身也是一種時尚。商業就是內容。”“電腦、汽車、手機,包括服裝這些產品,都是現在人生活的必需品,放在電影里是非常正常的,沒有什么值得意外的。”徐靜蕾這樣理解。
雖然是第一次執導商業片,雖然是一部最初并不被投資人看好的職場電影,但當《杜拉拉升職記》遇上徐靜蕾,奇妙的化學反應就此產生。
其實,除投拍最初不被看好的、幾無先例的職場電影外,在《杜拉拉升職記》制作模式上,徐靜蕾也進行了創新。它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只有不到2000萬元人民幣,作為導演,徐靜蕾并沒有通過抬高制作費的方式從中獲取收益,而是通過合理的制作成本,拿一定比例的制作費,最終通過票房收入與投資方進行分成,類似“保底分紅”。
這種投資方與制作方通過票房收入進行分成的商業模式在國外電影界已經運作非常成熟,但目前在國內電影市場,影片票房收入還是歸屬于投資方,絕大部分導演只能獲得制作費。導演只在影片拍攝階段對影片負責,更像公司里的經理人。“從公司的運作角度來講,電影的運作是不合理的。公司要讓一個人很好地、持續地做下去,要給他期權,電影就沒有這樣,結果誰也不用特別負責。”徐靜蕾現在已經在用商業的眼光審視電影業了。
作為演藝圈中的“才女”、互聯網2.0時代的“博客女王”、《開啦》的創辦人,徐靜蕾從不懼怕進入任何全新的領域,而且她堅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險,才成就了今天的徐靜蕾。
正所謂,越折騰越成功。
責編 林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