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個人網絡空間,卻在消費者中產生爆炸性傳播力度,這種“隱性的頭條新聞”也隨時可能對企業(yè)造成致命威脅,企業(yè)該怎么辦?
全媒體時代,企業(yè)的任何秘密消息隨時有可能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并在消費者中傳播,成為散布在消費者中的“隱形頭條”。
海爾博客門——隱性的頭條新聞
知名的企業(yè)培訓講師譚小芳曾分享過一個案例。2006年5月22日,發(fā)生了一起“和訊博客”上的“海爾博客門”事件:一名顧客購買的海爾冰箱出現(xiàn)質量問題,由于種種原因海爾三天后才予以調換,該顧客氣憤之下在其“和訊博客”上撰文宣泄其對海爾售后服務的不滿。海爾售后部門在見到該博客的抱怨后,迅速采取緊急措施,立即派遣服務人員以兩個大西瓜作為禮物登門道歉,與這位客戶認真地溝通了他們晚到的原因,以及為什么三天后才把冰箱送到的客觀原因。
在海爾做出迅速反饋之后,那位發(fā)表博客的用戶在事后的反饋里是這樣寫的:“我很感動……因為我的一篇帖子,海爾派人上門溝通,讓我有點自我感覺良好,感到作為用戶受到重視。”從博客的回帖可看出,博客們對此事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從開始對海爾的負面質疑轉變到客觀中肯甚至是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很多博客留言表示海爾售后服務的周到是聞名于耳的,呼吁人們支持民族品牌,對民族品牌應該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心。這場沸沸揚揚的“海爾博客門”事件因為海爾的及時反應,得到了圓滿的結局,并沒有給海爾的企業(yè)聲譽帶來太大的影響。
我們常說海爾服務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售后問題抓得快,抓得狠,問題一旦出現(xiàn),就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不惜代價。這種做法雖然成本較高,但問題的實質把握得準,對后續(xù)銷售的負面影響很小。在以往,由于社會公眾缺少直接表達意見的途徑,媒體的作用就顯得異常突出,而小道消息的傳播也受到條件的限制,都是口頭相傳,無論在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上都非常有限,從而使得一些企業(yè)養(yǎng)成了過度依賴“主流媒體”的毛病,不重視公眾的“口碑輿論”。
全媒體時代,很多事情的“爆發(fā)”并非來自“主流媒體”,而是來自不起眼的個人,尤其是當“博客”出現(xiàn)后,比如臭名昭著的克林頓性丑聞事件,據說最先就是曝光于“博客”。而隨著博客的發(fā)展與普及,博客的影響力不再限于政治,也侵入了商界,許多大企業(yè)對此也不敢怠慢。為了減小小道消息的傳播影響,企業(yè)更傾向于主動開博,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相對平等和方便的“溝通”和“發(fā)泄”的渠道,同時,以一種人性化、平等的姿態(tài),通過事實澄清,正面引導,化解人們的疑慮、不信任乃至不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添加門”中王老吉的絕學
同樣源自博客上的“壞消息”,王老吉則用另一種方式給我們呈現(xiàn)了其危機公關的絕學。“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紅罐王老吉慷慨解囊,為災區(qū)捐款1億元,高調獻愛,加上行之有效的網絡營銷,贏得了國人的感動和敬意,王老吉的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以及銷售額隨之快速增大。可就在一年后的5月11日,王老吉卻被衛(wèi)生部指認,其飲料中所含的中藥成分夏枯草不在允許使用范圍之內。
2009年4月13日,杭州消費者葉征潮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對王老吉的訴狀,包括侵犯自己的健康權以及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認為自己的胃潰瘍是由于飲用王老吉所致。此外,重慶有消費者稱飲用王老吉后頭暈,也計劃起訴王老吉,并聲稱是為了“全體市民的身體健康而打官司”。一把夏枯草,將原本用來降火的王老吉,置于水深火熱之中。
5月11日,國家疾控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所常務副所長嚴衛(wèi)星給紅罐王老吉定了性:王老吉中的有些成分和原料,不在食品安全法已經規(guī)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之列。這意味著流傳了170多年的,以王老吉命名的涼茶涉嫌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至此,王老吉卷入“添加門”風波。
然而,在外界看來,王老吉應該馬上站出來做出澄清和解釋。可是對于外界的質疑與媒體的曝光,王老吉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一樣,干脆置之不理。其實,正當人們?yōu)槠淙绱说驼{失語而百思不得其解時,王老吉的危機公關卻在悄然進行。危機之后的第二天,廣東食品協(xié)會就緊急召開記者招待會,向媒體出示國家衛(wèi)生部2005年簽發(fā)的《關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關問題的請示》批復,稱王老吉涼茶中含有夏枯草配方是合法的,不存在添加物違規(guī)問題。事發(fā)僅4天,衛(wèi)生部也發(fā)布聲明確認王老吉涼茶在2005年已備案,并認可夏枯草的安全性。
這份2005年的“請示”是否確有此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王老吉的危機公關抓住了關鍵點,可謂一劍封喉。早在2005年,職業(yè)打假人以王老吉配料中含有夏枯草“沒有列入國家110種藥食同源名錄”將其告上法庭。事發(fā)之后,王老吉管理層迅速出面澄清,并組織中醫(yī)藥專家針對“夏枯草”問題撰寫應訴材料,最終贏得官司。此后,王老吉還牽頭粵港澳涼茶企業(yè)由政府出面,成功將涼茶申請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目錄。
危機爆發(fā)后,當事者立即站出來辯解,往往會給人以“掩耳盜鈴”的感覺,而專業(yè)和權威部門出具證明與報告,為其“洗冤”——因為即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往往能令人信服。
不過,王老吉事件本身也有值得玩味之處。恰恰一年之間,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境地,當然容易讓人產生其被暗算的懷疑。樹大招風,面對王老吉火箭般的躥升,競爭對手為其設置絆腳石或置其于死地肯定不在少數(shù)。所以,王老吉“夏枯草”危機的源頭,頗有些讓人難以琢磨的意味。但無論如何,王老吉這次危機公關實踐,為互動傳播時代下的成功危機公關提供了注腳,其表現(xiàn)也將為其他企業(yè)再次提供生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