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源日益緊張、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大環境下,原有集粗放型及外源型于一身的舊有經濟模式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仍然浸泡在舊有經濟模式里的企業無疑是出悲劇,不變則死。
民工荒,企業慌了
“你先留個電話號碼,待遇什么的我們一切好商量!”
“只要你來就可以了,完不成任務我們還是給你1 500元每月的基本工資!”
不少企業除按慣例“包吃住”外,在員工的工資待遇方面也更加優厚,不僅有2000多元的基本工資,還外加午餐補貼、生日祝福金、工齡補貼等,頗為誘人。此外,“帶薪培訓”也成了新“籌碼”。
——這是春節后面對“民工荒”,企業們急于招人開工的縮影。
這已經是近年來第二次發生大規模民工荒,而且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根本上退潮的背景下。其中隱約凸現出的是中國經濟的變局,而相關企業的轉型也迫在眉睫。
舊模式難以為繼
“從表面上看,經濟回暖、訂單回升是此次招工難的導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譚炳才認為,與勞動強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資,對農民工越來越沒有吸引力,是導致“招工難”最直接的原因。這種說法,也得到了不少企業經營者的認同。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當下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已出現了“劉易斯拐點”。所謂“劉易斯拐點”,是指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村富余勞動力在一段時期內向非農產業逐步轉移,在拐點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漲工資也會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在拐點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工資福利,就找不到合適的員工。一旦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這個拐點,那么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的經濟模式就不得不有所轉變。
生死“三岔口”
在以珠三角為代表的經濟模式中,企業們都是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靠從國外接訂單,來料加工賺錢;生意好訂單多,工人們就要超時加班趕貨,而一旦沒有訂單,工廠就要開始裁員。而工廠老板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時候訂單多,什么時候會沒單接。
在前幾年日子好過時,許多企業安然徘徊在世界產業鏈下游,錯失了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大好時機。以致經過多年發展,多數出口加工企業仍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品牌。這些一直靠廉價勞動力存活的企業,毫無市場競爭力,無疑是國際分工背景下的悲劇,民工荒來臨時首當其沖的就是它們。
在“用工荒”的倒逼下,這些企業面臨選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必須向土地和勞動力價格更低廉的內地轉移,一部分企業則因無法承受用工成本提升而關門,而另一部分企業則尋求產業升級,向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產業高端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