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領域,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從來就是一件讓人樂此不疲的事情,而藝術界尤甚。2010年3月13日在湖北省藝術館開展的《傳統意韻,創意文化——新媒體系列展》,就是這樣一場探索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契合點的視覺盛宴。在這場展覽中,你會發現,用PHOTOSHOP來詮釋的古典水墨,或者是用投影技術來演繹的《西廂記》,竟然也別有一番亦真亦幻,撲朔迷離的境界。
“新媒體”:一切皆有可能
“新媒體藝術”不是指一種具體的風格或者流派,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體系,是一種借助現代影像、視頻、電腦以及其他電子媒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態。“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正處于慢慢發展并崛起的階段。
本次展覽團隊來自于深圳和香港,策展人董小明是中國香港人,目前任深圳畫院院長、深圳美協主席,也是此次參展藝術家之一。對于“新媒體”的定義,他用自己的參展作品《半畝方塘》給了我們一個很形象的解釋: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繪畫的載體只能是紙,尤其是水墨畫,董小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致力于用水墨畫荷花,主題名為“墨荷”。但是隨著數碼圖像技術的成熟,繪畫不再只是一根毛筆,幾張宣紙的事情了,他試著用PHOTOSHOP等圖像軟件,將自己的一個紙本“墨荷”做了些處理,后來突發奇想,干脆摒棄稿本而直接用PHOTOSHOP的“濾鏡”、“羽化”、“拼貼”等功能來處理攝影,水墨的偶發效果與數碼的規則變異互相交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既撲朔迷離而又溫潤含蓄的《半畝方塘》。
所以,所謂“新媒體”,把藝術的表現手法從傳統的筆墨紙硯或是雕塑中解放了出來,不管是錄像、數碼、或者是光電裝置,一切都可能作為用來表現藝術創意的工具,都能被稱作“新媒體”。
“新媒體”關乎視覺
與傳統藝術相比,“新媒體”除了在藝術表現載體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外,在很大的程度上還關乎人的視覺,展覽的其中一個單元《幻影西廂》則是充分將數字影像、三維成像、電子書融入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西廂記》里面,將一部古典名著演繹得光怪陸離。
展廳里面的一臺戲,乍一看以為是人在現場演出,定睛看才發現是投影在透明的幕布上;電子書的內容為《西廂記》的繪本,不用碰觸揮手便可翻頁;評彈和大鼓的樂器安放兩邊,無人演奏卻發出嘈雜的聲音,屏幕上正在上演的是1927年侯曜、黎偉民導演、林楚楚主演的《西廂記》,看上去很熱鬧,近看卻是一部無聲默片。
展覽布置如此詭異,作者董捷解讀說,整個展覽看上去比較散亂,其實這都遵循了一個主題:幻,看不到真實的,觸不到具體的,聽不到有聲的——這是“視覺文化”帶給人們的一種切身感覺,就像是好萊塢大片一樣,過癮卻始終不可能碰觸,同時“幻”一字也是一位明代文人對《西廂記》的解讀。
“新媒體藝術”與“視覺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西廂記》文),各種視覺手段的交相輝映就好比是花影頻動,而在圖像和影像的背后,中國傳統文化這一位玉人正款款而來。
顯而易見又有待詮釋
我們看一件藝術品習慣于探究“到底要表達什么,或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得不到確切答案后就會有一種感覺:藝術很高深,難懂。
由于“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基于錄像、數碼、電子等比較大眾化的媒介,所以此次展覽并不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但仍然有其特定的深意,用此次主辦方的話來說是“顯而易見又有待詮釋”。
吸引了眾多人目光、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旦型》,就是這樣一套作品。兩組機械模型作品,以規律閃動的光線產生“移動”的視覺幻象,人們或許都能看懂:一組是不停走的嬰兒,另一組是不停走和不停向上爬的骷髏,大概表現了人的生活狀態:從出生(嬰兒)到死亡(骷髏)不停地向前走,向上爬。
聽聽作者許仲敏是如何解讀自己的作品的:生活總體上應理解為一個無限的重復過程,它有無休止重復和回環的強烈震撼力,生命既神秘又抽象,卻又蘊含“不可抗力的”特性——藝術家的想法果然更高深一些,但是我們的理解似乎也沒有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