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武漢凱迪電力之前,先做點科普,講講新能源發電。
新能源發電目前的主流技術是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作為化石能源發電和水力發電的重要補充,新能源發電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在我國,新能源發電事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為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而在2002年,我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還只有47萬千瓦。和風能發電相比,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還未形成規模,這也是未來10年內,我國在新能源上要重點開發的方面。
利用秸稈燃燒來發電
生物質發電是目前世界上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08年底,全球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5000萬千瓦。我國生物質電廠總裝機容量有107萬千瓦,以農作物秸稈發電居多。
生物質發電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真正達到了自然狀態下的碳平衡。它的發電原理與傳統的燒煤發電類似,都是利用燃燒發熱,再將熱能轉化為氣能,最后轉化為電能。但是利用秸稈燃燒發熱,不需要采集地表堆積的煤礦,植物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燃燒后又被排放到大氣中,這樣就不會給大氣帶來額外的碳排放。而且秸稈中所含的氮、硫元素很低,所以生物質發電的有害氣體排放也大大低于煤電。
成本雖高,但“不差錢”
以秸稈為主要燃料,面臨了諸多問題:首先是秸稈密度低,重量相同的情況下,秸稈的體積是煤的6倍;其次,秸稈的采集難度大,1畝地的秸稈產量也就在200公斤左右(200公斤秸稈只能發電不到200度);而且,秸稈不易保存,容易發酵。除此之外,一般來說,生物質發電廠的建造成本是普通煤電站的1.5倍。但是,縱然成本頗高,生物質發電廠絕對“不差錢”。
為了鼓勵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國家規定可再生能源項目的上網電量電網企業應全額收購,并給與了補貼電價政策。目前的生物質發電的電價補貼為0.35元/度,也就是說根據地域不同,國家從生物質發電廠購電的價格要比從普通電廠購電高出60%甚至100%左右。此外,國家還為生物質電廠提供了一系列退稅、減稅的政策扶持。
此外,按照清潔發展機制*規定的“碳交易模式”,每減排1噸二氧化碳,生物質電廠可以獲得12.5歐元的收益。目前國內的生物質電廠裝機容量平均為3萬千瓦,一個這樣規模的生物質電廠,每年靠“賣”二氧化碳可以獲得2100萬元人民幣。建造一個3萬千瓦的生物質電廠,成本大概在3億元。
按照傳統的農業方法,秸稈燃燒后將作為肥料埋入地下,生物質電廠們也從中嗅出了商機,把燃燒后的灰渣再賣給化肥廠。一來促進循環經濟,二來增加電廠收入。
研發出中國最先進的生物質發電技術
在我國生物質發電方面,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是走在最前沿的一個。該公司成立以來歷經三次大的轉型,不斷向更低碳的熱能發電方式前進。他們的三次轉型,或多或少與國外技術進行了一些博弈,從中可以感受到我國在新能源應用道路上進行的不懈努力。
2000年,第一次轉型,目標——煤電煙氣脫硫。環保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凱迪認為一定要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完成“脫硫”,減少有毒氣體排放。但是脫硫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漫天要價的西方大國手里,在和國外40多家公司斡旋之后,凱迪用相對合理的價格購買了這項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2008年,我國規定電廠,不“脫硫”就不能發電。
2006年,第二次轉型,目標——清潔能源發電。煤矸石、煤泥等劣質燃料,本屬于煤電行業中的廢棄物,但我國蘊含有大量煤矸石,棄之可惜。這次,凱迪自主研發了新技術,變廢為寶,煤矸石也能發電了。去年,凱迪的這項技術被引進到了越南。
2009年,第三次轉型,目標——新能源(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發電技術的引進也遇到了和第一次轉型相同的壟斷問題,這次凱迪電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發出了一套生物質發電技術,甚至優于現有的國外技術。凱迪電力發言人自豪地說:“我們燃料的實用性絕對比老外好!”
短短十年時間,凱迪電力在技術方面完成了從引進到輸出,繼而引領全球的巨大飛躍。
已交付11個電廠,又注冊100個電廠
凱迪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上正準備大展拳腳,除了已經交付使用的11個電廠,他們還注冊了100家生物能電廠,還有更多的生物能電廠項目在考察、協議中。未來的10年,將是凱迪急速擴張的十年。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將建成800個生物質電廠,總的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2400萬千瓦,裝機容量是現在的20多倍。發電機組按照平均每年6000小時計算,可發電量1440億度。如果這800個生物質電廠如期建成,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約1.44億噸,約占世界年需減排CO2總量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