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才開始創(chuàng)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zhuǎn)流傳,但我知道,現(xiàn)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館,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半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整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萬眾矚目的全國“兩會”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深情講述了一幅名畫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兩岸媒體一時聚焦,社會各界廣泛關(guān)注,一位畫家,一幅名畫,頓時成為爍古耀今的文化熱點。
“黃公望子久矣!”
在中國畫史上,山水畫大師代不乏例,位居“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就是其中之一,但沒有哪一位畫家,在生前身后有著如此曲折傳奇的動人故事。
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又名靜堅,家在常熟子游巷,幼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小陸堅聰明伶俐,好讀詩書。10歲的一天,寓居常熟虞山小山頭、年過九十卻膝下無子的永嘉人黃樂,在子游巷無意間遇見了小陸堅,喜出望外地驚呼:“黃公望子久矣!”于是,黃陸兩家一拍即合,陸堅過繼給黃家為嗣,改名換姓,如愿以償?shù)狞S樂,就把自己脫口而出的那句話拆解為老來所得之子的名字:名公望,字子久。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名字會名垂青史。
黃公望天資孤高,少有大志,十二三歲就參加了縣里的神童考試,后來又博覽群書,好學(xué)不倦,有深厚的學(xué)藝造詣。鐘嗣成在《錄鬼簿》贊譽他說:“公之學(xué)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痹谒瓮鲈d鼎革之后,黃公望40歲時一度在浙西廉訪使徐琰的引薦下,擔(dān)任浙西憲吏,后因其上司張閭在經(jīng)理江南田糧中貪污獲罪而受牽連入獄。所幸不久獲釋,離京南返。短暫的誤入仕途,使他險遭性命之虞,黃公望從此便絕了仕途之念,開始了隱士生活。他先在松江一帶賣卜,后回到故鄉(xiāng)常熟,隱居在小山頭(今虞山西麓),吟風(fēng)邀月,詩酒為侶,留下不少傳世佳話。《虞山畫志》說他“每月夜,攜瓶酒,坐湖橋,獨飲清吟。酒罷,投擲水中,橋下殆滿”。李日華則在《六硯齋筆記》中說,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獨坐,“意態(tài)忽忽,人莫測其所為”。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黃公望從那時起,整個身心已融會在大自然中。
在畫家、好友王蒙的介紹下,年屆半百的黃公望,得到了當(dāng)時畫壇名宿趙孟頫的親自指導(dǎo),開始了繪畫藝術(shù)生涯。60歲后,他和大畫家倪瓚入了新道教,皈依在道學(xué)大師金月巖的門下,自號“大癡道人”。后來,黃公望轉(zhuǎn)赴杭州,在西湖筲箕泉結(jié)庵隱居,其次子德宏曾尋訪到杭,與他同住。他曾為近旁的慧因高麗寺七祖師堂畫四壁壁畫,并創(chuàng)作了《筲箕泉圖》。后來,他又到松江。至正七年(1347),79歲高齡的黃公望以衰病之軀,偕無用師一起從松江來到富陽,暢游富春山水,領(lǐng)略江山泉溪之勝,暇日于南樓作畫。至正十四年(1354)十月二十五日,這位“其俠似燕趙劍客,其達(dá)似晉宋酒徒”的一代藝術(shù)巨匠,在常熟逝世,享年86歲,葬在虞山西麓。
山水風(fēng)神照天心
黃公望的山水畫,多以家鄉(xiāng)常熟虞山、富陽富春江為寫照,畫格簡潔明朗,平淡自然,筆法多變,著色淡赭,人稱“淺絳山水”,意境“逸致橫生,天機(jī)透露”。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兩巖仙觀圖》等,均系元代山水畫代表之作,“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guān)河千里遙”,就是后人對他畫格的稱道。
大半輩子浪跡江湖的黃公望,在其耄耋之年,歷時7年,積半生畫藝之精湛,發(fā)夕陽殘生之余輝,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了《富春山居圖》,這是畫壇藝林的佳話,也是畫家生命的絕唱。
《富春山居圖》描畫了早秋季節(jié)富春江一帶景色,峰巒坡石起伏競秀,云樹蒼蒼疏密有致,村落、亭臺、漁舟、平沙、溪泉掩映其間,一派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江南景象。橫卷闊遠(yuǎn)式構(gòu)圖,隨著山水長卷徐徐打開,畫面視點在同一水平線上橫向移動,“景隨人遷,人隨景移”,步步皆可觀,天地悠遠(yuǎn),山水平闊。高低大小不一的山巒,也從平面向縱深展現(xiàn),由前而后、由近而遠(yuǎn)地逐次過渡以至消失,層次感極強(qiáng)。即便是大面積的“留白”,也是“無畫之處,皆成妙境”,耐人尋味,具有空間實感。從坡岸水色、遠(yuǎn)山隱約,到連綿起伏、群峰爭奇,再到茫茫江水、天水一色,終至高峰突起、遠(yuǎn)岫渺茫,這種“平遠(yuǎn)”與“高遠(yuǎn)”相結(jié)合的“闊遠(yuǎn)”式全景山水,意境宏闊,氣勢恢宏,山川豐美卻簡淡空靈,反映出黃公望對繪畫章法與布局、形象造景和空間探索的獨到之處,較宋人的“深遠(yuǎn)”又進(jìn)一步,是師傳統(tǒng)與師造化的完美結(jié)合。
在筆墨技法上,其用筆以中鋒披麻皴為主,勾皴結(jié)合,連勾帶皴、連廓帶皴,勾皴點染交替進(jìn)行,筋骨相連,渾然一體。山峰山石勾皴,頓挫轉(zhuǎn)折,隨意天成,尤其是長披麻皴,枯濕交融,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出江南丘壑的特征。全圖用墨淡雅,枯潤結(jié)合,山石上淡墨普染,平沙則以淡墨勾勒,僅用稍深墨色染出遠(yuǎn)山及江邊岸沙波影,而以濃墨點苔點葉,蒼勁潑辣,給人神清骨健之感。黃公望用他的慧眼妙筆,盡情地展現(xiàn)了山水樹石的靈氣和神韻,積樹以成林,壘石以為山,若明若暗、枯濕濃淡的墨色,超越隨類賦彩的傳統(tǒng),化為滿幅明麗空靈、提神醒目的秋光化境。
清初畫家惲壽平贊賞說,此畫“凡數(shù)十峰,一峰一狀,數(shù)百樹一樹一態(tài),雄秀蒼茫,變化極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爐火純青的紙本水墨技法,匠心獨運的神思妙筆,使得這幅《富春山居圖》成為從富春江下游兩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煉出來的經(jīng)典杰作,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火殉之憾盼圓合
《富春山居圖》畫成之初,黃公望即題款送給無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而開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歷程。當(dāng)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想不到此話一言成讖,不幸言中:明成化年間,此圖由沈周收藏,請人題跋,卻被其子藏匿丟失,旋即于市上高價出售,沈周難于較真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其后,此圖轉(zhuǎn)輾藏家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藏家吳洪裕得之后珍愛至極,他在病危臨終之時,令家人“祭酒以付火”,“焚以為殉”。他拼盡全身最后一點氣力吐出一個“燒”字后,用昏花的雙眼,含著兩行渾濁的老淚,最后一次“欣賞”了他的寶貝。當(dāng)家人把畫付之一炬,烈火頓時吞噬著他的“至愛”時,這個愛畫如命的人慢慢閉上了眼睛……就在此時此刻,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從人群里猛地竄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偷梁換柱,搶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可是,畫雖被救下,卻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長一短兩段,畫起首一段已燒去,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1652年,此畫傳到吳家子弟吳寄谷手里后,將燒焦部分細(xì)心揭下,重新接拼,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不露剪裁拼接痕跡,這就是《剩山圖》。而原畫主體部分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于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后來乾隆帝得到的《無用師卷》。至此,稀世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被分割成《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兩部分,身首各異?!稛o用師卷》為清廷收藏,原藏于北京故宮,1948年底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運至臺灣,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則流落民間,康熙八年(1669)為王廷賓收藏,后輾轉(zhuǎn)于藏家,湮沒無聞。至抗戰(zhàn)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建國后,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得悉此事,多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勸其歸藏國家,又請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吳湖帆被至誠之心所感動,終于同意割愛,于1956年捐贈浙江省博物館,于是,《剩山圖》成了“鎮(zhèn)館之寶”。
劫火余生,雖殘猶存,身首分離,雖分仍在,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但一畫兩地,身首異處,業(yè)已成為華夏文化的心頭之痛,有識之士期盼復(fù)合,紛紛往來兩岸,奔走呼喊。1999年7月,“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活動”在其誕生地——風(fēng)景秀麗的富春江畔舉行,30多位海峽兩岸書畫家聯(lián)手臨摹了《富春山居圖》長卷。2005年,香港鳳凰衛(wèi)視臺長劉長樂多次到臺灣力促合璧展出,得到臺灣方面《剩山圖》先去臺灣展覽、暫時不談《無用師卷》來大陸展覽的反饋。2009年,借兩岸故宮在臺北合辦“雍正大展”的契機(jī),臺灣方面準(zhǔn)備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借《剩山圖》展出。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名畫家何水法提交提案,力促《富春山居圖》團(tuán)圓,建議成立相關(guān)機(jī)構(gòu),商借《富春山居圖》于2010年在富陽合璧展出?!包S公望是在富陽結(jié)廬終老的,《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山川景致也是富陽境內(nèi)風(fēng)光最佳的一段。如果《富春山居圖》在它誕生的地方合璧展出,這是各個方面都可以接受并容易促成的最佳場合。”這是來自《富春山居圖》“原版”的富陽人的心聲。3月20日,在富陽東吳文化公園內(nèi),全套6枚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fā),來自兩岸的9位知名畫家揮毫潑墨,在15米長卷上共繪新《富春山居圖》。
“5000年的文化積淀,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寶貴財產(chǎn)。”臺灣“中華兩岸人道關(guān)懷協(xié)會”理事長朱甌談到對溫家寶總理在今年記者招待會上“畫是如此,人何以堪”這一段話的理解時說,“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包容性,中國人講究‘將心比心’,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兩岸從包容和與人為善出發(fā),在文化認(rèn)同上真誠地互動,很多問題都可以化解。”
兩岸的文物,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兩岸的中國人都是這些文物的主人,兩岸的中國人都應(yīng)有權(quán)利享受這些祖先的遺產(chǎn)。
《富春山居圖》原作長度無法確知,系6張紙連成的畫卷,高尺余,長約兩丈?,F(xiàn)存《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在浙江博物館武林館區(qū)三樓《山水之間》展廳,《剩山圖》陳列于24小時恒溫恒濕展柜里,靜待著自己的另一半早日歸來,相信兄弟團(tuán)圓終會有天心日圓的那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