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到過的江南小鎮很多,但從來沒有一座小鎮,如荻港這般讓我萌生了深深的敬畏之心。將它比之于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河邊由吊腳樓組成的小鎮,少了那種渾樸奇險,多了一點暢達平穩。
我的敬畏之心,來源于那些高門大宅深處的滄桑感。當地人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出自名滿天下的章氏、吳氏、朱氏和其他一些名人的祖宅。
章氏:遠涉重洋的回歸
1998年4月,一個消息不脛而走,說有一位華裔血統的瑞典王子要帶著他的妻子來中國尋根。這確是一個前所未聞而又令人雀躍的意外消息。時隔不久,這對瑞典王室夫婦,真的從遙遠的波羅的海那邊一個最美麗的城市,飛到了水鄉小鎮——荻港。
這位瑞典王子名叫羅伯特·章。王子的祖父姓章,名祖申,字生,號無可,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荻港人。章老太爺是中國皇室最后一代翰林院編修之一。辛亥革命后,接納了新思想的他從皇宮的翰林院走上了中國的外交官生涯——1920年,他被任命為駐瑞典、挪威兩國特命全權大使。
1922年春夏之交,章祖申回京后,疾病纏身、沉疴不起,卻把年僅7歲的兒子留在瑞典。他,就是76年后來中國尋根的羅伯特·章王子的父親——章宗琦。原來,章宗琦與瑞典一位著名的女演員結婚,生下了一男二女。兒子即就是羅伯特·章。
章宗琦在瑞典去世后,羅伯特·章的母親后改嫁瑞典王室成員斯格瓦德·貝納多特。這位親王非常愛這位女演員。同時對那位中國杰出的外交家也很敬佩,接納羅伯特·章成為了親王的繼子。于是,荻港章氏就有了瑞典皇家的身份。
巧的是,現任荻港村黨委副書記章金才也是章氏后人,與羅伯特·章是同宗。他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章氏的瑞典情緣之后,又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章家的歷史。
原來,章氏祖先是從紹興遷來的移民。自從十二世祖“實庵公”進入仕途之后,章氏從此成為當地最大的名門望族。家譜記載,“實庵公”出任過山西代丹直隸知州。他與林則徐同朝為官,曾得林則徐書贈的條幅和對聯。
實庵公之后,咸豐年間的貢生章綬銜,又以精通詩詞韻律、擅長筆墨丹青而成為族中的驕子。再后來,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章鴻釗(1877—1951)在荻港出生。他是章氏家族的第14代后裔,也是荻港章氏最值得驕傲的名人。他一生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許多學生都成為我國地質界的重要人物,李四光便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位。
有名的還有章宗元、章宗祥兄弟。章宗元1878年生,1900年留學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07年歸國,獲法制科進士,歷任清外交部主事、翰林院編修、北洋政府財政次長等職。章宗祥,則是章氏家族最大的逆子。章宗祥是北洋政府的外交官,1919年代表北洋政府在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二十一條”上簽了字。其賣國行為不僅令國人憤慨,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四運動”,也令章氏家族蒙受了奇恥大辱,1919年5月,章氏家族開除了他的宗籍,把他驅逐出族,還查封了他的家產。
此外,還有民族資本家章榮初,國民黨陸軍中將章鴻春,著名的辛亥革命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前校長章開沅教授等等,他們都是章氏光輝家族史的代表人物。
眾多的章氏名人沒有忘記反哺故鄉,荻港那座百花爭艷、奇石競秀的秀美園林——南苕勝境便是章氏所建;而這園林里荻港第一座私塾——積川書塾也是章氏的手筆。雖然20世紀后,南苕勝境的大部分建筑已被陸續拆除,但殘存的八角池、四面廳臺基等遺跡,仍然與旅人們訴說著故去的繁華。
吳氏:水鄉小鎮的濡養
與章氏家族不同,荻港吳氏家族的成就主要在經濟上。但是,由于吳氏家族在文化上很少建樹,所以那些腰纏萬貫的富豪,已經被人們忘卻了。倒是一生貧寒的吳澡雪,至今還時時被人提起。
吳澡雪(1880—1951),名銓,字韻林,又字澡雪,晚號了庵,別署四大贅人。清末貢生,書畫家。一生以課徒鬻畫為生,為人狷介不阿??谷諔馉帟r,東南淪陷,吳澡雪客居滬上,其賣畫詩中有“敢向東南留柱石,運將禿筆補金甌”句。1940年,老畫家返回荻港故居樂饑草堂。日軍盤踞于湖州城,吳澡雪不愿目睹日寇暴行,立誓“不光復河山不入城”。別署“荻港恨人”,以顯其志。時人尊之為荻溪高士??箲饎倮?,吳澡雪被鄉里薦舉為吳興縣第一屆參議員。吳澡雪弟子遍及全國各地,知名的湖州人就有譚建丞、吳迪安等。
我們在采訪中得知,荻港當地許多寺觀廟宇,最早也是吳氏所建,比如公元955年興建的演教寺就是一例。今天,還能看到寺內大雄寶殿頂懸銅鏡上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據說這是當初富甲一方的吳氏邀請明朝丞相嚴嵩所題。宋朝以來,演教寺一直是湖州城南的佛教中心。
除此之外,在當地還有各種道觀、文廟。多半都是當年富庶的吳氏留下的遺存。所以,這個被江南水鄉濡養透了的小鎮,很罕見地有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現象。
吳氏后人告訴我們,再沒有比荻港更足以成為一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國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之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廟道觀的并不太多,而結廬荒山、獨釣寒江畢竟會帶來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煩。“大隱隱于市”,最佳的隱潛方式莫過于躲在荻港這樣江南小村鎮之中了。小村街市間的隱蔽不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殘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過得十分舒適。說隱蔽也許過于狹隘了。在我心目中,荻港的小橋流水人家或是莼鱸之思,都是一種宗教性的人生哲學的生態意象。
朱氏:名門望族的遺跡
在當地都很少有人知道,讓章氏顯赫一時的園林——南苕勝境,其前身其實由朱氏祖先朱南屏所建,它原來的名字叫云怡堂。
與大起大落的章、吳不同,朱氏的歷史路程和現實風貌都顯得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長,就像經緯著它們的條條石板街道。
朱氏一族于明末清初之際,定居于荻港。經過三百多年的營治,產生了不少官員、大企業家和學者。他們據說是朱熹后裔,因為一本名叫《荻溪紫陽家乘》的發現,與朱熹在各地的遺存有著很多近似之處。
朱氏家族在現代史上也有兩位令荻港人驕傲的人物。一位是能文能武的朱渭深,一位是人稱“赤腳財神”的朱五樓。
朱渭深(1910—1987),現代詩人。他不僅創辦過流星文學社和旸谷文學社,還創辦了《湖州報》,出版過《霞飛詩選》《好歌集》和散文集《秋花集》。抗戰時期,朱渭深投身朱希部隊,參加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他還擅長書法,上世紀30年代所寫市招、校牌甚多。1979年為湖州中學題寫“勤學樓”三個1米見方的大字,鐫碑迄今猶存。
出身貧寒的朱五樓,是赤著雙腳走進上海錢莊當學徒的,他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刻苦勤奮很快在上海的錢莊業嶄露頭角,1917年上海錢業公會成立后,他當選為首任會長。朱五樓還是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的岳父。朱五樓故居鴻志堂,上世紀90年代雖遭火災受到一些損毀,但前門和東廂房尚存。而如今荻港漁莊內的招牌宴席——陳果夫的“陳家菜“,相傳就是出自朱家后人之手。
我們相信,荻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將重鑄新的輝煌,并將會一直在這片靈秀的土地上延續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