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名片”。在全國首個被授予“寓言大市”的浙南瑞安,活躍著一大批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與共和國同呼吸、共成長的180多位寓言作家。2007年首屆全國校園寓言童話大賽中,總共781名獲獎者中瑞安占563人:歷屆我國寓言創作研究最高獎“金駱駝獎”,瑞安先后有5人上榜;近年來,這里還涌現了全國第一部童話寓言、第一篇校園寓言、第一本戲劇寓言、第一篇科幻寓言,正式出版兒童文學和寓言創作專著30多部。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筆者慕名專程探訪那些默默奉獻才智、勤勞創作耕耘的浙南“寓言作家群”——
經典名篇《小馬過河》出自瑞安鄉村教師之手
“一匹小馬要過河,但它不知道河水有多深,于是就去問老牛,老牛說:河水很淺,我趟著就過去了.小馬又去問松鼠,松鼠說:河水很深,上次差點把我沖走。最后,小馬跑到河邊,自己試著往前趟,這才發現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自己完全可以渡過去……”
寓言《小馬過河》從1957年開始入選小學語文教材,歷經50多年,成為更新率很高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之作。入選小學語文教材半個世紀的寓言《小馬過河》,給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數十年來,這篇寓言還被翻譯成15種語言在國外傳播。不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作者原來是瑞安的一位鄉村教師——彭文席。
去年5月中旬的某天午后,筆者在瑞安人民醫院住院大樓16層病房見到彭老先生。眼前這位精神矍鑠、訥于言辭的老人看起來樸實憨厚,皮膚黝黑,時而露出些許靦腆的笑容,他悄悄透露:“前幾年,這篇名篇還差點被當作是外國人寫的呢!”1979年,國家八部委聯合舉辦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活動,作品《小馬過河》榮膺一等獎。然而,組委會卻三番五次找不到這篇寓言的作者。有人看過《小馬過河》的英文版,懷疑這只是篇譯文而已。幸運的是,組委會的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到上海外國語大學等處求證無果后,又根據線索找到《新少年報》編輯部,他們歷經艱辛,細心尋找,上上下下翻閱了20多年前的文章索引和作品原稿,最終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是一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鄉村教師彭文席。
“活到80多歲了,我可是第一次住進醫院呢!”彭老告訴筆者,他高中畢業后便在家鄉瑞安村的莘塍小學教書。1955年他剛好29歲,業余時間創作了《小馬過河》,寫完后貼上郵票投寄到上海的《新少年報》編輯部。“這是我第一篇正式發表的作品,沒有刻意醞釀,當時也是靈感突發,隨手寫在一張夾講義的備課紙上。”年逾八旬的彭老回憶往事,歷歷在目。
然而就在《小馬過河》發表后不久,他就因為家庭關系復雜而回家種田。一夜之間彭文席陷入了困頓,而他的《小馬過河》卻一炮走紅。“想不到報社寄來的4本書,讓我意外渡過了一個難關。”當時,回家種田的彭文席無法為自己的兒子交足學費,幸虧校領導看到這4本根據《小馬過河》改編出版的畫冊,也迷上了這個生動寓言,主動要求用畫冊來抵學費,彭的兒子這才得以繼續上學。
1957年,《小馬過河》首次入選北京市所編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不久以后入選全國通用的小學教材。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瑞安當地一位有30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向筆者介紹,《小馬過河》如今編排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里,像它一樣能夠50多年一直入選教材的文章非常少見。“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地小學教材所選文章并無作者署名,《小馬過河》雖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然而作者彭文席卻被漸漸遺忘。”在這21年間彭文席仍在田頭勞作,日子過得非常清苦。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他意外收到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活動的獲獎通知,這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了獎。“從那以后,我坐在家中便不斷收到《小馬過河》的稿費單,平均一年有十幾張,有些還是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外國寄來的。”迄今為止,《小馬過河》被翻譯成15種語言,在海內外影響也不小。“國外寄來的稿費一般是50美元,國內的大概兩三百元。”去年,彭老還收到一封來自香港教育部門的信函,希望能和彭老簽訂授權協議,將《小馬過河》編入當地的中文教材。因為《小馬過河》,彭老在瑞安成為不大不小的“明星”。然而就在去年5月27日,彭老因心臟病突發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4歲。
一對為孩子們辛勤寫作
40年的“寓言伉儷”
在老伴洪善新的心目中,丈夫張鶴鳴永遠是忙碌的。他曾是瑞安越劇團的編劇兼團長,當過瑞安市文聯主席,即使退休后依然忙著自己的“寓言事業”。他們是既是師生,又是夫妻,也是相互支持、攜手風雨辛勤創作數十年的“寓言伉儷”。今年夫妻倆正好結婚40年。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962年,張鶴鳴從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分配到瑞安中學,擔任初中部的語文教師。溫文儒雅的他充滿理想和朝氣,兩年后因為教學表現突出,被升調到學校高中部,執教高一(3)班。洪善新正是這個班的學生。在他們寬敞的客廳,兩位老師向筆者透露了當年相知相戀的過程。那時的洪善新扎著兩個小辮,是所有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她讀書成績好,體操、排球等許多體育項目和聲樂演唱方面都是佼佼者。記得當年瑞安中學辦了一張頗有影響的油印報,張鶴鳴寫稿編稿,洪善新刻寫蠟紙,兩人一起校對稿件,最后一起繪抹標題和題花。1969年,志同道合的兩位年輕人結為夫妻。“剛結婚的時候,家里家外我總是習慣地叫他老師呢!”在洪善新心中,丈夫總是讓她充滿崇敬之情。
結婚之初,夫妻倆寄居在老街一間朝西的平房里,低矮潮濕。1970年,張鶴鳴被調到瑞安越劇團擔任編劇。喜歡創新的他一直為寫出有分量的劇本而苦思冥想。有一天,妻子洪善新看完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后,說這篇童話挺感人的,不知能否改編成越劇。妻子的一句話觸發了張鶴鳴創作的靈感,他決定獨辟蹊徑,干一件別人從沒有干過的事情。
經過十幾個不眠之夜,新編劇本初稿終于完成。而此時妻子洪善新正隨瑞安曲藝團到外地巡演,家里的三個女兒交給張鶴鳴。他時常寫劇本忘記了時間,孩子們喊餓了,他匆匆放下筆跑出去買幾個饅頭,一人兩個,湊合著當作一餐飯。一天晚上,二女兒突然發高燒,張鶴鳴手忙腳亂地給她吃了退燒藥。不料孩子身上發起一點點的紅疙瘩,他也沒有放在心上。結果,第二天女兒突然鼻腔大出血,怎么止也止不住。夫妻倆只好把孩子趕緊送到溫州第三醫院搶救。醫生說是暴發型血小板減少癥。他們焦急地等待到凌晨1時,血已經輸了3000毫升,還是止不住地往外流。十幾位醫生會診后依然回天乏術,決定放棄。夫妻倆痛不欲生,淚水感動了親友和醫護人員,經過不懈努力,總算從死神手中搶回孩子一命。孩子的病情稍稍穩定下來,張鶴鳴又開始構思春節演出的劇目,他一手給孩子輸氧,一手在編寫創作提綱。在各地區戲劇普遍滑坡的情況下,他毅然挑起劇團團長的重擔,帶領劇團上下闖出一條新路,第二年劇團全年演出518場,還演進了中南海。張鶴鳴也連續5年被評為瑞安市和溫州市勞動模范,1987年還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如今,張鶴鳴在寓言創作上“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成了瑞安寓言創作的“領軍人物”。他的寓言劇選集《喉蛙公主》、寓言集《醉井》、《角馬公主》和兒童劇選集《海國公主》相繼出版,為國內文壇寓言創新和題材的開拓作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和2008年,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連續兩年為他舉辦了高規格的作品研討會。去年,他還高票當選為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并以他的名義設立了“童彤杯”張鶴鳴戲劇寓言獎。
在堆積如山的書房,筆者打探,寓言集的名字怎么都是以公主命名的呢?夫妻倆笑著說,“因為我們家有三個女兒,所以是三公主啊!”別看這些寓言故事都是張鶴鳴寫的,但是他的手稿可都是妻子洪善新一筆一劃重新抄寫整理的。2002年,張鶴鳴和夫人在瑞安創辦了“雙羽文藝創作培訓學校”,為校園文學和寓言創作培養優秀的苗子。
校園里活躍著一大群
“寓言小作家”
在瑞安,寓言創作并不是少數作家的事,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筆者利用午后間隙,走進位于市區花園路45號的瑞安紅旗實驗小學,一幫掛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正在老師的輔導下編寫新一期的校報呢!該校校長周賢豹介紹,學校歷來重視對學生文學興趣的培養和寓言童話創作能力的提高,近年來師生作文教學成績斐然,每月定期出刊的校報上還專門開辟寓言童話專版,孩子作文在全國報刊頻頻發表,省、市級以上各類作文比賽也屢獲佳績。去年10月,學校的“清水小禾”文學社掛牌成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宋慶齡兒童文學獎評委會主任樊發稼,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名寓言作家葉澍,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秘書長馬長山教授等數十位專家特地發來題詞鼓勵。
“清水漪瀾碧波里,小禾出水在紅旗。”說起教學和創作的甘苦,“清水小禾”文學社負責人謝尚江老師深有感觸.他告訴筆者,如今全校1100多名小學生中,“清水小禾”文學社已有各年級200多位學員參加。不久前,學校還被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瑞安市教育局確定為“瑞安市十佳校園文學(寓言文學)創作基地”。筆者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瑞安文聯創辦的少兒刊物《小花朵》共出版100多期,單期發行量最高達到78500多冊。文學季刊《玉海》常年開辟“寓言集錦”“未來作家”等兒童文學作品專欄,重點發掘和培養年輕一代的寓言創作人才,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寓言創作梯隊。
被譽為國內“寓言新秀”的冰子,原名謝丙其,現任教于瑞安馬嶼第二中學。就在去年,他所著的寓言集《啄木鳥醫生》成功獲得第四屆中國寓言文學“金駱駝獎”創作三等獎。筆者打開這本收入了他近年創作的70多篇寓言故事的心血之作,《無花果的選擇》《兩個營銷員》《龜兔新傳》……選題內容豐富,讀來生動有趣。談及教學的忙碌和創作的艱辛,他說:“我以為,詩歌偏易于抒發情懷,閱讀人群相對狹小;而寓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小故事中包含著大道理,寓意深刻,更受大眾青睞。”因為他勤于思考,筆耕不輟,教學之余每年都有十幾篇新的寓言作品問世。在2008年,他當選為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理事。每天的公務、家務之外,謝丙其總忘不了他的寓言創作。“有時即使在上班的路上,我也會注意觀察,尋找寫作題材和靈感,我的許多寓言就是在上下班的途中構思出來的。”
臨別之際,身兼瑞安市兒童文學學會會長的他告訴筆者,摘得全國首個“寓言大市”僅僅是一個起點,在普及、推動寓言創作方面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