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
一向以精準預測著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近日撰文稱,2010年將是中國的天下;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也發表文章稱,過去十年是全球力量格局向東傾斜的十年,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然而,這并不能掩蓋中國與美歐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在危機時期的調整能力上歐美國家仍有很大優勢。
應當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似乎中國在短短一年間就已躍升為僅次于美國的超級經濟體。不過,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新興強國,都不應低估美歐經濟的逆勢調整能力。表面來看,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相比,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深受金融危機沖擊,似乎處于弱勢地位,但事實上,美歐已經度過了經濟最困難時期。在經歷連續四季度負增長之后, 美國經濟走勢逐步好轉,復蘇形勢開始確立,特別是個人消費、出口和就業率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IMF預測,2010年美國經濟將增長1.5%。不久前,奧巴馬又公布了以監管改革為核心的金融體系改革方案,力圖重振美國金融業,防止美國經濟被競爭對手超越。不僅如此,在低碳經濟領域,美歐也在利用其金融服務優勢及新技術產業化經驗,試圖再次確立針對中國的競爭優勢。
同時,以美歐和日本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仍然擁有領先世界的先進科技與強勢品牌,微軟、英特爾以及空客和豐田等超級企業都將在很長時期內令中國企業望其項背。擁有大企業正是發達國家逆勢調整的支撐,恰也是中國發展的軟肋之一。
另外,美國設計和把持的一系列國際組織、機制和聯盟依然控制著世界經濟秩序,這將有利于歐美在調整中借用全球的資源,而僅需付出極小的代價。與之相比,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話語權盡管有所提升,但與經濟實力還相當不對應。這不奇怪,作為既得利益者,西方是不會輕易允許中國挑戰既有準則,讓渡經濟話語權的。
因此,中國決不能竊喜于國內經濟躲過危機重創而暫時趕超日本、縮小與美國差距的表面繁榮。面對美歐正在構筑針對中國的新競爭優勢,必須拿出前瞻性策略。一方面,要利用業已掌握的資源,把握發達國家正處于力量使用過度、實力相對衰落、國際信譽嚴重受損的機會,盡力爭取與中國經濟實力相稱的話語權;另一方面,應該充分利用國內和周邊市場,加強自由貿易區內的合作,贏得周邊國家信任與尊重,進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最后,應該針對經濟軟肋盡早“補課”,在鞏固傳統制造業競爭優勢的同時,扶持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企業的發展,讓企業盡快走在國際競爭的前沿。▲(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