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宏
(暨南大學 社科部,廣州 510632)
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羅默(Romer,1986)的模型為開端,出現了將經濟增長率解釋為內生現象的新研究方向。內生經濟模型主要包括AK模型、人力資本模型、公共支出模型、“干中學”模型和研發的兩部門模型。既然經濟增長率是內生因素,那么稅收政策就可能對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研究稅收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的局面,使得研究稅收對經濟增長的長期效用研究成為可能。這一理論認為提高勞動和資本的所得稅率一般會降低經濟的穩態增長率。這一領域分為兩個方面的研究,一類是研究資本所得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另一類研究在內生經濟模型下各種稅負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各種稅收相互間的轉移和影響。
以往的經驗研究或者實證研究對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大量的分析,也得出了很有意義的結論,但是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不僅存在直接效應,還存在間接效應,所以引入刻度間接效應的“交互性”非常必要,能較準確的測量出這種“交互性”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本文運用引入“交互性”指標的面板數據模型對歐洲八國的稅負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研究,以期對稅率政策的調整提供借鑒意義。

表1 歐洲八國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本文以歐洲八國、時間跨度2002~2006年的面板數據模型作為分析樣本。值得說明的是:本文不僅考慮了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作用,還考慮到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程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表2 對數處理后的歐洲八國GDP值
簡單面板數據模型描述為:

上式考慮經濟指標在i個個體及T個時間點上的變動關系,N為個體截面成員個數,T為截面成員的觀測時間點個數。ai表示模型常數項,βi表示對應于解釋變量向量xit的向量。
建立一個合理的面板數據模型,必須確定模型的形式,目前按照通行檢驗方法,是用協方差分析檢驗,看是否符合下面2個假設:

如果檢驗接受H2,可以認為數據模型符合固定系數模型,如拒絕假設H2,接受H1,則采取變截距模型,否則采取變系數模型。
通過本文SAS軟件檢驗結果可知,H1成立,接受變截距POOLDATA模型。接下來進行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區分,即討論不同國家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貢獻系數是否一致。根據本文實際情況,運用固定效應模型較為妥當,因為本文選取樣本時間跨度較短,不可能將數據分為東西歐地區再次進行研究,那么從時間序列角度對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關系說服力較差,則必須通過固定效應模型,充分反映出不同樣本之間經濟差異。
一國的經濟增長受很多因素決定,如投資水平、技術水平、稅收負擔、初始經濟規模等等。在傳統的理論模型中,都是采取較為復雜的表達形式,本文在吸取理論模型經驗的同時,結合實際,建立如下模型來刻畫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關系:

TAX代表稅收負擔,在分析中以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來表示,數據見表1表示稅收負擔與經濟發展的交互作用,其中以國內生產總值與樣本均值的離差表示以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與樣本均值的離差,一定程度上表示了稅收與經濟增長的交互性,從而摒棄了以往研究中單純的依靠相關系數來判定兩者之間關系的方法。數據如表3。在本文中,φi系數表明了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程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表3 稅收負擔與經濟發展的交互作用系數
實證分析的思路如下:
首先,利用2003~2005年的數據,根據公式(3)進行整體回歸分析,從而對歐洲八國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全面掌握,考察不同國家中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有何不同。本文使用EVIEWS5.0軟件采用GLS方法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模型(4)是在2002~2006年的時間跨度內對歐洲八國進行回歸的模型,R2=0.34,D·W=1.66,以及各系數的t檢驗系數都比較顯著,從模型中得出結論:(1)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這說明在整個樣本區間內一國(地區)的稅收負擔越重,更有利于發揮政府統一使用資金的功能,更能形成規模經濟,從而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這與凱恩斯理論的觀點截然相反,可能說明稅收負擔較輕給企業帶來的負效應被其他因素所抵消,也可能是因為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不緊密。同時T檢驗系數也不是非常的顯著,表明地區經濟發展波動性較大,綜合影響因素太多,從而使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是非常明顯。(2)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交互性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且檢驗系數不顯著,這說明在整個發展階段,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交互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顯著。
其次,將八個國家分為東歐和西歐兩部分,東歐包括白俄羅斯和捷克,西歐包括法國等六國,分別考察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渠道,得到以下兩個模型。

根據(5)和(6)式,我們對東西歐地區 2002~2006年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第一,在東歐地區,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在西歐地區呈負相關,且相關系數不明顯。這表明,在東歐地區,政府的稅收政策沒有發揮較好的功能,并無實現了資金統一利用,形成規模經濟,從而沒有導致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在西歐地區,由于政府在調整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時,更多的關注于利率、匯率等方面,實現自由經濟,同時由于西歐地區市場化程度高等綜合因素的存在,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不顯著。
第二,在東歐地區,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顯示出正外部性,即兩者之間的緊密度越高,對經濟增長越有促進作用。這一結論表明在東歐地區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項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制定合理的經濟政策已經成為東歐地區發展的關鍵。而在西歐地區,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顯示出正外部性的效果不顯著,說明西歐國家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導致了稅收與經濟增長的交互性對經濟增長本身已經無明顯影響。
從2002~2006年整個發展階段來看,稅收負擔對歐洲八國的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為正,且促進效用明顯,而間接效用不明顯。這說明:首先,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在西歐地區是比較顯著的,但同時也該看到一些問題,一是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發揮的作用比較小(促進系數較小),本應發揮出來的資金集中使用效率由于政治體制及社會文化的負面原因沒有充分發揮,二是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市場融合,政府發布了大量的稅收優惠政策來引進外商投資,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進行保障,致使出現了外資時有不正常撤資,從而導致稅收對經濟增長發揮促進效用的理想結果并沒有完全實現;其次,對稅收負擔和經濟增長關系需要再認識,如果是盲目的進行稅收征收,則不僅不能發揮其的應有作用,甚至可能會降低整個經濟大系統的運行效率。因此,為了充分發揮我國稅收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整個社會在高度重視稅收總量增加的同時,必須對稅收的結構使用效率問題給予更高程度的關注。

表4 ai系數
通過本文的實證分析,研究得出歐洲八國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效應不顯著,結論表明歐洲八國特別是西歐地區,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不顯著,這也是由地區發展狀況一些基本特征如市場高度自由化所決定的,正是由于這些特征,導致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傾向于的利率、匯率等方面的變動。因此,升值——減稅政策的組合成為維持經濟總量平衡的關鍵,對包括企業在內的各經濟細胞造成壓力與動力并存的狀態是實現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的惟一良藥。
新經濟增長理論為研究稅收負擔與地區經濟增長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運用面板模型,分析了歐洲八國2002~2006年的經驗數據,就稅收與地區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1)西歐八國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科技投入是引起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2)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交互性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且檢驗系數不顯著,這說明在整個發展階段,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的交互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顯著;(3)在東歐地區,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在西歐地區呈負相關,且相關系數不明顯;在東歐地區,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顯示出正外部性,即兩者之間的緊密度越高,對經濟增長越有促進作用。
這表明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由于技術先進、市場自由度高度化,并且過多的關注于利率等相關政策,而忽略了對稅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而對經濟相對稍遜的東歐國家,則顯示出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交互性對經濟增長有顯著作用,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相比來說應該類似于東歐國家,應該充分發揮“交互性”功能。但是目前來看,稅收負擔水平超過一些發達國家。稅負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重復征稅過高。如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固定資產抵扣所含的稅;消費稅仍對一般生產資料和百姓生活必需品進行課稅;企業所得稅中對生產經營成本稅后扣除不足。(張倫俊,2005)所以如何調整稅收結構,增強稅收對經濟總量調整及企業發展的正向促進作用,是貨幣政策的重中之重。
[1]Plosser C I.The Search for Growth[C].Federal Reserve of Kansas City Symposium Series,Policies for Long-Run Economic Growth,1992.
[2]Scully G W.Tax Rate,Tax Revenue and Economic Growth[R].Police Report No.98,National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 Dall-as,1991.
[3]Peden E.Produ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Government Activity:An Analysis of 57 Years,1929-1986[J].Public Choise,1991,69.
[4]Carrison,Charles B.,lee,Feng-Yao,Taxation,Aggregate A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 Cross Country Evidenceon Some Supply-Side Hypotheses[J].Eeonomic Inquiry,1992,30.
[5]許景婷,張兵.地區稅負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研究綜述[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
[6]岳樹民.加入WTO后的中國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2).
[7]李永友.我國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4,(12).
[8]王維國.中國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6,(11).
[9]袁志剛,湯玉剛.升值、減稅、抑通脹: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J].財貿經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