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磊,毛道維
(四川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成都 610064)
企業家活動配置做為一個研究領域,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而國內研究才剛剛開始[2]。一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與企業家群體不斷的配置創新等生產性活動,實際上以尋租為代表的非生產性活動一直與生產性活動如影相隨。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正是企業家活動配置這個研究領域的主要內容。企業是一國經濟的細胞,所以企業的水平決定經濟的水平。所以最終決定一國經濟水平的是主導企業發展的企業家群體。企業家群體把資源和精力配置的生產性活動領域,經濟就會保持動態的持續發展,形成發達的均衡,若配置在非生產性領域,經濟只能陷入低水平陷阱。把企業家活動配置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可知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的于外界進行這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基于此我們把引入了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研究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人為對這個系統產生影響的既有價值觀、人際關系、契約因素,又有行業競爭程度和商業生態環境等因素。管理熵理論[3]、管理耗散理論[4]作為一門新型理論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些成果為企業家活動配置理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對構建了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影響因素模型,通過對其模型熵值的計算描述了系統從混沌走向有序的過程。
關于企業家活動配置問題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凡勃倫[1]。在他看來,企業家是一些以機敏的和創造性的方法增加自己財富、權力和聲望的人,然而卻不能期望他們都會關心實現這些目標的某項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對社會是有利的,甚至這項活動對生產有害也不在乎。Hobsbawm(1969)指出,人們通常假設經濟中的私人企業 (企業家)有進行創新的自發傾向,實際上并非如此,企業家的唯一傾向是利潤。[5]Baumol(1990)提出了一個擴展的熊彼特模型。[6]他認為企業家充當大量的角色,在很多角色中企業家的努力可以重新配置,而且某些角色并不是建設性和創新性的。甚至在某些時刻,企業家是一個對經濟有害的寄生蟲。他從古羅馬、古代中國、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的歐洲等世界歷史的事實觀察中得出并考察了三個命題:命題一,決定不同企業家活動的相對報酬的游戲規則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地點的確變化顯著;命題二,企業家的行為依照游戲規則的變化來塑造經濟變化的方向;命題三,企業家精神在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活動之間的配置對經濟中的技術創新以及創新的擴散程度有深刻的影響。我國學者莊子銀(2007)把企業家活動的配置引入內生技術創新模式,他認為企業家活動的配置決定了一個經濟的R&D投入水平,技術水平和經濟增長率。[2]不同經濟活動的報酬結構決定了企業家活動的配置,而且報酬結構是內生的,并且存在歷史依賴性。要提高經濟中R&D投入水平,進而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以及經濟增長率,就必須通過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制度創新,營造激勵創新的報酬結構,促使企業家更多地從事生產性的創新活動,經濟才能打破低水平衡陷阱,趨向較發達的均衡。我們認為影響企業家活動配置的因素有八個方面:企業家價值、企業群體價值觀、外部人際關系、內部人際關系、顯性契約、隱性契約、行業競爭、商業生態環境。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并共同作用與企業家活動配置過程。
把系統論引入企業家活動配置體系,我們可以用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理論來對其進行分析。企業家配置的活動一般有兩類,一類是生產性活動即創租活動,通常表現為創新,另一類是非生產性活動即尋租活動。企業家進行的“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所謂的“經濟發展”就是整個社會不斷的實現這種新組合。具體而言,包括一下五種情況: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新來源;實現企業新的組織方式。[7]尋租就是 “花費稀缺資源追求純粹轉移的活動”[8]。由于尋租活動的最初直接產出為零,即尋租活動并不生產包括在正常函數中的產品和勞務,也不生產投入這些產品與勞務的投入品,所以,巴格瓦蒂堅持使用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這個概念并取代尋租概念。[9]按照DUP(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的定義,尋租活動不僅包括了諸如搶劫、偷竊、走私和戰爭等這樣一些非法或不人道的活動,它同時還包括有那些利用資源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從而構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大于租金獲得這收益的行為。我們討論的非生產性活動的對象主要是通過花費稀缺資源來促進政府干預經濟、制造人為租金的活動范疇。以上分析可見,如果企業家只配置非生產性活動,是不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要想獲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家就要配置生產性活動。
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是一個具有生物特性的開放的復雜系統,其發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系統內部的熵值都是不斷增加了,如果系統是封閉的,系統內的正熵值不斷增加最終使系統走向死寂。封閉系統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對于開放的系統必須考慮系統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所引起的負熵,所以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的系統的總熵dS=diS+deS。diS是系統內部有不可逆過程產生的熵增,此值只能為正數。deS是系統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而產生的熵值,此值可一為負也可以為負為零。這就是說,在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條件下,遠離平衡的非線性系統可以通過負熵來減少總熵,從而使系統從混沌態變為有序態也就是達到耗散結構狀態。具體而言,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靠外界不斷供應能量和物質,當系統的某個參量通過“漲落”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便會打破系統原來的平衡結構,是系統進入一種遠離平衡的無序狀態,同時該系統也便開始了更高層次的時間和空間上的物質再組織,從而產生系統超能,最終系統又將自發地進入一種動態的、功能有序的新狀態。
管理熵意味著無序、混亂和滅亡,而管理耗散則意味著有序和再生,管理熵和管理耗散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對立性表現在兩者的外在表象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管理熵所表現出來的現象是無序的、混亂的管理狀態,而管理耗散所變現出來的則是有序的、有規則的管理狀態。前者給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帶來負面影響,使系統不可逆轉的走向衰退,而后者給系統帶來正面影響,使系統能夠克服管理熵所造成的負面結果,不斷獲得再生的能量,從而延長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生命周期,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統一性表現在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管理耗散的產生可以減少、抑制管理熵增,管理熵增又可以促進管理負熵的產生,從而是系統從混沌態轉化為有序態,形成管理耗散。其過程如圖1。

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不管配置的是生產性活動還是非生產性活動,最后系統都會遵循“混沌→有序→混沌→更高有序”的演變過程。
企業家配置的是生產性活動還是非長產性活動,最終取決于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參量,也就是影響企業家活動配置的因素。那么企業家活動配置類型的選擇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呢?我們認為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行業內的競爭情況和企業所在的商業生態環境。內部因素主要有:價值觀因素、人際關系因素、契約因素。如圖2。
2.2.1 行業內競爭。企業所處行業的競爭程度及企業在行業中競爭優勢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企業家活動配置。某個行業隨著眾多新進入者的紛紛進入,該行業的產品增加,價格降到平均成本,有利的市場條件帶來的盈利機會就會迅速消失。行業內企業的競爭優勢逐漸的趨向一致,行業的領導者逐漸失去其領導地位,行業跟進者模仿領導著漸漸取得優勢。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最初由于行業領導者配置了生產性活動即進行了創新,取得了競爭優勢,獲取了大量的利潤,跟進者發現行業內的盈利機會時通過配置各種非生產性活動迅速跟進,進而使整個市場達到均衡。領導者的競爭優勢失去,這個階段企業家又會配置新的活動,破壞性創新就會產生。由于配置了生產性活動的企業家進行了破壞性創新,市場均衡被又一次打破,而這次打破均衡進行破壞性創新的企業家有可能是上次行業領導者也可能是上次的市場進入者。所以企業所處的行業競爭程度及企業所在行業中競爭優勢的大小直接影響企業家的活動配置。
2.2.2 商業生態系統。從進化論觀點看,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處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兩個系統會產生協同效應。商業生態系統是指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文化、制度、法律、政策等要素。如果企業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的通過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創新,營造激勵創新的機制,就會促使更多的企業家配置生產性的創新活動,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就會打破非生產型活動配置的均衡,向較發達的生產性活動配置均衡進化,形成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管理耗散結構。如果企業家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并不支持生產性的創新活動,企業家進行創新活動的風險很大。配置生產性活動的收益小于配置非生產性活動,那么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有序也指是在非生產性活動的有序,即企業家所從事的都是非生產性的尋租活動。需要說明的是,商業生態系統并不是決定活動配置系統的主要因素,即使在一個不支持創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內,價值觀傾向創新活動的企業家還是會去配置生產性活動。
2.2.3 價值觀。價值觀主要有企業家價值觀和企業群體價值觀兩個方面。企業家價值觀主導并決定著企業群體價值觀,進而又決定著企業家活動配置。企業家的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之間分配他們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的權重很大程度上決定與企業家價值觀。企業家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同樣有企業家價值觀主導的企業群體價值觀也影響著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企業群體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企業文化上,一個充滿創新氛圍的企業文化必然會不斷的產生制度和產品創新,因為這種文化崇尚創新,每個人的創新風險降到最小,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就會充滿創新的動力,企業家也就更容易去配置生產性的創新活動。相反,相對保守的企業群體是沒有人愿意創新的,因為大家都不愿意承擔不確定性的創新帶來的風險。這樣的企業群體價值觀由于受到企業家的主導,企業家必然傾向于把時間、精力和資源配置在非生產性活動的尋租領域。
2.2.4 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分為兩類,內部人際關系和外部人際關系。內部人際關系是企業家與管理層和研發人員的關系,外部人際關系是企業家之間及企業家與外部相關政府部門的關系。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建立信任,可以確立生意伙伴的可預見性,并且為信息交流提供可靠的機制,以此影響企業家活動配置。良好的外部人際關系是企業家為自己所建造的社會安全網絡的重要元素。企業家利用外部信息將他們的聯系延伸到所在地區以外,尋求資本、理念和信息,并通過這這方式搭建地區間聯系的橋梁,擴大企業同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人際關系直接影響企業家與外界的大學、科研團體、咨詢公司間的有目的的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行為交流的程度。這種交流擺脫的企業的資源限制,提高了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內信息管理和流通的效率。
2.2.5 契約。契約確定了交換條件。契約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契約上羅列了契約一方期望另一方履行的責任和義務,也體現在契約中詳細列出的當一方不履行責任時的補救措施。完備的契約可以消除機會主義行為。完備契約規定了當事人的責任和權利,以及所有在交易中可預見的意外情況。然而要做道完備契約的要求是不容易的。妨礙完備契約簽訂的因素有三個:有限理性;詳細確定或衡量契約履行情況的困難;不對稱信息。[10]有限理性是指在處理信息、應對復雜情形和尋求理性目標時,個人能力的局限性。契約中的語言常常是模糊不清并且是開放性的,所以很難清楚的了解契約的履行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即使當時人可以預見到意外事件,別且可以詳細指出并衡量相關履行程度,契約仍然可能是不完備的,這是因為當事人不能獲得同等的契約信息,也就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所以大多只能是契約是不完備契約。不完備契約的存在必然導致隱性契約的產生。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同時對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產生作用。契約已成為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運行的基礎。交易雙方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簽訂契約,即包括顯性契約又包括隱性契約。隱性契約不能以明確的形式出現在交易雙方的正式契約中,而是已默契為基礎以履行隱性承諾為要求的隱含在正式契約中的那部分內容。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顯性契約體現為影響企業家配置生產性活動還是非生產性活動的長短期合同及相應的制度,隱性契約主要體現在慣例、潛規則等非正式制度。

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同時受到八個因素的影響。每個因素都是一個系統,從各個方面向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輸入負熵,使系統從混沌走向有序。在對每個影響因素度量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影響該系統總熵值的水平矩陣。

其中:a1為企業家價值觀熵值;a2為企業群體價值觀熵值;a3為外部人際關系熵值;a4為內部人際關系熵值;a5為顯性契約熵值;a6為隱性契約熵值;a7為行業內競爭熵值;a8為商業生態環境熵值。
由于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所以各因素在對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產生影響的力量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素自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來自,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力量,要么放大了自身的力量,要么減少了自身的力量。所以要知道個影響因素對活動配置系統產生的影響就必須,先測算個影響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力因子。需要考慮的是系統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各個因素及其之間的作用力是動態變化的。所以我們構建影響因素相互影響力矩陣如下:

bnm是第n個因素對第m個因素的影響因子;bmn為第m個因素對第n個因素的影響因子;bnn為第n個因素對其自身的影響。
每個因素在對系統產生作用力的權重是有差別的,所以影響因素矩陣和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矩陣構建后,需要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才能夠對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總熵值進行計算。我們用權重表示每個因素對系統的影響程度。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各因素的權重。所有因素權重的和為1。其過程如下:

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影響因素管理熵值矩陣、影響因素相互作用力矩陣、影響因素權重矩陣三者相乘就可以得出使活動配置系統抵消管理熵值并向管理耗散結構演化的負熵。這些產生負熵值的因素,總的來說對系統的有序是有利的。企業家活動配置這個系統,最終可能是配置生產性活動也可能是配置非生產性活動。但是不配置什么活動,由于這些因素產生的負熵會使系統從混沌狀態走向有序(如圖一所示),從有序在次走想跟高層面的有序,使系統始終保持與外界不斷進行能量交換的管理耗散結構。所以,我們人為這個系統即可以是配置生產性活動的有序,也可以是配置非生產性活動的有序。
管理熵的計算公式表述為:
S=A×B×C
把A、B、C矩陣分別代入上式得:

從系統論的角度,把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理論進入企業家活動配置分析框架,我們得出系統的管理熵值。影響系統的各個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作用于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產生負熵,抵消了系統內部自身產生的熵增,這個動態的過程如果能使能使總熵值逐漸減小并保持一個合理的水平,那么系統就會保持有序,也就形成了耗散結構。通過的企業家活動配置影響因素的熵值計算我們可以得出每個因素對系統作用的大小。而每個因素即可以使系統向生產性活動配置演化,也可以向非生產性活動演化,同時各因素之間又相互影響。對生產性活動配置系統來講,影響因素是正面影響,產生負熵,而這個因素必定對非生產性活動產生熵增,這一問題的研究正是本文的不足,也是下不繼續研究的問題。不管影響因素是使系統熵增還是熵減,最后影響因素的總熵值如果是不斷的抵消了系統內部的熵增,并使系統有序,就是有利的。本文通過對企業家活動配置系統的分析,可以得出主導企業家活動配置演化方向的因素,為企業管理及相關法規制定提出理論指導。
[1]Veblen,T.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M].NewYork:Scribner,1904.
[2]莊子銀.創新、企業家活動配置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7,(8).
[3]任佩瑜.論管理效率中再造組織的戰略決策[J].經濟體制改革,1998,(3).
[4]毛道維,任佩瑜.基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的企業制度再造的理論框架[J].管理世界,2005,(2).
[5]Hobsbawm.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M].Harmonds worth:Penguin,1969.
[6]Baumol,W.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198(5).
[7]熊彼特.財富增長論[M].西安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p.86
[8]Robert D.Tollison.Is Theory of Rent-Seeking Here to Stay?in Rowley,C.K.:Democracy and Public Chocie:Essays in Honor of Gordon Tullock[M].Oxford:Basil Black Well,1987.
[9]巴格瓦蒂.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1)[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10]貝贊可,德雷諾夫等.戰略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