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
《阿凡達》來了!一票難求——影迷瘋了;好評如潮——媒體沸了;大把數錢——制片商和電影院樂了;集體避難——中國電影“夾著尾巴”跑了。《阿凡達》的火爆,再次引發人們對國產電影命運的關注。有人說,《阿凡達》全程斥資近5億美元,而國產電影制作費用捉襟見肘,根本就無法與之相比。但是,把電影藝術的成功與否等同于投資多少,純粹是一個庸俗的想法。
《阿凡達》不是用錢堆積起來的,而是導演卡梅隆長期以來苦苦追尋電影藝術創新、冀求實現電影技術突破的結果。從1994年開始撰寫《阿凡達》設想,到1997年《泰坦尼克號》殺青后全身心籌拍《阿凡達》,再到2009年《阿凡達》橫空出世,卡梅隆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相比之下,中國電影人顯然浮躁了些。試問,有哪位中國電影人能耐得住寂寞與誘惑,做到了哪怕是“五年磨一劍”呢?每到年終歲尾,那些為了電影而電影,甚至是為了利潤而拍攝的賀歲片,多半粗制濫造,乏人精神,令人生厭。
盡管3D技術給《阿凡達》帶來了驚人的視覺沖擊效果,但并未因此而沖淡《阿凡達》的“靈魂”,即“人類”,與“異形”或“他者”之間同樣應該有愛。就此而言,《阿凡達》可視為《泰坦尼克號》中人類之愛的延伸與升華。與之相比,中國電影多半明顯缺失“靈魂”。諸如《三槍拍案驚奇》、《刺陵》等,以搞笑為噱頭,無法給人以感染或反思,只能是一看而過、一笑了之。
《阿凡達》奪得2010年世界電影票房頭把交椅已成定局,同時也再次鞏固了好萊塢在全球電影產業,乃至大眾文化領域的統治地位。長期以來,從主題到技術,從制作過程到營銷模式,中國電影人一直試圖模仿好萊塢。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結果表明,中國電影人只得好萊塢之皮毛,未得好萊塢之神髓。
近年,國產電影的表面風光,一則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猛尚有容量,二則因為中國政府對引進外國大片采取了一些必要的限制措施。但是,一旦放開對美國大片的限制,國產電影不無崩潰的可能。因此,未雨綢繆,未為晚矣。▲(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