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坤
?
樁-承臺固接的高承臺樁水平位移及內力解析解
高子坤
莆田學院土木建筑系
首先,建立樁-承臺固端連接的高承臺樁基礎力學模型。其次,分析并列出模型的邊界條件和連續性條件,并對力學模型進行求解得到問題的解析解答。最后,結合算例對推導的解答進行工程應用驗證,對高承臺樁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和基于上述解答樁體內力分布計算結果進行分析。
高承臺樁 固端連接 定解條件 解析解
21世紀,我國將完成全國鐵路復線工程和五縱七橫的骨干公路網建設,包括許多跨越長江、黃河的過江通道工程建設。構想中的沿太平洋海岸南北公路干線計劃通過五個跨海工程(渤海海峽工程、長江口越江工程、杭州灣跨海工程、珠江口伶仃洋跨海工程和瓊州海峽工程)實現真正的全線貫通。這些工程中,無論是采用隧道還是橋梁,樁基礎都將是基礎設計時的主要選擇,即樁基礎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橋梁基礎、水工結構、港工碼頭、海洋平臺及高速鐵路等工程中涉及很多高承臺基礎,這些高承臺樁基礎除了承受豎向荷載,同時還承受水平荷載,需對樁的水平承載力進行驗算,特別需要確定沿樁身的彎矩、剪力分布及最大彎矩值和位置。目前,對高承臺樁的內力及水平位移計算方法,特別是理論方法的探討和成果較少。由于高承臺樁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受力性狀實質上是一個復雜的樁土相互作用,加上高承臺樁包括嵌入土體部分和地面以上的懸挑部分,且該兩部分必須用分段函數描述,所以理論求解上存在較大的困難。本文將對高承臺樁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和樁體內力分布問題展開研究,得到問題的理論解答,并結合長江某電力塔架過江通道的大直徑高承臺樁的方案論證報告資料對本文的解析解答進行工程應用驗證。
首先,假定樁側土為Winkler離散線性彈簧,建立圖1所示的力學模型。由模型可知,樁頂受水平集中力作用(由河流及海洋中行駛的船只撞擊、臺風及上部結構傳遞水平荷載等原因造成),部分樁身嵌入土體,其具體尺寸及相互位置關系見圖1。
根據樁身撓度、轉角、曲率、彎矩、剪力和分布力之間的微分關系及靜力平衡條件,容易建立如下水平荷載下擾曲微分方程數學模型,式(1)、(2)。

根據圖1,由于假設承臺與下部基樁為完全剛性連接,樁頂截面不產生轉動,所以該位置邊界條件為:

假設沖刷面以下樁尖處邊界條件為(工程算例部分將分析該假設的合理性):


根據上述式(1)~(5),應用數學物理方法和特殊函數理論求解可得式(6)、(7)所示的懸臂段和嵌入段撓度解答。









根據樁身撓度、轉角、曲率、彎矩、剪力之間的微分關系可以確定式(8)所示的水平荷載下的樁身彎矩和剪力微分表達式。

為對上述推導的內力計算公式進行驗證,對于任意直徑和配筋率的高承臺樁,建立圖2所示的承載力計算模型。根據圖2,對于沿樁身橫截面周邊均勻配置縱向鋼筋的圓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宜由下式計算[錯誤!未定義書簽。]:




圖2 沿周邊均勻配置縱向鋼筋的圓形截面
截面受剪應符合下列條件,當hw/b≤4時:

高聳塔架基礎位于蘇通大橋附近,工程場地施工條件惡劣,水深流急且河床底部沖刷嚴重。根據江中基礎選型研究報告[錯誤!未定義書簽。]:

幾何參數:見計算結果圖3~5中標注。

所以抗彎抗剪承載力均滿足要求,且安全系數如式(12)。


圖3 樁身擾度和內力分布

抗彎抗剪承載力均滿足要求,且安全系數如式(13)。


所以抗彎抗剪承載力均滿足要求,且安全系數如式(14)。


圖4 樁身擾度和內力分布

圖5 樁身擾度和內力分布
圖3~圖5計算結果顯示:
2.1 假定沖刷面以下樁尖處邊界條件為式(4)是合理的,因為對于樁徑達2m的大直徑樁,土體抗力造成的較明顯的內力放大區域為沖刷面以下15m范圍,遠未達到樁尖或可認為樁尖處水平位移及應力狀態未受上部水平向荷載的影響。
2.2 計算結果說明,水平荷載作用下,樁身局部截面出現較大的剪力和彎矩。通過擴大截面和提高配筋率可以提高計算的安全系數值,但效果并不明顯。
2.3 大直徑高承臺樁的水平位移主要由懸臂段的水平位移造成,嵌入土體部分水平位移值相對很小。
2.4 樁身應力集中或承載力問題主要位于沖刷面以下小范圍內,說明可以通過樁身彎矩、剪力分布的較精確計算確定局部的樁身配筋原則,即提高應力集中處的配筋率,提高工程設計的經濟效益。
2.5 從式(12)~(14)知:通常情況下,對于受水平荷載較大的樁基礎,樁長由持力層位置確定,抗彎穩定性由水平荷載決定。
首先,考慮水流等作用建立樁-承臺固端連接的高承臺樁基礎力學模型,列出模型的邊界條件和連續性條件,并對力學模型進行求解得到問題的解析解答。
結合算例對解析解答進行工程應用計算分析,說明通過樁身彎矩、剪力分布的精確計算,從而確定樁身截面大小和局部經濟配筋原則是可行的。
此外,由計算結果知,懸臂結構是造成樁基礎出現較大的水平位移和較高樁身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1] 陳國興.巖土工程地震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 高子坤,何俊,郭進軍.樁-承臺鉸接的高承臺樁位移及內力分布解析解[J].莆田學院學報,2009,16(5): 68-71.
[3] GB 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02.
[4] 王錦國,高子坤,夏寧.江中基礎選型研究報告.南京: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