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爭相建太空司令部爭奪太陽光芒
為爭奪太陽光芒這一未來最大能源,各國紛紛組建太空司令部確保制空權,以便更好地利用太空資源。
各國已認識到,太空不僅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當今太空舞臺爭奪戰正趨白熱化。如果未來不能擁有“天軍”,就沒有資格打贏未來的高技術戰爭。
美國率先組建“天軍”。美國在冷戰時期成立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等基礎上,全速推進“天軍”建設。20世紀90年代初,美軍就組建了由100多名宇航員和7000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航天師,負責航天器的發射和控制。此后,又于2000年成立了第76太空管制中隊和第527“侵略者”中隊,分別擔任太空防御和進攻任務。美軍太空部隊下轄空軍航天司令部、海軍航天司令部和陸軍航天司令部,下屬作戰中心有空軍航天作戰支援中心,海軍航天作戰支援中心,航天防御作戰中心和聯合航天作戰中心等。
俄“天軍”快馬加鞭。1993年,俄羅斯著手籌建太空作戰、預警和偵察系統,并于1997年合并完成了火箭部隊、軍事航天部隊和導彈防御部隊建設,2001年正式創建了“天軍”。俄羅斯“天軍”歸總參謀部和國防部聯合管理,編制9萬人,包括軍事航天部隊和空間導彈防御部隊兩部分。編有1個導彈航天防御集團軍,下轄1個導彈襲擊預警師、1個反導防御師、1個太空監控師、1個航天設備試驗和指揮總中心。僅就反衛星技術而言,俄航天部隊現已達到實戰水平。
二線國家不甘示弱。面對美俄兩強爭建“天軍”的態勢,其他二線國家備感壓力,紛紛追逐“天軍”建設。印度國防部正積極籌建太空司令部,意欲應對來自周邊的太空威脅,現已開始實施探月計劃和火星探測計劃;日本在軍隊組織結構上雖受和平憲法的限制,但采用“寓軍于民”的策略,以科研名義開發尖端航天技術,并斥巨資進行月球探測;韓國計劃2015年前組建空間作戰團。(陳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