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有個自稱叫“胡美”的美國醫生受耶魯大學委派,來到中國,創辦了湘雅醫院以及附屬的雅禮學堂。胡美當然不會想到,100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在耶魯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人將8,888,888美元的巨款捐給了母校,成為耶魯大學歷史上捐款最多的本校畢業生。
在耶魯大學的網頁上,這位選擇了一組中國吉利數字的捐款者張磊(音譯)寫道:“100多年來耶魯一直在幫助中國,許多中國精英都畢業于耶魯,但是,這種關系一直是單向的,我想改變它。”
“雅禮”是“耶魯”二字的中文舊譯,相信我們的前輩選擇兩個字,是為了體現教育的目的。教育不僅傳授知識,也培育道德,所謂雅言雅行。知識沒有國界,雅言雅行同樣沒有國界。
800多萬美元,不是一筆小錢,若是給了國內某個大學,可以辦很多事情,但這筆錢卻由一個中國學子捐給了美國的大學。這很容易讓一些人用過于功利或狹隘的心態來看待,甚至認為這是做了一件“讓美國人得益、中國人吃虧”的事情。
但是,只要看一看耶魯作為一所大學與中國的交往史,我們就會發現,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巨款捐獻耶魯,是很難用簡單的誰贏利、誰虧本來作答的,更難以用“我的、你的”的博弈標準來判斷或衡量。
200多年來,耶魯大學培養了容閎、詹天佑、馬寅初等一大批杰出中國人才,在推動中國教育、醫療和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在,中國學生成為耶魯最大的外國留學生團體,他們當中不乏佼佼者。耶魯校長理查德·萊文曾不無感慨地說,“失去中國學生,耶魯將黯然失色。”
從獲取到奉獻再到攜手共進,這種貫穿始終的互動,隨著中國崛起而不斷得以加強,它已經遠遠超越了校園和國界。
奉獻是不講回報的,奉獻也沒有國家民族之分。當你從新聞中讀到,蓋茨基金會在中國的預防艾滋病投入初期就達5000萬美元的消息時;當你從電視中看到,中國普通民眾為印度洋海嘯災民的捐款的鏡頭后,你一定會感覺到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與世界越走越近。這也就是雅言雅行的力量。
世界給予中國的幫助,中國人將銘記心間。中國人走向世界,只要他做了對所在國人民有好處的事情、對世界人民有益的事情,我們也都應當記住他。這種超越國家、民族的相互協助、利益分享、榮辱與共,體現了人類共同擁有的理念。
當中國的利益越來越與世界發展緊密相連時,我們能不能具有胸懷世界的雅量,也決定著我們在通往世界強國的大路上能走多遠,這正是張磊所說“耶魯改變了我一生”的深層含義。愿雅言雅行伴中國遠行。▲
環球時報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