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玉昆
蓄勢謀發展 揚帆正啟航
——訪合肥市科技局局長朱策
■本刊記者 張玉昆

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市科技創新取得的超前拉動效應備受各界關注。近年來合肥充分依托區位、環境和科教等優勢,在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堅持“工業立市”、“創新推動”兩大戰略并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邁上了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發展軌道。通過試驗區建設,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思路越來越清晰,目標越來越明確,氛圍越來越濃厚。日前,就進一步加快合肥科技創新工作,記者專訪了合肥市科技局局長朱策。
《決策》:2004年,合肥市成為全國第一批創新試點市,今年又同時被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命名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合肥市通過科技創新取得了那些具體的成果?
朱策:2009年合肥 GDP達到2102.12億元,增長17.3%,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8.6和4.4個百分點,連續6年保持在17%以上,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前茅。今年初,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獲得國家批復;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獲得認定;合蕪蚌高新技術產業帶獲得批復;國家科技部、發改委把合肥列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合肥市6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首次7個縣區全部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5個縣區獲先進縣區稱號。
《決策》: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朱策: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擴張,高新技術產值由2005年488億元增長到2009年1445億元,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14.5%提高到2009年的20.9%。1-8月份,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1242.78億元,比上年增長41.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31.79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分別高于全市工業增速5.6和3.7個百分點;分別占全省的比重34.14%、33.65%,分別上升1.8和1個百分點。目前按照2008年國家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79家。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出臺了《合肥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9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3536件,專利授權量達到2304件。今年1-8月份,全市專利申請量增長到5090件,占全省總量的35.2%,增長194%;專利授權量達到1900件,增長58.4%。認定國家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49件,獲批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產業集聚度不斷提升,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汽車整車產量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最大液壓挖掘機、叉車生產基地;家用電器四大件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初步形成“五大新興”產業集群:一是以液晶顯示器件為龍頭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二以工程塑料為基礎的新材料產業集群;三是以光伏和生物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為主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四是以語音合成等核心技術為基礎的軟件產業集群;五是以食品、交通、火災、信息安全為主的公共安全產業集群。
《決策》:合肥市在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中具有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構建合肥經濟圈,帶動全省發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請問合肥市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朱策:首先是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合肥市充分利用政策疊加效應,圍繞創新體系建設分解目標任務,納入政府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強化部門和縣區責任,并建立月度創新指標統計制度和重大項目調度制度。
其次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在全國率先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選擇6個行業制定了《合肥市科技創新型企業行業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分類指導,培育創新型企業,注重引進境內外創新型企業,加強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培育。
第三是加強戰略型新興產業培育。結合我市實際,選擇具有發展基礎、帶動能力強、符合未來市場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予以重點培育。即: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公共安全、生物、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
第四是強化創新載體建設。建設示范區和“一中心三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集聚高校院所各類科技資源,面向全社會開展創新服務。合肥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已被科技部列為科技成果評估試點單位、工信部服務外包公共支撐平臺,成為安徽省技術轉移機構。建立了安徽省“科技路路通”合肥分中心,并在中科大等10個單位建立了創新服務站。不斷加強與上海楊浦、北京海淀、香港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合作,促進各類科技成果對接轉化。
謀劃建設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等平臺。以中科大、工大、中電集團38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科大迅飛等單位為主體,洽談并引進多個有意向的海外高端創新團隊和重點項目。
第五是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實施“院(校)企互動工程”,大力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對接,同時積極為中科大、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做好服務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把科研院所的知識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的源泉。
推進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每年舉辦“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2009年第九屆對接會共發布展示高新技術項目2000多項,244個項目簽約,簽約總額828.4億元。第十屆對接會將于10月28日召開,已完成總體方案設計、創意方案遴選,布展、對接、論壇等準備工作正穩步推進。
加強人才培育引進,優化創新人才發展環境。今年新建華耀電子、合肥鍛壓、江淮園藝、合肥智能所等院士工作站4個,引進院士8名以及由院士率領的創新團隊高端人才38人,在肥工作院士達到49名,17人進入中組部“千人計劃”。
另外,還要優化科技創新融資環境。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大力推進企業上市和“新三板”試點申報工作,積極打造全國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在肥銀行金融機構也積極支持和參與自主創新,積極推進金融創新。
《決策》:合肥市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果令人關注,值得思考。合肥市“十二五”時期科技創新的著力點在哪幾個方面?
朱策:“十二五”期間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堅持改革開放,突出創新引領,完善創新體系,強化示范帶動”為指導方針,堅持創新主導,狠抓“三條主線”,實現“創新雙倍增”目標,在全國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是努力在新興產業培育上實現新突破。結合“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謀劃,以國際化的標桿來規劃和設計定位合肥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搶占新興產業技術制高點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突出發展平板顯示、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信息家電等千億級以上產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共安全、新材料、知識型服務業等一批500億級以上產業。繼續深化與央企及長三角等地區的戰略對接,加快京東方六代線、彩虹玻璃基板、江汽新能源汽車、熔盛工程機械、賽維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步伐,使項目快落地、快建設、快投產。
二是努力在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全力加快示范核心區及“一中心、三基地”平臺建設,主體建筑力爭年內交付使用,動漫基地、大學科技園、公共安全產業基地、中試科研孵化基地建設等確保在年內完成。以承接產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堅持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承接,實現自主創新、承接轉移與技術升級的有機統一,大力培育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圍繞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發展100家核心企業,培育500家雛鷹企業,孵化發展2000家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繼續加快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建設,鼓勵企業申報專利、標準,實施品牌戰略。借鑒先進模式,創新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安徽循環經濟技術工程院等平臺運作機制,強化合肥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辦好第十屆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
三是努力在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堅持人才第一資源的理念,制定出臺合肥市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開展高新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創業輔導、政策咨詢、企業服務、專利服務、提升能力等各項專業培訓,建設人才庫、項目庫等信息平臺,強化海外高層次人才、歸國留學人員創業引進工作。深入開展“企業技術創新院士行”等活動,新建一批院士、博士后工作站。
四是努力在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上實現新突破。加快編制《合肥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圍繞自主創新的重點和難點,繼續深化各項改革,精心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的工作機制,強化目標管理和考核,推進部門與縣區的協調和聯動。繼續調整優化鼓勵自主創新的扶持政策,加強資金使用的評估和績效考核,創新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抓緊謀劃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創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