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美國特約記者 董 銘 王 海
很多時候,“革命性”或者“里程碑”這樣的字眼,往往是被商家用來吸引眼球的。《阿凡達》熱映了1個月,上述道理逐漸清晰。被什么“卡梅隆12年磨一劍”,“徹底顛覆傳統觀影體驗”,堪稱“第四次技術革命”等宣傳語狂轟濫炸之后,不少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除了少數人被《阿凡達》“震撼”得身體不適之外,更有不少評論者勇敢地反駁:3D(立體)電影真是電影的未來嗎?
賣弄3D會破壞影片節奏
《阿凡達》近1.5億美元的宣傳費讓多數媒體對該片報喜不報憂,但從能直接反映觀眾觀影感受的IMDB和“爛番茄”影迷網站上看到,很多網友認為他們并沒有從3D版《阿凡達》中獲得比2D版更好的感受。雖然3D技術增加了觀眾的臨場感,但令不少觀眾反感的是看電影還要戴3D眼鏡,“這真是個累贅,而且看上去一點都不酷”。也有不少觀眾反映,“戴上眼鏡之后,視野非常有限,而且只能直視前方,對于這樣一部充滿各種視覺特效的片子,太可惜了。保守派的評論家埃德·莫利塞干脆直截了當地說:“本片的3D效果確實很棒,但那只是從一個電子游戲的角度來講。”
著名的評論網站Salon.com將矛頭指向了《阿凡達》的人物表情捕捉系統,認為無論是男女主演,藍色皮膚下角色的鮮活指數都與他們本人的實際表演水準相差甚遠。雖然《阿凡達》比起同樣使用“表情捕捉”的《貝奧武夫》或《圣誕頌歌》來講,可能水準稍高一些,但完全稱不上“革命性”一說。美國最著名的獨立影評人羅杰·艾伯特也是旗幟鮮明的反對3D者。他首先反對在一般3D電影中賣弄技術的3D畫面,認為這樣做破壞了影片節奏,實際上影響了觀影體驗。另外,羅杰認為3D技術并沒有讓電影有更加真實的感覺,因為雖然我們擁有3維視覺,但是電影中的3D鏡頭顯然跟實際的3維視覺相差太遠。羅杰還強調:“請問在你的印象中,哪部偉大的電影是最好從2D變成3D的?”
3D是條生財之道
如今被看作“電影未來”的3D技術,就其原理來說并不新鮮,利用兩眼視覺差來制造影像上的層次效果,在攝影術發明后不久就有人提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第一代利用紅綠眼鏡呈現的3D電影問世,曾引起轟動。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搶奪被電視奪走的觀眾,好萊塢曾再度流行過3D電影。然而并不成熟的放映技術,毫無藝術感的炫技畫面很快讓觀眾厭倦。“頭暈,無聊”的3D電影逐漸只被看作拍恐怖片時的視覺把戲。
3D技術雖然在不斷完善,但質疑聲從未消失。去年威尼斯電影節雖然設立“3D”電影獎,獲獎片卻是一部劇情愚蠢的恐怖片《洞》。不少影評人指責3D電影因為過于注重視覺特效,而忽視了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阿凡達》能夠熱賣,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作為一種社會熱點被關注所引發的從眾效應。從各影院投入產出比來看,改造一部3D放映機的成本只有二三十萬人民幣,但3D電影票價卻可能較普通電影上漲1倍。《阿凡達》之后,3D電影制作成本必然降低,這將更刺激電影人靠3D發財。
中國電影無需跟風
對于科幻及動畫片等強調視覺效果的影片,純熟的3D技術的確可以提升感染力。但即便是好萊塢,如今也很少見在劇情片、古裝片或藝術電影上運用3D技術。因為這些類型的電影,打動觀眾的是人物、情節和思想性,3D效果無助于加深理解,反而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阿凡達》能成功,并不意味著運用最新的3D技術、動作捕捉技術,就肯定能賺錢,澤米基斯最新拍攝的《圣誕頌歌》就是個不太成功的案例。目前國內不少電影人也打起了3D的主意,但在本就缺乏科幻題材片,動畫產業又剛剛起步的“國情”下,將大量資金放在引進3D技術上很可能事倍功半。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但從電影的本質來講,中國電影人把創作重心放在扎實的劇本上也許更有意義。▲
環球時報20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