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進
最近外界流傳這樣一種說法:解決問題靠低碳,全球減排看中國。大意是說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必須減排,根本出路是低碳經濟,現在發達國家基本比較低碳,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排放國,單位GDP能耗太高,離低碳還差得很遠。如果中國不轉型、不減排,別的國家干了也白干。
這套嗑兒乍一聽挺有道理,再一想,不對勁兒。發達國家夏天空調吹得你發抖,夜間光照如白晝,房子要住敞亮的,車子要買大個兒的,坐著飛機去釣魚,開著大奔去健身,消費著來自世界各國飽含排放的高檔商品,過著奢侈豪華的“高碳生活”,卻自彈自唱當上了清潔環保的“低碳代表”。中國還有7億多人口在農村,很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天然的“低碳生活”,人均不到發達國家一半的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生存排放,卻糊里糊涂被搞成了“低碳運動”整改的典型。實在是讓人費解。
想來想去,發達國家排放的基數大,增長少,它們把多數高排放產業轉移出去了,減排的壓力和難度自然就小了。對發達國家而言,減排是“就坡下驢”,干不干是個態度問題。相比之下,中國人口在增加,經濟在發展,還要承接發達國家的大量訂單,加上技術水平和能源結構所限,排放總量能下得來嗎?這就給外界造成了在減排問題上發達國家積極進步,中國消極落后的錯誤印象,怎一個“冤”字了得。
限制生存排放、放縱奢侈排放;重視低碳生產、忽視低碳生活,這既不科學,也不公平。不在全球范圍內大力倡導“低碳生活”,不使勤儉節約理念深入人心,就不可能真正解決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
中國自古就有崇尚節儉、低碳生活的優良傳統,與現在提倡的“低碳生活”不謀而合。近年來,中國不斷強化全社會的節能環保意識,簡約和低碳生活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的生活準則。很多中高收入的市民,騎自行車上班,使用老款手機,帶著布袋購物,利用污水沖廁,人走燈滅,下班斷電……中國的太陽能集熱面積全球第一,風能發電居世界前列。中國領導人至今沒有專用的“空軍一號”,與其他一些大國領導人出門動輒七八架專機形成鮮明對照。
當然,倡導低碳生活不等于停止發展,更不是像“環境原教旨主義者”那樣,回到蒙昧蠻荒的原始社會,而是要在現代化進程中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費,努力向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邁進。
我們在講低碳經濟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講低碳生活。左手低碳經濟,右手低碳生活,兩手都抓,兩手都硬,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如果國際上有人一定要迫不及待給中國設定排放上限,要我們過早承擔不合理的量化減排責任,對不起,先請貴國停開一半的汽車,停飛一半的飛機再說。▲ (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