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海地、美國、加拿大記者 吳敏 溫憲 陶短房 ●本報記者 劉揚●汪析
加勒比島國海地發生的大地震可能導致50萬人遇難,在這場“世紀災難面前”,大國紛紛派出救援隊,多國民眾發短信捐款,世界展現出溫情的一面,美國《舊金山紀事報》評論說,“古巴和冰島、委內瑞拉和法國致力于一項共同事業的時候并不多”。距離美國邁阿密只有90分鐘飛機航程的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地方,沒有重要資源,幾乎被地區忽視,加拿大《環球郵報》擔心,因這場災難而產生的“海地熱”可能難以持續。貧窮被多數人認為是造成海地慘劇的根源,但海地為何貧窮眾說紛紜,有人歸結于海地多年來的腐敗和動蕩,有人則認為是大國的掠奪和干涉。美國多家媒體提醒,對海地的這場救援關系到美國在西半球的領導權和形象。
可能50萬人遇難
英國達勒姆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瑟爾斯分析,海地12日的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50萬噸黃色炸藥爆炸當量。這場災難的慘烈程度正在加劇擴大,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13日對媒體說估計10萬人遇難,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將海地地震與造成30萬人遇難的2004年印度洋海嘯相比,英國《每日鏡報》等媒體稱,有人估計最終遇難人數將達50萬,“將是有史以來第二大地震慘劇”。英國《泰晤士報》說,聯合國可能面臨“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天”,因為可能有200名聯合國工作人員在海地地震中遇難。
世界媒體上是令人心碎的照片和報道。南非24小時新聞網站說,海地首都太子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難民營,空氣中充滿了灰塵和尿液的味道。美聯社寫道,孩子們的尸體堆在倒塌的校舍廢墟附近。滿面白色灰塵、傷口淌著血的人們在街上奔走。醫生在一個停車場忙著給傷者包扎頭部和縫合肢體傷口。數千名海地警察和國際維和人員涌入街道,清除廢墟、疏通道路和維持治安。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認為,貧窮是海地死亡這么多人的根源。2009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經歷了與2007年印度和孟加拉國相似的洪水,沒有幾個人傷亡,印度和孟加拉國卻2000人遇難。
在海地之外,則是全世界迅速展開的救援“競賽”。法國自海外領地馬提尼克島將110名救援隊員和大批援助物資空運到太子港;巴西提供了28噸飲用水和食物;古巴、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已派出醫療隊和救援隊;美國的一艘核航母將在周四抵達,美軍第82空降師3500人被派往海地參加地震后救援和安全維和工作,奧巴馬宣布向海地提供1億美元援助;英國、意大利和比利時的救援隊已在周三晚間啟程;俄羅斯宣布派遣一架由伊爾-76飛機改裝的飛行野戰醫院;國際紅十字會表示,他們將幫助海地300萬難民,籌集1000萬美元;世界銀行承諾向海地提供1億美元,IMF和美洲開發銀行也表示將“隨后跟進”。在多個國家,民間組織通過多種方式告訴人們“如何幫助海地”、“如何捐款”,世界各地的明星、運動員也在展開募捐活動。
加拿大《環球郵報》說,海地的不幸由來已久,此次地震災難將引來媒體的大量報道,以及人道主義救援的噴涌,但恐怕世界對這個失敗國家的注意力很快會消失,就像以前一樣。報道援引蒙特利爾左翼活動家恩格爾的話說:“感覺這像是‘對海地人的同情時刻,但我懷疑不會有什么大改善?!倍鞲駹柕扰u者看到,外部干預之后是漠不關心,令海地依賴外部,在面對外部恫嚇和執政者暴行時毫無防備之力,這已形成了惡性循環。
中國救援隊“第一個抵達”
“在我們是美國人之前,我們是世界公民,在我們是世界公民之前,我們是人類。”美國一家網站用這樣一句話要求美國援助海地?!杜f金山紀事報》把海地地震稱作“全世界的挑戰”,“這是世界團結一致的時刻,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出色地做到了”。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從另一個角度提醒美國迅速行動。文章說,對海地地震的反應將關系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形象,“中國的救援隊第一個抵達太子港,比美國的早幾個小時”。
13日晚出發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已經抵達海地建起了營地,救援隊共50人,包括由武警總醫院派出的15名醫療隊員。中國救援隊的營地距機場大概三五分鐘的路程,與中國維和部隊營地相鄰。這次赴海地地震災區,是中國國際救援隊自去年11月獲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認證后第一次赴國外開展救援行動,也是自組建以來飛行路程最遠的一次救援行動。
海地地震發生時,中方4名工作組人員和4名維和警察正在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總部大樓內與聯合國官員商談維和工作。地震造成該大樓倒塌,8人下落不明。截至北京時間14日23時,8名被壓埋人員還沒有任何消息。中國救援隊已經制定好挖掘和急救方案,搜救人員、醫護人員、搜索犬正在廢墟上緊張工作。
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澄14日對《環球時報》說,中國與海地沒有建交,但都在對方國家建有商務辦事處,這是半官方機構。海地國家非常窮,又不同于一般拉美國家使用西班牙語,而是一個說法語的國家,所以在海地的中國人非常少。目前,大陸過去的大概有三四百人,其中包括一些國有和私有企業,不少中國人在那里開了中國餐館。
災難背后的政治
英國天空新聞網站的文章寫道,海地是如此貧困、混亂,以至于不能對它所屬的地區造成任何威脅,加上它沒有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因此它一直被其他國家忽略。但這次大地震使得國際社會集中重新審視這個國家?!度A盛頓郵報》寫道,苦難對海地人來說就像家常便飯,他們過著“下一頓飯尚無著落,下一場暴雨可能奪去家園”的生活,“在這里,一場暴風雨或政變過后,街上運過一具尸體時,幾乎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充其量只是評論一下尸體的臉蓋得怎么樣”。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上,有網民問道,為什么海地如此貧困,而鄰國多米尼加要好很多,畢竟海地1804年就獨立了,這么多年他們一直在干什么?美國一家網站的文章說,海地不是生來就這么窮的,而是因債務纏身,當1804年奴隸獨立起義勝利后,法國要求他們支付賠款(相當于今天的217億美元,是海地當前年預算的44倍)。海地是法國的第一個殖民地,法國對海地感情復雜?!侗狈街暋氛f,美國最初的漠視讓杜瓦利埃家族殘暴統治海地幾十年,而隨后的草率干預又讓海地陷入長期動蕩。
美國有媒體算起了“海地與美國的歷史賬”。文章說,在現代,當海地進入美國的意識中時,通常是因為自然災難或暴力政治動亂,美國的反應通常是家長式的,甚至對該國黑人居多的人口及貌似無法逃脫貧窮的失敗帶有某種種族主義的輕蔑。華盛頓對海地的看法是,這個國家無可救藥。但海地人看法不同。與不知道歷史賬的大多數美國人不同,許多海地人十分清楚這段歷史。杰斐遜和拿破侖時代的苦澀記憶促使各階層海地人對外界不信任。
地震讓一些美國媒體似乎改變了對海地的看法?!逗辗翌D郵報》稱,幫助海地符合美國的利益,一項調查顯示,75%的海地人想要離開海地。許多人都試圖非法偷渡到美國?!昂5厝魺o經濟發展,孩子長大了會加入犯罪團伙,為了幾千美元而把毒品偷運進美國”。美國“國家評論”網站說,美洲的鄰國將密切注視美國的反應,古巴醫療隊和委內瑞拉的捐款以及援助隊將抵達海地,這將爭奪聲望和媒體注意。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文章說,美國應該實施一個有力的公共外交,反擊來自卡斯特羅-委內瑞拉陣營的負面宣傳。這將展示,美國對加勒比海地區的介入是有利于美洲的?!?/p>
環球時報20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