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韓同偉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原高級工程師申漳教授
近日,記者有幸拜訪了極具影響力的《簡明科學技術史話》(1981年出版)一書的作者、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原高級工程師申漳教授。申漳教授雖然年逾花甲,但探索精神卻從未因年齡的增長而衰退;退休在家的他,刻苦鉆研中醫古籍,對中醫理論做出了獨創性、開拓性的解析,于2008年出版的《中醫今解與關系醫學》更是凝聚了申漳教授近20年的心血。
記者:申漳教授,我國中醫學源遠流長,您能談一下中醫的起源問題嗎?
申漳:中醫的基礎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形成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關于中醫源頭的探討,其實就是探討以這三部書為代表的中醫是如何形成的。當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流行觀點,以甄志亞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國醫學史》為代表。認為中醫藥知識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批判中醫起源于動物本能、起源于“圣”、起源于“巫”等說法。稱其“流行”是因為它與“流行”的哲學觀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二是調和觀點,以李經緯主編的《中國醫學通史》為代表。它是調和流行觀點和其所批判的觀點,像是一個“拼盤”,將中醫學的各種起源之說拼為一體,但對許多尖銳矛盾采取回避態度。
三是存疑觀點,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廖育群的觀點為代表。他對流行觀點提出了一些疑問,啟迪人們擴展思路,但沒有給出明確、具體的答案。
記者:申漳教授,您是怎么看待我國中醫起源問題的呢?
申漳:我認為中醫至少有三個源頭。第一個源頭是人類“常規”的生產勞動經驗知識,這為人所共識。第二個源頭是中國古代哲學,它在中醫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個源頭可稱為“另類”的社會實踐所獲得的“另類”知識,這主要指依靠特殊能力或氣功等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如扁鵲非凡的望診能力助其創立脈學;再如李時珍認為,經脈是在氣功態時感知發現的。
記者:中醫和西醫有什么不同?中醫自身有什么特點和不足?
申漳:從源頭來看,原始社會在向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其社會形態、哲學理論、思維方法等均發生了顯著的分岔。西方的“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科學和西醫是一個整體,走的是一條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和中醫是一個整體,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條路。因此,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道路上兩種醫學的先進或落后。 中醫走的是“辨證”之路;西醫走的是“辨病”之路。“辨證”是以“辨關系”為主;“辨病”是以“辨實體”為主。“關系”與“實體”的內涵完全不同。
中醫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醫學模式,例如:“天人合一”的生命模型,“和諧”健康觀,“失和”病因觀,“調和”治療觀,“意象思維”的認識方法等,這些都是和西醫截然不同的,顯示出了中醫的特色;但是,中醫也有其歷史局限性,例如:中醫對實體知識認識不足,中醫推理或比類有牽強之處,中醫有些學說實證不足等。
記者:申漳教授,您最初是學習理工學科的,曾研究過科技史,后來又潛心鉆研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和“系統科學”之間的關系。
申漳:“系統科學”可以說是繼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后,20世紀的又一次科學革命。“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混沌學、非線性科學等。“系統科學”方法以整體論為主,以跨學科的橫向比較和模型方法為主。
中醫與“系統科學”有許多相通之處。首先,二者研究對象相通,都以“生
2010年5月第7卷第15期成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次,研究方法相通,二者都不是以 “還原論”為主、而是以“整體論”為主。再次,中醫的望、聞、問、切診斷方法與系統論的“黑箱法”相通。還有,中醫對待疾病的態度與混沌學相通。“混沌”在現代科學中指確定系統的隨機性。中醫將疾病及其發展演化當作人體生命系統的不確定行為,重視初始條件的不同,重視偶然因素的作用,因此與混沌學相通。
“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有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之分。在簡單系統中,“實體”往往占居突出地位;而在復雜系統中,“關系”是研究的中心。人體是超復雜系統,中醫不是以“實體”為中心,而是以“關系”為中心,調整人體系統中的“不正常關系”,以“恢復正常關系”為目的。針灸與中藥治病的機理是調節人體這個超復雜系統的自組能力,從而恢復生命系統的和諧、有序。
記者:面對人體超復雜系統,“系統科學”是否有其局限性?中醫能否解決“系統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
申漳:“系統科學”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它面對生物系統時,常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生命系統至今尚未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而在面對人體超復雜系統時,中醫學能夠超越系統科學的表現有三點,首先,系統科學仍是以“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為指導,無法處理“主客交融”的現象,而中醫學是在“主客合一”,或叫做“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次,“系統科學”乃是以“理性思維”為主導,而中醫學是以理性思維與悟性思維合一的“意象思維”為主導;再次,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通常是一般復雜系統,而人體健康與疾病問題是超復雜系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論”是描述這個超復雜系統的簡化模型,并且已經歷了2000多年的實踐檢驗。
記者:申漳教授,請您介紹一下最新的哲學理論對中醫的解釋。
申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羅嘉昌教授在長期從事東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關系實在論”,簡稱“關系論”。西醫的哲學基礎是“物質實體論”,而中醫的哲學基礎是 “關系論”。
“關系論”有兩個基本概念:關系和關系者。關系是事件或系統內外的秩序或聯系,任何事件或系統都存在于關系之中,沒有孤立的事件或系統。關系者就是事件或系統。系統通常包括實體與關系兩個方面:其中,實體是有形、有質,是“形而下”;關系是無形、無質、不可精確定量,是“形而上”。關系不是關系者的屬性或功能。時間可以理解為古往今來的關系;空間為上下左右的關系;物理場表示相互作用,是關系;除有質量的實體外,能量、信息都可以理解為關系的表現形式。
“關系論”是對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論”、“陰陽論”、“五行論”等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或者說是中國古代“主客合一”哲學思想的現代表達方式。《中醫今解與關系醫學》這本書就是將中醫學的“陰陽論”、“五行論”等用現代“關系論”術語、概念來表達和解釋的。
記者:請您具體談一下“關系哲學”與中醫學的交融之處。
申漳:“關系論”在中醫領域有幾點認識,一是“主客合一”,這是對 “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的批判和超越,與中醫的“天人合一論”和“元氣論”同源;二是“關系論”與“實體論”對立互補,也說明了中醫和西醫的對立互補;三是“關系論”作為現代系統科學的哲學基礎,也可以作為現代中醫的哲學基礎;四是“關系論”是中國古代孕育中醫的儒、道等學術文化“不在場”的哲學基礎;五是“關系論”是中醫學的“不在場”的哲學基礎。
中國古代的哲學以“天人合一論”、“元氣論”、“陰陽論”、“五行論” 等為代表,這些理論也是中醫的核心基礎理論。“關系論”的正式提出雖然是在20世紀末,但是“關系論”的基本思想、“主客合一”的觀點和方法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運用著“關系論”。
用“關系論”來解析中醫核心理論,既是一種繼承,也是一種發展。中醫學陰陽關系論是哲學陰陽關系論在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等領域的發展與運用,貫穿于中醫學理、法、方、藥等全過程。首先要明確陰陽關系是客觀、普遍的存在;陰陽關系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陰陽關系的劃分具有主觀性、相對性;陰陽關系是“主客合一”的。其次要清楚中醫學陰陽關系論是為解釋、說明生命現象、病理現象而建立的模型理論。其中,對立互補關系是陰陽關系的基石,陰陽對立能揭示矛盾運動,互補能恰當地說明生命的有機性、整體性,也是生命活力的體現,更是信息場保持有序性的表現。
陰陽關系論是中醫之魂,為中醫的核心和統領。中醫的生理核心處處有陰陽關系;中醫的病因、病理也是陰陽關系的“不正常”;中醫診斷核心是辨別陰陽關系;中醫治療是調整失和的陰陽關系。“和諧”是陰陽關系的主題,是多種陰陽關系的相互關系。生命這個超復雜系統,可分多個層次,可有千萬種陰陽關系。和諧就是多層次、多種陰陽關系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等。人自身整體的“和諧”,主要是形、氣、神的陰陽和諧關系,以及人體五臟的陰陽整體平衡及和諧關系,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陰陽和諧關系。因此“關系論”融匯貫通于中醫的整個核心領域。
有人曾試圖尋找陰陽和五行的物質基礎,其實這是在不自覺地受“實體論”的支配,是與中醫南轅北轍的。中醫學的“五行論”將天地萬物“織”入與五行聯系的關系網絡中,其核心是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這是超復雜生命系統內自調節、自組織的動態平衡模型理論,不是兩種或五種實體的屬性或功能描述。
申漳教授最后介紹道,“實事求是”是人認識世界的一個根本法則。“實事”具有復雜性、多樣性,中醫面對的“實事”是以關系為主。“求”是人的主觀活動,與人的立場、觀點、方法、經驗、水平、學識、時代、價值觀等分不開。“求”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科學實驗、理性思維是西醫“求”的方法;多種類實踐與意象思維是中醫“求”的方法。“是”是經過“求”而形成的對“實事”的認識或理論,是主客交融的產物,并非絕對的客觀真理;中醫學的“是”是對超復雜系統關系的認識。申教授認為,中醫思想將對二十一世紀之后的新文明,對構建和諧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平均血鈣水平超過NFK-K/DOQI的靶目標,通過使用低鈣透析液(1.25 mmol/L)使得透析過程中為負鈣平衡,觀察1個月后血鈣明顯下降,3個月后血鈣水平保持穩定狀態并達到NFK-K/DOQI的靶目標,這可能是因為鈣濃度1.25 mmol/L,接近生理狀態離子鈣的范圍,同時應用了口服鈣劑,從而血鈣水平相對穩定。本研究同時發現,使用低鈣透析治療,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的血磷逐漸降低,這可能因為控制了高血鈣,使應用含鈣的磷結合劑的劑量有調整空間,從而導致血磷逐漸降低。本研究發現,使用低鈣透析液治療1個月后,患者鈣磷乘積即有明顯下降,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到觀察結束時,鈣磷乘積水平達標的患者比例從治療前25.8%上升至65.4%。
本研究發現,整個觀察過程中,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促紅細胞生成素用量、降壓藥用量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患者對低鈣透析液治療耐受性好,無明顯低血壓發生,低鈣抽搐發生比例與本中心同期應用普通鈣(1.5 mmol/L)透析液患者無明顯差異,提示低鈣透析液應用于合并動力缺失性骨病血液透析患者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對合并動力缺失性骨病的血液透析患者應用低鈣透析液(1.25 mmol/L)能較好地調整其血iPTH水平達到治療動力缺失性骨病的目的并且有較好的安全性,同時能較好地控制血鈣、血磷、鈣磷乘積水平。應用過程中應嚴密監測血鈣、磷、iPTH水平。另外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小,觀察時間不長,仍需要更大的樣本量和更長的觀察時間來進一步驗證低鈣透析液治療合并動力缺失性骨病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Sanchez CP.Adynamic bone revisited:is there progress? [J].Perit Dial Int,2006,26(1):43-48.
[2]Sherrard DJ,Herez G,Pei Y,et al.The spectrum of bone disease in end stage renal failure:an evolving disorder[J].Kidney Int,1993,43(1):436.
[3]Mucsi I,Hercz G.Relative hypoparathyroidism and adynamic bone disease?[J].Am J Med Sci,1999,317(6):405-409.
[4]Galetta F,Cupisti A,Franzoni F,et al.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calium phosphate plasma levels in uraemic patients[J].J Intern Med,2005,258(4):378-384.
[5]Block GA,Port FK.Reevaluation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hyperphosphatemia and hyperparat hyroidism in dialysis patients:recommendations for a change in management[J].Am J Kidney Dis,2000,35(6):1226-1237.
[6]陳育清,王梅.低鈣透析液對甲狀旁腺素及鈣磷代謝的影響[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5,14(1):34-36.
[7]楊繼紅,李天慧,王海濤,等.活性維生素D和低鈣透析液治療血液透析患者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療效觀察[J].中國血液凈化,2006,5(5):242-244.
[8]Sanchez C,Lopez-Barea F,Sanchez-Cabezudo J,et al.Low vs standard calcium dialysatein peritonealdialysis:differencesin treatment,biochemistry and bone histomorphometry:a randomized multicentre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4,19(6):1587-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