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
如果說“前程”讓人往前,中國人似乎更多時候是借助它來追求“歇息”。換言之,是一個舒適的,讓自己可以當主人的空間——家。
全中國(或華人地區)最被急切追求的三件事:(一)買房子;(二)結婚;(三)擁有身份地位。這三件事都與一個字緊密連系:家。買房子是“置家”,結婚是“成家”,擁有身份地位是成為“XX家”,代表因為有著某種成就而備受尊重。這三件事情的成敗,形成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標準:幸福,或不幸福。
幸福的人,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這樣的人在高度物質的社會環境里,占的是少數,因為更多人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會把對自己的幻想——不論是能力或自我期許上——放大,然后失望于夢想不能實現,理想亦離他而去。
有趣的是,幸福本身的性質,可能就是一種不要把個人期望放得高于實際環境的狀態。平凡,讓人少了壓力。安全感,來自心境上的平靜。偏偏現代(中國)人卻有相同的矛盾,既想得到幸福,又希望能有光輝一頁。因為在消費時代里,人們都被鼓吹要以“被看見”、“被認同”、“出名”、“成為名人”的方式來肯定個人的存在價值。“遠大前程”,如是變成對被別人肯定的追求,而不是自我目標的實現。高瞻,不是為了遠矚,卻是要給更多人看見。
還有一個矛盾是,基于中國人的務實,“前程”更多時候不是抽象的概念。在一般人的觀念里,它不同于英文的Future,反更接近Prospect的意味,或更直接,是“錢程”。所以,要有“前程”,基本上不能不付出心思勞力。而這些血汗換來的“錢程”,最后讓人看見的,未必是對個人更多、更無限的潛力的展望,卻是“什么時候才能安定下來”的愿望。如果說“前程”讓人往前,中國人似乎更多時候是借助它來追求“歇息”,換言之,是一個舒適的,讓自己可以當主人的空間——家。
“家”,是讓人找回自我,釋放自我的地方。但是否能讓每個人得到這種滿足,還要看他或她對自己認識多少。同樣,一幢房子,或一段關系能否讓急于得到安全感的人感到幸福,也是要看他或她有多明白自己的匱乏。“房子”、“婚姻”、“身份地位”,三者可以令人安身立命,但也可以像錯誤的建筑,因為不協調,沒有情感,沒有個性,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因而看自己不順眼,覺得自己多余,最后因遭受冷落、忽視而失去自信。
建筑不止是對人類智能的記錄,也是對生命的禮贊。《漫游世界建筑群》(Dan Cruickshank'sAdventuresinArchitecture)是英國廣播公司以建筑為主題的電視節目,它不是單純以“建筑可以有多壯觀”來吸引觀眾,卻是還原一座座“死物”的原來生命力:8集每集一小時的節目,分別以美、死亡、天堂、災難、聯系、權力、夢想和享樂為標題,沒有一個不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基石。更重要的,是每個都與“家”脫離不了關系——即便是“死亡”中介紹的陵墓。
在“美”這一集,首先遠赴北極圈格陵蘭介紹“冰屋”(igloo)。在一片白茫茫之上,人類還是懂得以現成的材料——凝結成冰的雪——來搭建棲身之所。它與周圍環境連成一體的美,表面看來自然不過,但是看著愛斯基摩人在短短數小時把圓頂的“神殿”從無變有,雖說內里的空間只能容下住的人,已不可能放家具雜物,但我們仍不得不驚嘆這種簡單是多少心思智慧的結晶。
同一集又介紹圣彼得堡的凱瑟琳皇宮。那是一代女皇的“家”,與“冰屋”相比,她的奢華已超越個人品位而成為文化遺產。其中的琥珀廳由天花、墻壁到地板盡是以寶石為建材。更令人咋舌的,是皇宮本已毀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下,現在供人參觀的不過是復修之后的“重建”。勞師動眾還屬其次,最關鍵的,是有能力復修的工匠世上已不剩多少人。即將隨人類進化消失的技巧,也包括“建筑冰屋”。
“家”,不論是哪個時代對哪個層面的追求,都是建立在建筑之上。它可以是琥珀冰雪鋼筋水泥,也可以是思想人格。琥珀冰雪求諸大自然,鋼筋水泥用錢買,思想人格用什么?問題背后這未嘗不是我們對于家——也就是幸福——的未來的一種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