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森林覆蓋率大大提高,綠色已經成為陜南響亮的名片。
如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陜南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讓農民增收。
大自然在賦予陜南美麗自然風光的同時,也造就了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惡劣生存環境,“靠山吃山”成為陜南人民的衣食之源,土地肥力先天不足,人民只能過著廣種薄收的貧窮日子。
按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地處長江流域的陜南農民每完成每畝退耕造林可享受糧食補助150公斤,生活補助費20元,生態林和生態經濟兼用林連續補助8年,經濟林補助5年,還草補助2年,國家無償供應種苗。
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在保證每人一畝基本農田的前提下,陜南三市迅速制定出退耕還林的管理辦法,要求25度以上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沙化耕地均要納入退耕還林的范疇之中,堅決實行退耕還林。
十年來,安康累計完成退耕還林424.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9.2%提高到現在的55.4%。漢中完成276.7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3%,植被覆蓋率達80%。商洛完成242.15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了8個百分點。
以安康市為例,一個由喬灌草、帶片網點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的合理配置,公路、鐵路、河塘堤壩形成的綠色走廊已初步形成,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由1200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6600平方公里。山開始變綠,水開始變清,漢江及其9條重要的支流、絕大部分河溪穩定地流出潺潺清泉,常年保持二類以上的純清水質。
秦嶺過去面臨絕跡的金絲猴、大熊貓、羚牛和漢江流域及許多支流棲息的白鷺、野鴨等珍禽異獸如今頻繁出沒,種群數量不斷擴大,生物物種群落日趨增多,充滿生機,生態系統開始向良性循環演變。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際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為此,安康市積極引導發展高效林業,建成經濟林商品基地、茶桑果園基地、木本藥材基地,形成了以蠶桑、茶葉、核桃、板栗、木瓜、生漆、杜仲、厚樸等為核心的經濟林。僅增加經濟林和生態經濟兼用林面積就達170萬畝,全市累計經濟林達到400萬畝,實現林業產值18.2億元,占全市GDP的8%,為增加農民收入5億元。

生態系統開始向良性循環演變。圖為西漢高速
自1999年以來,商洛就把核桃確定為商洛退耕還林主要樹種,納入工程建設規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累計投資6.2億元,種植核桃36萬多畝,有效地促進了群眾的增收致富。
退耕還林后,安康林業總產值由1999年的5.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8.2億元,僅寧陜縣發展核桃、板栗,幾年后就使退耕區農民人均增收500元;紫陽縣大搞茶園,退耕興茶2萬畝,農民增收5000萬元。白河縣發展木瓜產業,面積達10萬畝,辦起木瓜酒廠,年產木瓜系列特色酒500噸,木瓜飲品250噸,產值近2000萬元。
通過退耕還林,生態的改善,帶動了安康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安康已建成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11個,全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實現年收入11億元。
但是隨著補助政策的逐漸到期,面對退耕還林成果,人們開始擔心:在失去國家政策支持后,退耕區一部分口糧依然成問題的群眾,會不會再次毀林開荒?
從退耕還林政策剛剛實施起,陜南決策者就意識到,要確保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關鍵就是要下工夫解決好退耕還林區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為了不讓農民上山砍柴,國家決定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助,補助期再延長8年。并決定通過加大基本口糧田建設、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繼續推進生態移民、繼續扶持退耕還林地區、調整退耕還林規劃、繼續安排荒山造林計劃等措施來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推進。
根據漢中市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從2008年至2015年將投資23億元。漢中市2009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資金1.17億元已撥付縣區,各縣區正精心組織實施各項目建設任務。
從2008年到2015年,商洛市將規劃投入資金28億元,全面實施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生態移民、后續產業、補植補造以及技能培訓等項目。

生態環境優化帶動旅游業。圖為秦嶺金絲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