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鋒
鐵礦石談判還在繼續,但好像現在只有中方“一個人在戰斗”。三大巨頭游離于談判桌之外,有意先與日韓簽訂協議,定下2010年鐵礦石漲價的基調。國際鐵礦石價格在最近一個月內,漲幅超過30%。唯一的利好消息是,國土資源部15日稱,中國已探獲50億噸鐵礦石資源儲量,其中有10億噸為探明資源儲量,這一發現將對2010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產生積極影響”。不過,筆者認為,謀及長遠,國產鐵礦石不宜急著大量開采,而應作為一種戰略資源進行儲備和有限開采,才能真正改善中國鋼鐵業的不利處境。
據了解,遼寧省本溪市橋頭鎮大臺溝鐵礦的遠景儲量預計達76億噸;四川攀西鐵礦潛在資源儲量近100億噸;河北馬城鐵礦資源儲量達10億多噸;新疆也發現了10億噸鐵礦。
其實,中國公布鐵礦石探明儲量數據對談判能否“產生積極影響”還很難說,更不足以改變現在的國際鐵礦石格局。所探明的鐵礦石在實際開采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一是開采技術難度大,新發現的礦山受地質條件、埋藏深度、地下暗流、開采價值等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即使這些條件都無礙開采,要形成供應力量也需要一定的建設周期,與國內龐大的鐵礦石消費量相比,新增國產鐵礦石的產量仍屬杯水車薪。二是對儲量巨大的鐵礦山進行采掘作業,需要投入巨大的建設資金,而目前國內的單個礦山企業并不具備如此足夠的實力。資金如何籌集,將是礦山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從長遠考慮,中國也不應該過度開采國內的鐵礦石資源,而應該將其作為戰略性資源進行儲備,在現階段盡可能使用進口鐵礦石,當鐵礦石進口量面臨嚴重缺口的時候,再開始著力推進國內鐵礦石的開采。在保護國內資源方面,美國人的做法就非常精妙。美國石油儲量相當豐富,但早在上世紀末就以環保為由將優質高產的阿拉斯加、墨西哥灣等近海油田封存、禁采。這一舉動雖加大了美國對海外資源的依賴,卻使美國具備了防患于未然的能力。2008年7月,國際油價飆升至每桶140美元以上時,美國剛宣布解禁近海油田,國際石油價格便一度迅速下滑。如果中國能擁有大量的成熟優質鐵礦,平時封存或有限度開采,在價格上升時釋放產能,勢必會擾亂礦業巨頭們的如意算盤。
同樣,在如何有效使用國外資源上,中國還應建立起鐵礦石儲備,不能只買不存或少存,不能只是消耗高價購入的鐵礦石,廉價出口鋼材,而應在價格適宜時多買多存,逐步擁有大量的鐵礦石儲備。以日本為例,日本一直缺少煤炭、稀土這兩項資源,每年都從中國大量進口,但在消耗之外,日本也大量進行囤積,使用相關技術將煤炭、稀土沉在海底,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資源儲備。
回顧過去,中國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產業發展上已經有過教訓,在對國內資源進行過度開采、資源使用殆盡時,只能將能源的命脈交付于其他國家手中?,F在,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都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而國內的玉門等老石油基地都已經資源枯竭。因此,由于國內對于石油、鐵礦石等各類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大,中國還應該盡可能消耗國外的各類資源,同時對國內的鐵礦石等戰略資源采取限制性開采,并對國內資源出口征收相應的出口關稅,制訂嚴格的資源類產品出口目錄。凡此種種,都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各類資源,是出于戰略考慮,絕不能僅僅為了對抗國際鐵礦石壟斷巨頭、增加鐵礦石談判的籌碼,就過度開發國內鐵礦石資源。▲(作者是財經作家。)
環球時報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