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英、法、加、德、韓、聯合國記者 蔣豐 紀雙城 姚蒙 陶短房 青木 莽九晨 吳云
北京市委宣傳部發起的禁止北京地鐵售賣報紙的行動,在北京市民及媒體中引發強烈不滿及抗爭。北京地鐵的“禁報令”是以安全理由下達的,但據《環球時報》駐世界各地的記者近日調查,在發生過“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紐約、發生過“沙林毒氣案”的東京、發生過地鐵爆炸案的倫敦,都沒有像北京這樣把報紙當成危險品發出地鐵禁售令。在這些國際化大都市,報紙并不是地鐵的麻煩或負擔,正如日本的一名地鐵員工向《環球時報》記者所說的那樣,車站是要給乘客提供方便的,不能因為自己要承擔安全的責任就讓乘客不方便。在國內,北京地鐵“禁報令”引發的軒然大波連日來無法平息,從地鐵乘客到新聞單位,不滿情緒在迅速擴散。北京市一家報紙負責人17日憤怒地對《環球時報》表示,北京市有關部門在這個事情上有點一意孤行,無視民意。
外電關注北京地鐵“禁報令”爭議
日本“探求中國”網站近日以“北京市地鐵禁止銷售報紙,但又允許《信報》一家銷售”為題,報道了近來中國媒體圍繞北京地鐵站臺內不許賣報紙的社會反響。
該報道引用多家中國媒體的評論以及網絡調查,報道稱,“從2009年10月的情況看,北京市每天利用地鐵人數達到510萬人。地鐵已經成為北京上班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上班途中購買報紙閱讀,已經成為上班族了解新聞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現在,北京市不顧社情與民情,憑借著一紙通知干涉百姓的生活習慣,這是用權力輕視權利,是對百姓的無視。”
香港《南華早報》12日的報道以調侃的語氣報道稱:“忘了不安全的電梯、站臺上推推搡搡的人群或恐怖分子吧。北京當局已經指明了地鐵乘客面臨的最新危險——報紙。”
《南華早報》的報道還說:“北京市公安局公交總隊下令,禁止在該市70多座地鐵站內出售報紙,唯一的例外是一張與市政府關系密切的小報。該報的競爭對手大呼不公,稱此舉試圖扼殺競爭,而乘客們則指責政府將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問題上。”該報道還援引乘客的話質疑“禁報令”是典型的官方思維,也就是說,“有關部門最好少做事,以最大限度減少做錯事的風險”。
香港《明報》也報道了北京地鐵禁售報刊引發爭議。報道稱,“禁令一出,引發強烈反彈”,《新京報》和《京華時報》同時大篇幅刊文表達不滿;《北京晚報》雖然沒有做出反應,但其內部員工稱,他們也對禁令十分不滿,不過礙于受北京市委宣傳部管轄,難以發聲。
《明報》還報道稱,根據北京市公安局公交總隊解釋,“禁令”是應市委宣傳部要求,主要考慮地鐵站內賣報紙,會造成擁擠,發生危險。因此地鐵站內除《北京娛樂信報》外,其它報紙均停止售賣。但這一例外受到廣泛質疑。報道援引內地資深媒體觀察員的分析稱,只允許一家媒體進入地鐵,會讓人覺得安全只是借口,這實際上是用行政力量為屬下報紙謀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說,禁止在北京地鐵內賣報的這樣一個決策,顯然存在著很大的疏忽。政府做出一個公共管理的決策,必須評估其程序的合理性、可能產生的后果和相關的社會反應,照顧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平衡。
外國地鐵怎么看售報與安全
外國的地鐵站是怎樣對待報紙與安全的問題呢?
東京地鐵1995年曾發生過“沙林毒氣”襲擊慘案,導致12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但東京都交通局訊息中心主任佐藤佑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京地鐵并沒有因此對報紙做出限制,目前東京地鐵站臺上有大約120多家名為“Merci”的售貨亭,出售報紙、雜志、香煙等日常用品。她說,東京地鐵在上下班高峰時期,其擁擠度常常被用“罐頭”來形容。“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擁擠,就把站臺上的售貨店都取消了。因為車站是要給乘客提供方便的,而不是因為自己要承擔安全的責任就讓乘客不方便。”她認為,解決站臺擁擠、安全的問題,需要靠疏導、教育、管理。
《環球時報》記者在東京后樂園車站采訪了一個“Merci”售貨亭的店主。據她介紹,每天這里要賣出400多份報紙。當清晨上班高峰站臺擁擠的時候,客人們都能夠自己準備好零錢購報,售貨亭也會事先準備好一些零錢。另外,每天上班的高峰期間,地鐵公司都會有工作人員以及臨時雇用的鐘點工在站臺上維持秩序。當她聽說北京地鐵里面不允許賣報紙的時候,吃驚地反問:“那乘客要想看報紙怎么辦?”她特別強調,顧客早上買報,已經成為日本“晨讀文化”的組成部分,然后不無自豪地說:“日本是世界上的‘讀報大國,日本國民素質也是靠讀報培養起來的。”
英國倫敦幾乎一半以上的地鐵站里都有報紙售賣,在倫敦市中心,更是每一個地鐵站里都有裝修精良的報刊零售店。17日,在倫敦流動人口最密集的牛津街地鐵站,記者向這里值班的喬治了解他對地鐵安全的看法。喬治說,他對于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事件至今還心有余悸,但極端分子總是少數,更多的還是普通市民,相互信任和支持才是保證地鐵站安全的關鍵。喬治說,為了安全而不讓賣報紙的做法,連他這樣一個地鐵工人都不可理解,因為安全問題的關鍵不在這里。
法國巴黎地鐵每天的客流量超過400萬人次,一般法國報刊銷售都以地鐵站及周邊作為基本依托,地鐵站里的報紙銷售占到不少報紙零售量的60%以上,對各報刊來說,地鐵站是一個重要的銷售陣地。而進入地鐵站,人們看見最多的店鋪就是報刊店。巴黎地鐵公司對報刊銷售的規定是必須設立固定的銷售點,由地鐵公司出租這樣的銷售點,可以是一個店面,也可以是一個很小的攤子。由于人們廣泛使用地鐵上下班或出行,所以設立報刊銷售點十分方便讀者。《環球時報》記者17日采訪了幾位在巴黎地鐵買報的人,他們均表示每天上下班時順便購報紙是一個習慣,有位叫艾田的說,如果地鐵站里報刊售點關門,他會感到十分不習慣。
紐約的地鐵系統全世界最龐大,據統計,在2005年乘坐紐約地鐵的乘客人數高達14億,其中9月的一天,乘客人數就達750萬。在保障乘客安全、提供快捷服務的前提下,如何滿足乘客特別是中長途客人的各種需要對地鐵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在地鐵站內設立報刊亭則被認為能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在紐約中央火車站、時代廣場等一些大站,乘客可以經常會發現,報刊亭可能不止有一個。這些報刊亭,不是流動的,而是固定的攤位,如同地面上的報刊亭。它們不僅出售報紙雜志,有的還出售礦泉水,給乘客帶來很大方便。曾多年乘坐地鐵上下班的聯合國官員李茂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在上下班的時候就經常在地鐵站內的報刊亭購買《世界日報》或其他刊物,在等候和乘坐地鐵的時候看。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北美的一些城市禁止地鐵內賣報紙,但那種禁令是完全一刀切,免費報紙也不許“贈閱”。北美一些城市的軌道交通屬于輕軌,站臺十分簡樸,許多小站被形容為“比一部電梯大不了多少”,這樣的地鐵站,自然無法在站內賣報、發報。
喻國明認為,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只要有地鐵,恐怕都沒有禁止在地鐵里賣報紙的,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因為報紙不同于那些緊俏的商品,其簡單、短促的銷售節奏根本不會造成任何人員集聚的情況,以地鐵安全為由禁售報紙是站不住腳的說辭。喻國明說,即使像美國、英國這樣反恐高度緊張的國家,也都沒有以地鐵安全為由停止在地鐵里賣報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任何一個公共決策,都會對政府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禁報令”經不起推敲
目前人們普遍公認的是,以商業邏輯構建的免費報紙構思產生于瑞典,1995年瑞典正式創刊了首份免費報紙《國際地鐵報》,此后荷蘭、芬蘭等歐洲國家都陸續推出以地鐵報為主要形式的免費報紙。可無論免費的地鐵報在歐洲國家辦得有多火,其與收費報紙之間一直是“和睦相處”的關系。在歐洲國家的地鐵站,地鐵報箱大多設在站臺外的出入口,以便于人們取閱。而收費報紙則可以在地鐵站內的零售店里購買。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安德斯·鮑威爾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研究了大半輩子國際媒體,從沒聽說哪個國家或哪個城市的地鐵里只允許老百姓看一種報紙。鮑威爾說,瑞典的免費地鐵報盡管非常發達,但仍然無法替代傳統收費報紙的地位,打個比方說,免費的地鐵報就好比是快餐,雖然方便,但“營養不夠豐富”,所以很多人還是愿意購買有深度、內容也更全面的傳統報紙。而且越是有讀報習慣的人,對傳統報紙的重視程度越高。
環球時報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