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嵐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 101149)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投資不足的原因解析
洪 嵐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 101149)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投資不足,從需求方面來看,主要是由于產量和消費需求增長迅速,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使現有冷鏈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凸顯;從供給方面來看,由于冷鏈設施資產的專用性,使企業在投資時非常謹慎。為此,政府的政策支持應傾向產地市場和產業集中度低的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鼓勵主產區龍頭企業與協會積極進行產銷緊密垂直合作的冷鏈運作,促進生鮮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通過財政補貼主產區冷鏈保鮮技術所要求的基礎設施投入;支持生鮮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保鮮技術集成示范化研究、推廣與規范;加強生鮮農產品冷鏈信息化系統建設。
生鮮農產品;冷鏈;投資;基礎設施;信息化
近些年來,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我國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分布不均衡,是我國易腐農產品在流通系統得不到低溫保障、損耗居高不下、安全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問題已得到中央及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積極發展以鮮活農產品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冷鏈物流系統。政協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也提出了《關于加快北京市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的建議》,指出冷藏庫與冷藏運輸是在推廣綠色食品、安全食品和放心食品的過程中對食品質量與品質的重要保證。商務部發布的《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嚴重。目前,我國有食品質量標準近3000個,但與流通有關的標準僅有100個左右,相比于生產和加工標準方面的法規數量差距甚大。2009年4月21日在北京舉辦的超市食品安全年會,專門就生鮮食品的冷鏈與現場管理進行了深入探討,從當年4月26日起,北京市開始在全市商場和超市強制推行食品運輸、倉儲和銷售全程冷鏈制度,要求肉類、熟肉制品、豆制品、乳制品四類食品必須保證全程冷鏈控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仍把支持農產品物流發展項目作為貼息貸款與技改項目的重點。商務部2006年以來已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項目92個,新建冷庫55萬立方米,農產品流通企業冷鏈項目171個。冷鏈標準的制訂和規范在有關行業協會的推動下正在進行之中。
筆者認為,這些舉措在某些方面改善了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現狀,但不能解決生鮮農產品冷鏈投資嚴重不足的問題。生鮮農產品冷鏈投資嚴重不足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它?這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1.我國生鮮農產品產量增長迅速。生鮮農產品需要通過低溫儲藏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食品原有的新鮮程度、色澤、風味和營養。有資料表明,水果蔬菜的50%、肉魚奶等易腐食品的100%都需要冷藏才能減少營養損失。所謂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水果、蔬菜、肉、禽、魚、蛋等農產品在采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直至消費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符合規定期限及其生理需要的低溫環境中,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農產品消耗的一系列供應管理措施和方法。其包括冷卻加工、冷凍儲藏、冷藏運輸及配送、冷凍銷售四個環節。如全部肉類和乳制品中的巴氏殺菌奶、酸奶、冰淇淋以及大部分葉菜、水果等都需要冷鏈物流。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國內肉類總產量達到7278.7萬噸,其中豬肉4620.5萬噸,牛羊肉993.5萬噸,比10年前增長了27.2%,主要肉類人均占有量已處在世界前列。同時,乳制品產量也迅速增長,2008年達到3781.5萬噸,比10年前翻了兩番多,人均占有量達到26.8千克(參見圖1)。2008年水果產量19220.2萬噸,比1998年增長了3.52倍,人均136.2千克(參見圖2)。
2.居民食品安全意識提高,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持續增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北京市家庭月收入萬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體(約占北京城鎮人口的1/3)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最高。他們對高檔農產品的消費意愿較強,有45.3%的人愿意選擇高價格商品,更偏好綠色、無公害產品,更注重保質期限。
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全國城鎮居民家庭2008年人均生鮮農產品購買量比10年前都有顯著增加。2008年人均豬肉年購買量達到了19.26千克,比10年前增長21.3%;鮮菜年購買量為123.15千克,比10年前增長了8.3%;鮮瓜果年購買量為54.48千克,比10年前增長了13.8%;鮮乳品年購買量則為15.19千克,比10年前增長了1.46倍(參見圖3)。
根據交易費用理論創始人威廉姆森的定義,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其生產價值的前提下,某項資產能夠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調配使用的程度”。具體而言,專用性資產是為支撐某種交易而進行的耐久性投資,它一旦形成,就會鎖定在一種特定形態上,若再作他用,其價值就會迅速貶值。
生鮮農產品所需要的專用低溫倉庫與運輸設施,就具有鮮明的資產專用性。若收益不穩定,企業將面臨極大的運營風險。加之鮮活農產品本身的易腐性和生產季節性,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高度依賴性,使經營風險變得更大,企業很容易因冷鏈設施的專用性而被深度套牢,還容易被交易對手“敲竹杠”。因而,企業對專用性很強的冷鏈設施投資必然非常謹慎。
1.收益穩定性與抗風險性是企業生鮮農產品冷鏈設施投資的決定因素。生鮮農產品冷鏈裝備與設施一旦被企業投資于生產中,必將轉化為沉沒成本。因此是否進行投資,將取決于收益的穩定性與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近年,筆者在調查北京市果蔬供應鏈現狀時,走訪了京郊三家有代表性的無公害蔬菜配送企業,本文稱之為A、B、C。這三家企業為了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供應商,進行了無公害蔬菜冷鏈設備的投資,其運營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寇榮(2008)對北京蔬菜終端消費者的廣泛性抽樣調查,蔬菜消費者愿意為品牌蔬菜(無公害配送)多支付300%的費用,平均愿意多支付22.7%的費用,這與無公害蔬菜的實際價格(超市調查發現,往往高出一倍以上)有很大差距。[1]這也是奧運結束后為什么只有C企業能維持經營的原因,因為C企業本身的經營對象就是高端客戶,收益穩定,不完全依靠奧運效應。
2.產業集中度高的生鮮產業冷鏈設備與設施相對較為完善。筆者近年曾參與北京市主要農產品流通效率的研究,并主持乳品調研。乳品、豬肉及蔬菜這三個產業中,乳品產業加工集中度最高,其次是豬肉屠宰加工業,蔬菜流通主體已接近完全競爭。



在北京市乳品市場上,巴氏殺菌奶三元獨占鰲頭,超高溫瞬時滅菌奶(UHT)伊利、蒙牛、三元三分天下,酸奶伊利、蒙牛、三元、光明四雄逐鹿。正是由于該行業產業集中度高,大企業收益穩定,且皆為上市公司,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很強,因而企業本身完全有能力投資最現代化的冷鏈設備與系統。在我國第三方物流整體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以巴氏殺菌奶與酸奶為主營產品的乳業集團,為了保證冷鏈配送品質,都組建了自己的運輸車隊,建立了自己的配送網絡系統。如光明在上海和三元在北京的物流公司負責自己產品的倉儲、運輸與配送系統;蒙牛已在全國主要的生產銷售網點投建14個立體倉庫,其中和林格爾的第六期工程——高度現代化立體倉庫堪稱全國樣板,并且在和林格爾至京津的運輸車輛上安裝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隨時監察運輸狀況。另外,還聘請雙匯計算機軟件公司,采用雙匯軟件的SW—ECAP企業協同應用平臺打造其實時大集中的全程供應鏈管理系統,以實現蒙牛在高速擴張過程中始終能夠對運營進行靈敏控制,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2]

表1 京郊三家企業專用冷鏈資產投資分析
由于北京市對生豬屠宰進行定點規制,目前全市定點屠宰已集中在14家企業,形成了5個以供應市區為主、單班屠宰3000頭的大型機械化屠宰肉類聯合企業,以及5個以銷地為主、單班屠宰1500頭的中型機械化屠宰場。這14家屠宰企業基本控制了北京市2000多家年產1500頭的規模養豬場和年出欄100頭的養豬大戶,形成生豬養殖—屠宰企業—超市(專賣店)的供應鏈。雖然產業集中度遠低于乳品加工業,但作為供應鏈核心的屠宰企業,也有一定能力投資專用冷鏈設施。[3]
在蔬菜產業鏈上,無論是規模以上的農貿批發市場(以租售攤位為主),還是大型連鎖超市集團(超市全部蔬菜零售總量不到整個市場的30%),由于生產、流通單個主體在整個市場上的份額極低,不具備一定的壟斷勢力,因此缺少投資冷鏈設施的動機和熱情。
3.越往生鮮產業鏈后向末端,其冷鏈節點的基礎設施越差。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作模式大體分為四類:一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營運商為主導;二是以大型連鎖超市為主導;三是以食品加工企業為主導;四是以冷庫為主體。但以產業鏈上冷鏈運作流向(如圖4所示)來看,越往產業鏈后向末端,其冷鏈節點的基礎設施越差,冷鏈運作條件越不具備。[4]其原因有二:一是產地生鮮產品生產者相對于經銷商離城市更遠,相應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少,冷鏈設施尤其是冷藏保鮮庫相對缺乏;二是我國果蔬農戶規模很小,且分散經營,若缺少有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組織,僅僅依靠自己很難進入冷鏈運作市場。
因而,僅就冷庫建設而言,就會存在肉類冷庫建設多、果蔬冷庫建設少,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多、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少,大中型冷庫建設多、批發零售冷庫建設少等現象。由于很多冷庫只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儲藏,果蔬冷庫儲存量只占其庫容總量的20%,利用率不高。多功能的、適用于果蔬的冷庫、加工型冷庫、批發零售冷庫嚴重缺乏。由此產生的直接后果是易腐的初級農產品大量損耗,由于運輸過程中損耗高,整個物流費用占到易腐食品成本的70%。[5]
目前政府在農產品流通方面的支持政策,更多地傾向于以銷地批發市場為核心的、集聚農產品物流的市場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以及減少產品流通環節、幫助農民擴大銷路、提高農民收入的“農超”對接。財政支持還沒有深入到生鮮農產品冷鏈中最薄弱的環節。從今后生鮮農產品冷鏈發展和提高食品安全等級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政府的政策支持導向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銷地市場向產地市場傾斜,從產業集中度高向產業集中度低的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傾斜。
第二,扶持產區生鮮農產品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發展,支持主產區龍頭企業與協會積極進行產銷緊密垂直合作的冷鏈運作,創建生鮮農產品品牌,以促進生鮮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
第三,財政補貼主產區冷鏈保鮮技術所要求的基礎設施投入,如專用倉庫、專用運輸設備等。
第四,支持生鮮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保鮮技術集成示范化研究、推廣與規范,包括整個冷鏈物流節點的相關標準和良好操作規范。如原料基地生產標準與規范、預冷與儲藏標準、加工標準、運輸標準(特別是農產品運輸溫度標準)、銷售標準、標簽標準以及檢測方法標準、環境標準、服務標準等,并制定以良好農業規范(GAP)、良好獸醫規范(GVP)、良好生產規范(GM)、危害關鍵控制點分析(HACCP)、質量標準化認證(IS0)為基本原理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全程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規程,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第五,加強生鮮農產品冷鏈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包括建立有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具體運作、政府資金扶持并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安全監控、督導、監測的信息平臺;依托現代前沿網絡技術,盡快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追溯信息系統,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備案制度;鼓勵衛星定位、自動識別等技術的應用,實現對農產品的全程監控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會整體運輸效率。

圖4 果蔬產業鏈與冷鏈物流示意圖
[1]寇榮.城市蔬菜流通效率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網站,2008-09-13.
[2]洪嵐,李力.我國乳制品市場結構分析[J].中國釀造,2008(6):31-34.
[3]譚向勇,魏國辰,等.北京市主要農產品流通效率研究[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127-136.
[4]、[5]趙英霞.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探討[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4-48.
Th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for the Inefficient Investment on the Cold Chain of China’s Fresh Agri-Food
HONG Lan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There are some causes for the lack of investment on the cold chain of China’s fresh agri-food.In terms of demand,the causes are the increasing output of China’s fresh agri-food,the improved citizen’s conscious of food safety,the increasing consumption demand on fresh agri-food,and the weak infrastructure;in terms of supply,the cause is the specialty of cold chain equipment.The specialty of cold chain equipment makes the enterprises to be very prudent while investing in the light of high risk,leads to the result of“the higher degree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the more improved cold chain”,and the result of“the worse infrastructure while reaching the end of fresh industrial chain”.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should focus on the original market and the fresh agri-food circulation industry with lower degree of concentration,on the cold chain operation that is vertical cooperated betwe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and associations and on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fresh agri-food.Th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investment on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by the fiscal subsidy that invested to cold chain technology for keeping fresh,on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and on the research of technology for keeping fresh and strengthening establishing a cold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 for fresh agri-food.
fresh agri-food;cold chain;investment
F252.24
A
1007-8266(2010)10-0033-04
*本文系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示范”項目(編號:2006BAD30B08)的部分成果。
洪嵐(1967-),女,貴州省貴陽市人,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產品流通與物流研究。
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