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趙 聲
臺灣多年來一直在思考如何被國際社會記住,馬英九19日提出減免剛剛遭遇強震的海地的債務,并認為此舉可提升臺灣的國際形象。不過,他的建議在島內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一些輿論擔心,其他“邦交國”也紛紛提出此類要求,形成骨牌效應,徒增“外交”困擾。
共8.91億美元外債
據《中國時報》20日報道,國際組織“巴黎俱樂部”推動免除海地外債行動,法國經濟部長拉嘉德日前表示,臺灣是海地主要債權人之一,希望臺灣也能夠免除海地的外債。對此,馬英九19日參加婦女會會員代表大會時稱,海地欠了大筆外債,臺灣當局未被欠債,欠的多為臺灣的銀行,但他已指示“外交部”做必要檢討,看如何減免債務以協助海地渡過難關。他說,臺灣要如何被記得、被想到,除了自由、民主、繁榮的價值觀外,還有愛好和平、愿意提供人道援助的國際形象,以發揮臺灣的軟實力,提高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馬英九還聲稱,國際組織呼吁臺灣免除海地外債,也代表臺灣在世界上已經開始受到注意,臺灣所提供的援助能發揮作用,而且是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了解,目前海地的8.91億美元外債中,一半債權歸美洲開發銀行所有,另一半則歸臺灣與委內瑞拉,臺灣有兩家銀行向海地政府提供了商業性貸款。海地被國際金融組織核定為高度貧窮負債國,2009年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核減12億美元外債。巴黎俱樂部成員也同意給予海地外債減免,但臺灣并非巴黎俱樂部的成員,也沒接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減免海地債務的相關邀請。
擔心引起骨牌效應
島內對可能減免海地債務相當關注。民進黨“立委”蔡煌瑯20日稱,海地是臺灣的“邦交國”,要不要免除債務應該由“外交部”進行整體通盤考慮。黨團總召集人蔡同榮也稱,“外交部”要全盤考慮是否會引起骨牌效應,讓其他國家認為欠臺灣的債務可以不用還。親綠的《自由時報》20日評論稱,馬英九借公開場合響應巴黎俱樂部的提議,“顯示他是有目的地要讓各方知道。但海地的債務、貸款問題要協助,只有一條路,就是由政府編列預算加以代償,這筆錢不論用何名目,或編于機密外交項下,都要送國會通過,因此是由人民納稅支付,不是馬英九一人大筆一揮就可以變不見的”。文章還批評說,臺灣與多數“邦交國”存在借貸關系,馬英九敲鑼打鼓地宣稱減免債務是為了替自己低落的聲望“擦脂抹粉”,而他“把法國促臺灣共襄盛舉解釋為‘代表中華民國在世界上受到注意,實在是小媳婦憋太久后的失態”。
臺灣“外交部”的態度耐人尋味。據《中國時報》20日報道,對于國際間呼吁臺灣減免海地外債,18日還以“兩國有合作計劃,不便任意減免”為由拒絕的“外交部”,在馬英九下令后立刻改口,表示愿意積極研議所有可行方案,協助海地重建。至于海地欠臺灣的債務究竟有多少,“外交部”發言人陳銘政則不愿透露,聲稱臺灣國際處境特殊,許多信息無法搬上臺面。但私下里,相關官員頗為擔憂。《自由時報》20日援引部分人士的話稱,臺灣借給海地多少錢是“外交機密”,無法對外說明,但減免債務一事只能私下想辦法幫助,“總統不宜公開講”,否則其他“友邦”要求比照處理,會造成嚴重困擾。報道還稱,盡管馬英九已下達指示,但行政部門未來仍是將重點放在“如何協助海地救災與災后重建”上,而非“檢討免除海地債務”這個目前做不到、也不可能會有結論的問題。據了解,過去曾直接或間接表達希望臺灣免除其債務的“友邦”將近十個,包括巴拉圭、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等國,但臺當局既未完成詳細規劃,也未獲得“立法院”及民眾支持。面對爭議,馬英九20日澄清說,他是責成“外交部”研究減輕海地債務的方法,并沒有同意免除債務。
否認大陸“挖墻腳”
與此同時,兩岸在海地救災過程中的合作問題也引起島內關注。《自由時報》聲稱,“臺灣大使館并未停擺,中國外交部卻公開宣布將在海地提供臺灣人領事業務”,這是“在吃臺灣的豆腐”。馬英九20日反駁說,國際媒體肯定兩岸在救援海地過程中沒有進行任何政治操作,雙方停止惡斗,把資源拿來援助需要援助的國家,“這點一定會贏得尊敬”。此前,馬英九還拿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報道舉例說,兩岸在海地援助工作上都展現人道關懷,“大陸沒有因為捐助,就要求對方必須跟中華民國斷交的挖墻腳行為”。“外交部”還稱,基于人道救援,臺灣不排除與其他搜救隊(包括大陸)合作。
據了解,臺灣在海地有搜救隊和醫療隊,第一批搜救隊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救出一名法國人和一名海地人,目前離開海地整裝返臺。▲
環球時報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