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許文芝 吳明海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興隆農業科學研究所 友誼 155811)
我國于1997年3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1999年4月加入了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成為第39個成員國,1999年6月農業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標志著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在我國開始正式實施。到目前為止,農業部已發布八批植物品種保護名錄,受保護的植物屬和種達80個。2003年7月24日,農業部將大麥(Hordeum vulgare L.)列入第五批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內[1],同日開始受理國內外大麥新品種權的申請,并對符合條件的申請授予品種權,為廣大育種者提供了保護空間和公平競爭的平臺。截至2010年4月30日,農業部受理大麥品種權申請數共40件,品種權授權17件[1]。
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網站(http://www.cnpvp.cn)發布品種權授權公告內容主要包括品種名稱、申請日、申請號、授權日、品種權號、公告日、公告號、培育人、品種權人、品種權人地址等10個方面。將17個大麥授權品種主要公告內容匯總見表1。
1.1第一個申請與授權的大麥品種
在大麥納入新品種保護名錄范圍的當年就提出品種權申請的有3個品種,即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申請的蘇啤3號、揚州大學申請的揚農啤2號和揚飼麥3號。表明兩單位有很強的品種保護意識。申請日確定了提交申請時間的先后,因而蘇啤3號成為我國第一個申請保護的品種。對符合授權條件的品種權申請,審批機關頒發品種權證書,并予以登記和公告。品種權號CAN后面的號碼與品種申請號一致,授權日與授權公告日也是一致的。由表1可知,首獲品種權的是蘇啤3號和蘇啤4號兩大麥品種,由此實現了我國大麥知識產權保護零的突破。
1.2授權品種數量變化情況
圖1顯示,大麥授權品種數量雖不是大幅上升,但從2007年開始數量在逐年遞增,由1件增至6件。授權數量的逐年增加,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大麥育種事業的穩步發展,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的品種保護知識宣傳培訓,提高了廣大育種者對品種權的認識,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同時又應看到,大麥列入保護名錄近七年時間里,40件申請數量與17件授權量均居大田作物第8位[1],分別占大田作物申請量的0.67%、授權量的0.58%,見表2。所占比例之低,與大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位居第四是不相適應的[2],今后應大力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加快育種進程,增加品種權擁有量。


表1 大麥授權品種匯總表

表2 前8位大田作物申請保護及授權數量(2010.4.30)
注:大田作物申請總量5 949件,授權總量2 917件。
1.3對品種權人的分析
從地區分布看,江蘇省授權品種數10件,位居第一,占總數的58.8%;其次是云南省4件,占總數的23.5%;浙江省、甘肅省、黑龍江省各1件,分別占5.9%。
從單位分布看,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揚州大學、云南省農科院品種授權數最多,均是4件,其它單位各1件。
從單位性質看,品種權授權數量占首位的是農業科研單位,為12件,其次是教學單位4件,企業最少,僅1件。說明科研教學單位仍是新品種培育的主體。
由上述分析得知,大麥品種權授權的范圍由2003年的1個省擴大到現在的5個省,說明新品種保護意識逐步加強。但從另一角度看,大麥品種權授權數分布呈現不均衡性。我國從事大麥育種研究單位達到30余家,分布在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但參加品種保護的只有5個省、7家育種單位和1家企業。而且多集中在江蘇省。
由表3可知,授權品種中二棱啤酒大麥占總數的88.2%,處于主導地位。因為我國是啤酒生產和消費大國,又是啤酒原料的進口大國。啤酒工業的迅猛發展、實現啤麥國產化的迫切需要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空間,促進了啤酒大麥育種研發。而二棱大麥粒徑大、均勻度好、比六棱大麥抗赤霉病,浸出率高,綜合釀造品質好,市場競爭力強。因此二棱啤酒大麥適應市場需求,仍是今后育種的主攻方向。
3.1品種審定或認定時間與品種保護時間比較
17個授權品種中有6個是在品種審定或認定通過之后進行品種權申請的,這其中有4個是在大麥列入保護名錄之前就已通過審定,如蘇啤3號、揚農啤2號、揚飼麥3號、揚啤2號。但多數是在材料穩定后,還在參試過程中就提前申請保護。其通過審定或認定時間在其獲得品種權之前,如浙皮8號,或在之后,如蘇啤4號。

表3 大麥授權品種特點、品種審定及品種保護時間表
3.2申請至授權所需時間比較
表3顯示:從申請至授權所需時間平均為3年,最快的為1年多,最慢的達5年多。
上述分析表明:選育的品種在審定或認定前后都可提出保護。未經審定或認定就申請保護的有利于盡早取得品種權,但保護后又沒有審定或認定的不能在生產上推廣銷售;通過審定或認定后,再提出品種權申請的,雖然得到推廣許可,但能否獲得保護還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有時間界限。時間界限是指植物新品種申請品種權的申請日。即在申請日之前,在國內申請保護的品種銷售不超過1年的不影響植物新品種的新穎性,反之將喪失新穎性而被駁回申請(大麥名錄公布之日起兩年后已無申請寬限期)[3]。二是有可能申請所需材料準備不足,易延誤保護時間。只要品種銷售不超過1年,材料完備,符合條例規定,仍可獲得品種權。總之,獲得品種權與通過品種審定或認定同步對育種者來說是最有利的。如果取得品種權按3年計算,那么1個品種申請品種權的最佳時機是在提升區域試驗之前,也即參加品種比較試驗的當年。這期間對苗頭品系進行DUS測試,也可委托測試中心進行測試(可提前1年獲得品種權),然后準備材料提出申請,這樣才能在通過審定或認定的同時也獲得了品種權。當然對參加保護的品比材料綜合性狀、市場優勢要做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決定是否申請品種權。
1)我國首個申請和授權的大麥品種均出自江蘇沿海農科所,且在農業部公布大麥列入保護名錄三個月后就提出品種權申請,足見該所非常重視品種保護工作,意識超前,才會有對信息的快速反映。
2)我國大麥授權品種數呈逐年上升態勢,但在大田作物中比較,申請和授權表現數量少、地位低。改變此種局面,需盡快培育過硬品種,尤其是具有市場前景的二棱啤麥,提高育種成果的品種權轉化率,增加自主品種權的擁有量。
3)大麥授權品種數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江蘇的科研教學單位。反映了還有許多地區和單位對新品種保護認識不足,需加強對育種研發人、種子生經營者等普及品種權知識,提高品種權意識。同時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全員參與品種保護的積極性。
4)品種保護不等于品種審定或認定,反之亦然。獲得品種權與通過品種審定或認定同步是育種者最佳選擇。要做到同步,需要品種在參加品種比較試驗的當年完成品種權的申請。
[1]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1999至2010年品種權申請情況匯總表(2010.4.30)
[2]盧良恕主編.中國大麥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
[3]馬世青,鄭學莉主編.植物新品種保護基礎知識.[M]藍天出版社,199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