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工業發展大平臺:現實基礎
據浙江省經信委統計:到2009年,全省工業發展平臺經批準的規劃面積3510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1901.8平方公里,申報擴容面積4800.3平方公里;“十二五”時期擬開發面積2529.8平方公里
工 業發展平臺是具有較大規模的工業集聚發展區。浙江省現有的工業發展平臺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國家和省級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二是各市縣(區)開發建設的地方工業功能區。目前,省級正在規劃大型產業集聚區,其中要重點建設的就是工業發展大平臺。
此次主要調查現有兩大部分,這是構建工業發展大平臺的現實基礎。為摸清全省工業發展平臺的基本情況,我們進行了全面的統計調查,取得兩方面的統計數據:一是通過市縣(區)經信系統的直接統計所獲取,二是從省國土和統計系統的部門統計所獲取。總體情況如下:
浙江的工業發展平臺建設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初,1 9 8 4年1 0月設立的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邁出了平臺建設的第一步。經過2 6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工業發展平臺形成了很大的空間規模,“十二五”時期還將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據浙江省經信委此次統計:到2 0 0 9年,全省工業發展平臺經批準的規劃面積3 5 1 0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1 9 0 1.8平方公里,申報擴容面積4 8 0 0.3平方公里;“十二五”時期擬開發面積2 5 2 9.8平方公里。以下從兩大部分來看:
到2 0 0 9年底,全省共有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1 1 7個,數量居全國第三(占比為7.3%)。其中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 6個(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等),省級經濟開發區5 7個,省級工業園區(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4 4個(其中紹興生態產業園與紹興經濟開發區合一)。2 0 1 0年又新增了2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總的看,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構筑起較大的工業發展空間,形成了類型多樣、功能突出、產業集聚、作用顯著的工業發展平臺。
(1)據浙江省經信委2 0 0 9年對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統計。經批準的規劃面積,總量為1 7 1 7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總量為1 0 3 8.8平方公里;申報擴容面積,總量為4 1 6 9.7平方公里;“十二五”時期擬開發面積,總量為2 0 4 0.6平方公里。(具體見表1)
(2)據浙江省國土廳2 0 0 8年對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統計。核定的“四至范圍”(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邊界)面積,所統計1 1 2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總量為7 5 7平方公里(1 1 3.6萬畝),平均每個6.8平方公里(1.0 1萬畝)。其中面積超過1萬畝(6.7平方公里)的有4 3個;超過2萬畝(1 3.3平方公里)的有1 1個,依次為紹興袍江工業園區(最大達5萬畝)、寧波經濟開發區(4.4萬畝)、溫州濱海工業園區(3萬畝)、長興經濟開發區、嘉善經濟開發區、嵊州經濟開發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平湖經濟開發區、大榭開發區、寧海經濟開發區、諸暨經濟開發區。
工業用地率(指評價范圍內已建成工礦倉儲用地面積與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之比)。所統計1 0 9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工業用地率,平均值為5 6.4%,其中2 8個在7 0%以上、5 2個在6 0%以上、9個在8 0%以上。
尚可供應工礦倉儲用地面積。所統計1 0 9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總量為8 9平方公里(1 3.4萬畝)。其中尚有2 0 0 0畝(1.3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 4個、尚有1 0 0 0畝(0.6 7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 7個,最多的達1萬畝。
(3)據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2 0 0 9年對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統計。所統計1 1 6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不含浙江之江旅游度假區),全部建成投產面積6 9 3.3平方公里,其中已投產工業用地面積6 4 1.5平方公里,占9 2.5%。也就是說在已建成的發展平臺中,工業占據壓倒性多數。
地方工業功能區,指的是縣級及以下地方政府規劃開發建設的工業集聚發展區。包括兩部分:一是各縣(市、區)工業功能區;二是鄉鎮(街道)工業功能區。到2 0 0 9年,地方工業功能區總數為5 5 7個,其中各縣(市、區)工業功能區9 6個,鄉鎮(街道)工業功能區4 6 1個。浙江省經信委2 0 0 9年對全省地方工業功能區統計:經批準的規劃面積為1 7 7 9.9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為8 6 3平方公里;申報擴容面積為6 3 0.6平方公里,“十二五”時期擬開發面積為4 8 9.2平方公里。具體見表2。
地方工業功能區中,鄉鎮(街道)工業功能區的發展空間情況見表3。
地方工業功能區的發展空間與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相比:兩者現有的空間規模相差不多,其中地方工業功能區的規劃面積還略大7 5.9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小了1 7%;但今后空間拓展方面,地方工業功能區明顯不足,其申報擴容面積和“十二五”時期擬開發面積,分別只及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的1 5%和1 3.2%。由此表明,今后建設工業發展大平臺的主體部分是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地方工業功能區主要是整合提升。
工業發展平臺是實施創新強省、創業富民總戰略的重要依托,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全省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和現代化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和支撐作用。
目前,全省工業發展平臺已經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和較好的產業績效。據浙江省經信委統計:2 0 0 9年工業總產值超過4 0 0億元的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有9個,依次分別是杭州經濟開發區(超過1 0 0 0億元)、寧波化工區(8 0 0多億元)、紹興濱海工業園區(5 0 0億元)、蕭山經濟開發區、寧波保稅區、湖州經濟開發區、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紹興袍江工業園區。據浙江省國土廳2 0 0 8年對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統計:工業用地產出強度(指工業總產值與已建成工礦倉儲地面積之比)平均每畝3 4 9.7萬元(每公頃5 2 4 4.8萬元);每畝在4 0 0萬元以上的有2 2個;其中有5個超過1 0 0 0萬元,分別是諸暨珍珠產業園區、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波鎮海化工園區、寧波出口加工區和杭州出口加工區。部分地方工業功能區也已經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工業發展平臺。其中各縣(市、區)工業功能區2 0 0 9年工業總產值超過4 0 0億元的有3個,依次為北侖臨港工業產業帶(規劃面積5 5平方公里、產值7 0 0億元)、樂清工業電氣產業集群示范區(規劃面積3 0平方公里、產值4 8 1億元)、諸暨店口五金和新材料園區(規劃面積1 0平方公里、產值4 0 6億元)。
——工業發展平臺有力支撐全省經濟發展。據浙江省經信委統計:2 0 0 9年,全省工業發展平臺的工業總產值達3 3 7 1 2.8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5 3 5 6 8.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快報數,規模以下單位為年報數)的6 2.9%。各地產值總量見下表4。

表2 2009年全省地方工業功能區發展空間情況表

表3 2009年全省鄉鎮(街道)工業功能區發展空間情況表

表4 2009年全省工業發展平臺工業總產值匯總表
據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統計:2 0 0 9年全省1 1 6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不含浙江之江旅游度假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 5 6 8 2家,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2 6%,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2 5 9 6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 0 6 4.7億元,其中利潤1 0 2 1.3億元,相當于規模以上企業的4 9.4%和5 0%;實現稅金7 6 9.6億元,相當于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3 5.9%;出口4 9 1.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 6.9%。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成為浙江省最具活力的投資熱土。2 0 0 9年實際引進內資9 0 1.4億元,其中引進省外資金1 8 9.9億元;制造業引進資金6 5 8.8億元,占全部引進內資的7 3.1%。實際引進外資6 2.4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引進外資總額的6 3%。
地方工業功能區作為工業發展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聯結工業和農業、聯結城鄉經濟的重要節點,發揮了特殊作用。地方工業功能區容納了近3萬家企業,成為中小企業的重要成長地。2 0 0 9年地方工業功能區工業總產值1 6 4 2 0.6億元,其中鄉鎮工業功能區1 0 5 6 7.7億元,分別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 0.7%和1 9.7%。地方財政收入的相當大部分來自地方工業功能區。鄉鎮工業功能區的發展,推動了以工促農和以城帶鄉,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新農村提供了產業支撐和財力保障。
——工業發展平臺有力促進工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全省工業發展平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陣地。從注重外延擴張向注重內涵提升轉變,從注重投資驅動向注重創新推動轉變,從粗放開發土地向集約利用土地轉變,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平臺。
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優化產業結構。2 0 0 9年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擁有的企業技術中心6 0 0多個,占全省總數的近七成,研究開發費用投入2 0 6.2億元,技術成果引進費用3 6.1億元。創新要素不斷集聚,一大批工業平臺在創新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突出如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躋身于中國高新區的第一方陣,科技進步水平綜合評價名列全省首位。全區擁有各類科技企業3 2 0 0余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的2 2%;高端產業方面,集成電路制造業和軟件信息業分別占全省的9 0%和8 0%。該區已成為全省最大的創新資源溢出地,杭州市9 5%的信息化項目、8 0%的自動化控制工程、9 8%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由其承擔實施。在創新推動下,先進制造業加快在工業發展平臺落地成長。以工業發展平臺為主要依托,傳統塊狀經濟加快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形成一批國內重要的產業基地,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工業發展平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按照建設生態化園區的方向,不斷完善環保設施,推行節約型和清潔型的生產方式。截止到2 0 0 9年,1 1 7個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中,已有8 3%的園區建立了環境報告及信息公開制度,有7 0.5%的園區編制實施了循環經濟規劃,有5 6.4%的園區通過了I S O 1 4 0 0 1環境體系認證。多數園區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低效益項目落戶,加大對傳統產業的節能改造和環保改造力度。鄉鎮工業功能區的建設,顯著改變了以往“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農村工業格局,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工業發展平臺有力推動城市化進程。工業發展平臺是工業化結合城市化發展的產物和載體。工業發展平臺的構建,為城市化提供產業支撐與人口基礎,推動工業在城鎮集中布局、農村勞動力向以工業為主導的非農產業轉移,加快經濟社會結構向現代化轉型。
工業發展平臺建設較好的地區,往往是經濟增長和城市建設較快的區域。經過多年發展,眾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工業功能區)已經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相當多的成為基礎設施完備、經濟高度密集、公共服務完善、現代氣息較濃的新城區或城市新團組。隨著工業發展平臺的開發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進一步向農村輻射,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大規模建設工業發展平臺,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鄉鎮工業功能區的建設則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開辟了獨特途徑,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向小城鎮。
據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統計:2009年全省116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不含浙江之江旅游度假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682家,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26%,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259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