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建鳳

如果把2008年的金融危機稱為“大地震”,那么2009年可以算是“余震”,到了2010年中期,已然來到了后危機時代。目前中國經濟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剛剛走出經濟“大地震”的企業家們,都在尋找一個穩定的風向標。
對于未來的經濟前景,有人認為正在復蘇,有人認為是剛剛經歷了“W”中的一個“V”時代,低迷還將持續,也有人認為經濟可能會經歷一段比較長久的停滯期。這使得企業的經濟決策隱藏著諸多不確定性風險。2010年9月13日,20余位企業家齊聚《英才》與德勤聯合主辦的達沃斯早餐會,以“成長機遇與運營風險并存”為主題,展開了討論。以下是早餐會嘉賓發言中的部分精彩觀點:
德勤全球并購服務領導合伙人Jerry Leamon:在全球化進程下,企業如何管理這種共同的運營風險變得至關重要。我可以舉出4-5個知名企業在過去6個月、9個月、12個月內運營風險的案例。實際上這些風險原本都不屬于這些企業,但在全球化之后,他們不得不去管理這些由全球化所帶來的風險。由此可見,全球化趨勢對未來企業管理運營風險至關重要。
中澤盟嘉董事長吳鷹:雖然政治環境穩定,但是中國企業家對政策的風險控制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有信心去運作,更要關注市場需求。
首創集團總經理劉曉光:如果股權不能多元化,治理結構就不能科學化,治理結構不科學化,風險的控制和管理就流于形式了。
北極光創始人鄧鋒:風險控制關鍵在于企業本身的管控。中國企業的風險就是人的風險。
特雷克斯中國區總裁郎華:跨國公司跟中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這是企業風險分攤的一種做法。企業不應該把跟政府打交道,當作一種手段,而應作為運營實力。
江西賽維董事長彭小峰:新能源未來的五年,可能會跟傳統能源價格非常接近。這是需要技術的推動來實現的。因此,需要對技術的關注和風險控制。
中新藥業董事長郝非非: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面對一個高度壟斷的終端,這就是醫藥行業矛盾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