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波,王孝榮,劉占元,葉國安,趙興紅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放射化學研究所,北京 102413

60%H2O2溶液,上海哈勃化學科技有限公司;鉑網,天津艾達澤明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硫代硫酸鈉基準試劑,北京化學試劑檢測中心;其它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循環冷卻反應器,自制;磁力攪拌器,北京長風儀器有限公司;LS-6000LL液體閃爍譜儀,美國Bechman公司;Octete plus α能譜,美國EG&G ORTEC公司。
1.2.1溶液配制
(1) 溶液中不含钚:c(H2O2)=6 mol/L、c(HNO3)=2.5 mol/L的混合溶液200 mL;
(2) 溶液中含钚:c(H2O2)=6 mol/L、c(HNO3)=2.5 mol/L、ρ(Pu)=100 mg/L的混合溶液100 mL。
1.2.2實驗方法 取上述配置的溶液100 mL注入帶循環冷卻系統的玻璃杯中,打開循環水,加入鉑網并將攪拌轉子置于鉑網中心,開始攪拌,此時H2O2開始分解,可以觀察到溶液中產生大量氣泡,測量時每隔一定時間取樣1次分析其H2O2濃度,并記錄時間及溫度。
(1) H2O2濃度測定
分析原理:在酸性介質中,H2O2與過量的KI(已溶解)定量發應,生成單質I2;然后采用標準硫代硫酸鈉溶液滴定,滴定在中性或微堿性條件下進行。根據滴定碘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鈉溶液體積來定量計算H2O2含量,反應方程式如下:


(1)
測定方法:準確移取待測溶液0.1 mL于250 mL碘量瓶中,加入80 mL去離子水、過量的KI溶液,加蓋密封。在暗室中放置30 min后,加入NaHCO3固體,直至無氣泡產生并稍微過量,用標準硫代硫酸鈉溶液滴定溶液由棕黃色轉為淡黃色時,加入淀粉指示劑2 mL,滴定至溶液顏色變為無色。
(2) 不同價態钚濃度的測定
對于H2O2催化分解工藝過程中四價及其它價態钚含量的測定,采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PMBP)-二甲苯萃取分離法,分別取水相、有機相溶液制源進行α能譜測定。


E?=0.996 V
E?=0.545 V

E?=1.776 V
(2)
用碘量法測定c(H2O2)是在中性或微堿性條件下進行,因此NaHCO3起著調節溶液pH值的作用,其用量與HNO3濃度有關。實驗發現,當加入NaHCO3的量正好使溶液不產生氣泡時,滴定終點顏色將提前到達,但不穩定,測定結果的相對誤差大,重現性較差;當NaHCO3微過量時,滴定終點顏色變化較敏感;當NaHCO3過量0.5~1 g時,其對測量結果無影響,重現性好。

表1 HNO3濃度對c(H2O2)測定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nitric acid on the analy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注(Note):m(KI)=4.00 g,t=30 min

圖1 溫度對H2O2鉑催化分解速度的影響Fig.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velocity of catalyzing decomposition
常溫常壓下,在沒有催化劑存在時,H2O2分解反應進行得非常慢,但是使用催化劑后可顯著提高H2O2分解的反應速率。相同時間不同溫度下H2O2的分解率(Y)變化曲線示于圖1。由圖1可知,在溫度大于15 ℃時,鉑均能催化分解H2O2,同時隨著溫度升高,H2O2催化分解速度加快。
鉑催化分解H2O2的速度受鉑催化面積、c(H2O2)及溫度等因素影響,相同溫度和鉑催化面積下不同c(H2O2)對分解速度的影響示于圖2。由圖2可知,當鉑催化面積一定時,隨著c(H2O2)的增加,鉑催化分解速度具有增加趨勢,但當溶液中c(H2O2)>2 mol/L時,其分解速度趨于平穩。

圖2 不同H2O2濃度對其分解速度的影響Fig.2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 on velocity of catalyzing decomposition θ=30 ℃,t=5 min
在相同溫度和H2O2濃度下不同鉑催化表面積(S)對H2O2分解量(n(H2O2))的影響示于圖3。由圖3可知,隨著鉑催化表面積的增加,H2O2的分解速度增加,同時通過控制反應溶液溫度,能使H2O2分解速度平穩。

圖3 不同鉑催化表面積對H2O2分解速度的影響Fig.3 Effect of area of platinum on velocity of catalyzing decompositionS,mm2:*——8 800,▲——4 400,■——2 600,◆——2 200
(1) 分解速度與溫度關系
加熱和鉑催化分解H2O2的比較示于圖4。由圖4可知,在相同溫度下,鉑能明顯加快H2O2的分解;同時,采用加熱破壞H2O2過程中,當加熱溫度小于45 ℃時,溶液中H2O2幾乎不分解,之后隨著溫度的升高,分解速度逐漸增加,特別當溫度大于65 ℃時,分解速度急劇增加;而采用鉑催化分解時,溫度大于15 ℃時H2O2就可分解。
(2) 破壞過程中钚價態的變化
采用PMBP-二甲苯萃取分離,利用Pu(Ⅵ)和Pu(Ⅳ)在PMBP中分配系數的差異,Pu(Ⅵ)留在水相,而Pu(Ⅳ)被萃取到有機相,分別取水相制源,采用α能譜測定水相钚計數(Caq(Pu)),比較不同情況下生成的Pu(Ⅵ)質量分數(w(Pu(Ⅵ)))的變化,結果列入表2。由表2可知,在加熱破壞過程,當溫度達60 ℃時,隨著H2O2的分解,溶液中開始產生Pu(Ⅵ),同時隨著加熱溫度的升高和H2O2的破壞,產生Pu(Ⅵ)的量隨之增加,而鉑催化分解法在30~50 ℃的分解過程中均未產生明顯的Pu(Ⅵ)。

圖4 加熱和鉑催化分解H2O2的比較Fig.4 Comparison of catalyzing and heating decomposition 1——鉑催化分解(Catalyzing decomposition),2——加熱分解( Heating decomposition)

表2 加熱和鉑催化過程中钚價態的變化Table 2 Change of plutonium oxidation state
采用鉑催化分解法在常溫就能使H2O2分解,分解速度和鉑的催化表面積成正比,并隨溫度增加而增加;在H2O2催化分解過程中,θ≤50 ℃時不會造成钚價態的變化,同時通過控制反應溫度,能使H2O2分解速度平穩;采用加熱破壞時,只有當θ>45 ℃時,H2O2才開始分解,分解溫度大于60 ℃時,開始產生Pu(Ⅵ)。
[1] 姜圣階,任鳳儀.核燃料后處理工藝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197-200.
[2] Katz J J, Seaborg G T. The Chemistry of Actinide Elements[J].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INC,1957: 239-243.
[3] 高宏成,王文清.钚(Ⅳ)-硝酸根絡合常數測定[J].原子能科學技術,1981,4:48-51.
[4] 羅文宗,張文青.钚的分析化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61-66.
[5] 石雙群,于德江.重金屬離子對過氧化氫催化分解活性的對比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3,(1):63-65.
[6] Vanatta L E, Coleman D E. Reproducible Digestion Method for Ion-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Anions in 30% Hydrogen Peroxide[J]. J Chromatogr A, 2002, 956: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