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斌
新興百強縣呈現出“北上”、“西進”、“資源縣崛起”等特點。江蘇省百強縣由蘇南向蘇北“北上”;山東省百強縣由膠東半島向魯中“西進”;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
近期,2009年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及各省2009年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名單相繼出爐。新名單在出現新“面孔”的同時,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百強格局正在改變
與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一致,百強縣在空間分布上也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性,即在空間上呈現出高度集中于東部發達地區的特點。在2009年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前10名均屬東部發達地區。其中,江蘇、浙江各占4席,福建、廣東各占1席。廣東增城市首次進入前十強,“以主體功能區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增城模式”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而陜西靖邊縣也新進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成為新進的8個縣(市)中唯一一個西部縣城。
在全國百強縣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點。江蘇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全國十強縣中占有7席,特點是“集體經濟+規模經營+資本市場”,區域統籌條件比較突出;浙江縣域經濟人口規模小,百強縣相對富裕程度高、差別小,特點是“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城鄉統籌條件比較突出;山東縣域經濟單位眾多,差異性大,百強縣突出性不足,特點是“政府主導+經濟協作+多種模式”,區域經濟協作比較突出。三省相比,山東省百強縣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強縣的相對富裕程度較弱,在發揮市場機制在縣域經濟的作用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在2009年排名中,江蘇省百強縣數量最多,百強縣排序提升明顯,20升7平;山東省百強縣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強縣13升5平8降。
雖然百強縣主要集中于東部發達地區的情況仍然客觀存在,但格局顯然已悄然改變。總體而言,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可以分為老牌百強縣和新興百強縣。老牌百強縣出現分化,一部分已經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連續多年入選百強縣名單;另一部分則發展相對較慢,退出百強縣的行列。廣東省百強縣數目歷史上曾達到15個之多,后來有6個改成市轄區,有7個退出百強縣。
新興百強縣則呈現出“北上”、“西進”、“資源縣崛起”等特點。江蘇省百強縣由蘇南向蘇北“北上”;山東省百強縣由膠東半島向魯中“西進”;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現在中部地區已經崛起16個全國百強縣,西部地區已大開發出6個全國百強縣;全國百強縣的格局正在改變。
城郊縣發展迅速
根據《安徽省2009年縣域經濟競爭力報告》,該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前10位中,肥西、肥東、當涂等位于合肥、馬鞍山等城市周邊,發展迅速。廣東縣域經濟發展實力較強的縣(市)也主要是珠三角外圍地區,這些地區整體上受珠三角的產業和經濟資源外溢影響大。城郊縣由于具有先天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在縣域經濟排名中位次顯著提高。
城郊縣作為城市的“衛星城”,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受益匪淺。一是城市人口聚集,但城市資源有限,便會向外擴散,“衛星城”城郊縣由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自然成為物美價廉的不二之選。二是非城郊縣由于遠離城市中心,資源共享存在障礙,城郊縣在享受城市便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城郊縣由于其異于城市的自然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后花園”,旅游資源得到深度開發,旅游業獲得長足發展。四是城市文化的浸染,使得城郊縣居民素質不斷提高,且得天獨厚的區域便利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更為城郊縣的快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資源縣、西部縣傲然崛起
很多縣域經濟發展突出的地區都是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通過資源開采、加工發展起步的,中西部地區的百強縣主要是此種類型。
內蒙古的準格爾旗和陜西神木縣在當地的縣域經濟排名中呈上升趨勢,主要歸功于能源經濟。準格爾旗主要依賴羊絨經濟和煤炭經濟,擁有世界最大露天礦,擁有稀土、天然氣等資源,以煤炭和電力為主要經濟命脈。
而“新型煤都”陜西神木縣,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工業以煤炭為龍頭,按照煤電、煤化工和載能三個方向轉化,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載能、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正是依賴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內蒙古的準格爾旗和陜西神木縣為代表的資源縣傲然崛起。
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中東部,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向西部地區擴散,發生梯度轉移。二是西部大開發促進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西部經濟縱深發展。三是隨著優惠政策的實施和西部地區區域優勢的顯現,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呈現產業集聚效應。四是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帶來了更新的思想。四川雙流實施富民創業工程,提出“農民創家業,老板創大業,能人創企業,農民工回鄉創新業,各級干部在推動農民創業過程中闖事業”,成為西部經濟實力最強縣。
創新型縣域經濟優勢凸顯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有用物資。”這是汨羅人的一致觀點。作為中部省份的一個縣級市,湖南汨羅的循環經濟開展得風生水起,汨羅人通過引進再生資源加工和制造企業等方式,將回收的舊物進行綜合型精加工,逐步實現由單一原料產品向終端產品發展。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已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且已作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代表,載入“十一五”規劃,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區域樣本。
環境保護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而循環經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方式,汨羅人的成功證明,循環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在既無區位優勢、又無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的前提下,循環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省管市、市管縣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在調動增收節支、當家理財的積極性,促進市縣經濟社會的發展等方面一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推進,其財力與事權不對稱、資金落實不到位、省對縣財政信息缺失等弊端也逐漸顯現。
而浙江顯然未受制于此,其主要原因便是“省管縣”財政體制,“省管縣”財政體制充分體現了還財于縣、藏富于民,相對獨立的財政自主權,為縣域經濟的起步和起飛儲備了寶貴的發展資金,也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并推動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浙江省曾先后于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出臺政策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