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木 岳光●鄭潤宇●本報記者 劉揚 盧長銀
中國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簡稱能源委)的消息27日吸引了世界媒體的興趣,路透社、法新社等媒體都說,成立這樣一個“有權威的機構”是為了“協調這個能源饑渴國家的政策”。中國的能源動向過去被西方盯得很緊,中國領導人對中東、非洲、中亞等地的出訪往往被西方媒體千篇一律地稱為“能源外交”,近些年油價的漲落以及全球變暖問題的火熱,更加劇了能源問題的敏感度。目前世界各國的政府機構中,主管能源的部門地位高低不同,但能源部在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羅斯科學院的薩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政府這么做是明智的,因為能源不是一般的產業,它決定著國家的命運及發展走向,只有在國家最高層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
中國成立一個“有權威的機構”管理能源
據路透社27日報道,中國通過在星期三成立的一個新政府機構把能源戰略決策權集中于中央,設立該委員會的目的是協調能源決策,而“這些決策權以前因分散于眾多政府機構而處于混亂狀態”。報道還援引中國媒體的報道稱,該委員會主要負責研究擬訂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審議能源安全和能源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統籌協調國內能源開發和能源國際合作的重大事項。
法新社的報道稱,中國成立能源委是為了“協調這個能源饑渴國家的政策”。報道還說,近幾年來,中國已經采取了系列舉動確保海外能源供應的安全,以滿足快速擴張的經濟所推動的飛速上漲的能源需求。
能源委的級別之高也讓很多媒體感興趣。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說,基于能源的重要性,中國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任主任,副總理李克強任副主任,委員組成幾乎包括各個重要政府部門的首長。
路透社解讀說,成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在于設立一個“有權威的機構”,以便更好地協調組織分散于各個部門之間的權力。報道還稱,中國成立“超級大部”以統一集中管理能源領域的計劃2008年時被推遲了,原因是大能源公司與現存的能源機構之間很難達成一致意見。
法新社27日評論說,這個能源委員會的具體權力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太清楚,它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把中國政府的力量置于海外能源交易后面。過去,這種能源交易是由單個的國有能源公司進行的,但單個公司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美國一家經濟預測機構的分析師說:“中國正面臨能源合作的新局面,不斷變化的形勢導致了新的決策機構的誕生。”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學者管清友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成立這一機構可能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中國當前的能源形勢,當一個國家的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時,涵蓋能源發展、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3個層次的國家能源戰略規劃就非常重要了。還有一個因素,能源局運行以來,收獲了不少經驗,也有不少值得改善的地方。因此,這就需要一個能夠更好地統籌、協調各個主管能源的政府機構,制定對內對外能源發展戰略,并將這種戰略規劃做實。目前,能源口的管理機構有很多,比如發改委管投資,能源局管規劃,水利部管水電。這也需要一個更高規格、執行力更強的機構來協調各部門之間的管理權限。
能源被視為中國的軟肋
法新社稱,中國近些年確保海外能源供應的“激進的行動”惹來非議,比如在非洲等地的一些大的能源項目就面臨著一些關于“新殖民主義”的指控。很明顯,滿足中國未來的能源需求是一項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問題。
27日,路透社報道了另一則與中國能源有關的新聞———“中國將重返成品油凈進口國行列”。報道稱,去年12月,中國自1993年以來首度成為成品油凈出口國,但這種狀況持續時間預計較為短暫,由于中國經濟將不斷回暖等因素,中國在未來幾個月間將重返凈進口國行列。
不少歐洲媒體認為,中國在2010年及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里,伴隨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能源供給問題已經成為該國面對的嚴峻挑戰。
“中國目前面臨的能源形勢確實要比世界大部分國家都要復雜。”管清友這樣告訴《環球時報》。他認為,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對于能源的總體需求量非常大,并且還在快速增長。其次,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不合理,以煤為主的結構急需改善。同時,能源安全形勢比較嚴峻,中國對外依存度很高,運送石油的貨輪有超過一半都是外國船運公司的。而且,由于地緣因素,中國過分依賴馬六甲海峽。這些因素都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有著影響,促使中國在機構設置上加強對能源的管理。
德國《焦點》周刊17日以“原材料的力量”為題報道說,西方對中國崛起態度謹慎,但中國也有其發展“軟肋”,這就是中國僅僅依靠本國資源已經不能滿足它對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的巨大需求,中國不得不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資源。中國雖然全力加強對本國資源的利用,首先是對石油和煤炭資源的開發,但這種努力并不能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路透社前不久報道了中國部分地區缺電的情況,稱“中國天然氣荒未過,電荒又至,能源瓶頸何時是盡頭?”奧地利《標準報》更是說“中國即將沒有電力”,還說缺能源、缺電的中國患上“能源饑渴癥”。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說,能源是工業化的基礎。掌握更多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前提。中國在這些方面有一些缺陷,總量不錯,但是人均占有量屬于“相對貧困國家”。從時代和經濟發展的前景可以預測,隨著中國工業化進一步深入,這個問題只會更加突出。能源對每個國家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對中國這個高速發展的大國來說尤其重要。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大瓶頸就是能源。
各國都重視能源管理
中國能源管理體制經歷了多次調整與變革。1950年,中國設立了燃料工業部,石油工業的管理由下設的石油管理總局負責。1955年,國家撤銷了燃料工業部,成立石油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和電力工業部。1970年6月,燃料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合并,成立燃料化學工業部,1975年,撤銷燃料化學工業部,恢復石油工業部和化學工業部。1980年,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負責管理石油、煤炭、電力三個部。1982年,撤銷能源委員會,三個部直接由國務院領導。1988年9月,國務院撤銷石油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和電力工業部,成立能源部。1992年3月,能源部又撤銷,此后中國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管理能源的部門。
2008年年初,外電對中國的“大部制”議論得很多,其中4個“超級大部”將涵蓋能源、工業、交通和環保這些關鍵領域。路透社當時報道說,能源領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不足,這一行業在“大部制”改革中更顯得“迫在眉睫”。但后來,外界議論的能源部并沒有成立,而是在國家發改委下面組建一個國家能源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能源專家劉明說,以往中國的能源管理機構的設置大都是特殊時期的產物,一直缺乏一個統一而完善的管理機制。在國家能源局成立之前,很多專家和業界人士就在呼吁應該建立一個更高級別的機構來對能源問題統抓統管。因而,這一機構的建立對國家能源戰略的整體規劃和統籌是有好處的。
金燦榮認為,加強對能源的管理是一個大國通例,各國都非常重視,但各國管理的形式又不一樣。美國是由能源部在進行管理。中國是采取了委員會的形式,在不改變以前相關管理機構職能的前提下,加強協調職能。這在目前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俄羅斯政府中有獨立的能源部,負責管理俄羅斯能源問題,地位非常重要,從最高層面管理俄羅斯的能源問題,確保能源戰略及能源安全。俄羅斯能源部是向總理負責的,當然在俄羅斯的實際運作中是向“普京-梅德韋杰夫”體制負責,由梅普共同管理負責。這也決定了能源管理在國家層面的統一性和有效運作。在哈薩克斯坦等國也有這樣的部門,他們的作用與俄羅斯的能源部作用基本相似。
俄羅斯科學院能源問題專家伏拉基斯拉夫·薩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雖然對中國成立能源委的具體細節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它對提高能源在中國國家層面的角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環球時報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