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在一個紛繁變化的社會里,充滿了許多新鮮的話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多樣的信息。比如,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在承受著災難的損失和無盡心痛之時,應急物流也理所當然地施展著它的能力,因此人們知道了在災難突然降臨的時候,我們人類有一套完整的應急系統來應對。
對于應急物流重要意義的深刻性,只有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下才能給予更為深刻的揭示,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應急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徐東博士,他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全新的應急物流體系,以及面對未來我們還需要補上哪些功課。
對于災難的救援,展現人們眼前或是沖擊人們敏感神經的,往往是救援和捐獻的場面。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或是更應該深刻認知的是,無論是我國的抗震救災,還是印度洋的海嘯、美國的颶風,第一時間運送到災區人們手中那些拯救生命的食品和藥品的承擔者就是應急物流。
搶險救災,應急物流是重中之重,這一點既未被夸張,更沒有被刻意抬高。無論是食品、藥品還是設備、物資,在這些與救災成敗息息相關的運送過程中,應急物流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進而保障著救災一線的救援者能夠迅即有序地實施救援,這就是應急物流的保障作用。徐東博士介紹說:“應急物流的及時與否在保障社會穩定上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颶風過后,由于應急物流做得不好,導致了奧爾良會議中心和體育館爆發了騷亂。而近幾次我國在應對災害的過程中,因為物資運送和分發比較及時,保障了社會的穩定。”
徐東博士說,“應急物流,首先是“急”字當先,中國作為舉國體制應對公共事件的國家,在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應急物流工程、標準化建設的問題、應急物流的專項規劃目前都在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總的趨勢是,應急物流的建設和實際保障效果一年比一年好。但我的心中一直在問一個問題,對于千頭萬緒的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而言,我們又應該從哪里入手,才能使我們在短期內取得更好更快的效果?”
在徐東博士看來,“應急物流越完善越好,需要不斷地去優化且永遠沒有止境。應急物流的體系建設不能脫離常態物流體系的建設,應該是在常態物流體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應急物流的需要,不可能另建一套。”
據了解,應急物流專委會在參與制定應急物流專項規劃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的一點,就是處理好常態物流和應急物流的關系,基于常態物流體系基礎之上,更多地強調了現代物流體系中對于應急物流需求的具體落實以及應急物流相對獨立的工程建設。
以基礎設備和設施為例,在我國硬件設施的建設上倉儲和交通設施都有很好的基礎,但是節點上存在盲點,這就是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中所強調的節點建設,而這種節點建設更多是基于現有的倉儲設施和現有功能上的快速集配、投送和分發。徐東博士介紹說:“在應急物流中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設備設施進行改造,在現有的高速公路和國道之間合理布置連接匝道,適度增大出入口的分布密度,必要時建設并行備份線路。對已有的救災物流和社會捐助物資要更快地籌措并更快地投送出去。”在徐東博士看來,目前我國救災過程中缺少的不是物資而是調配過程中面臨的分發問題,這也是應急物流和常態物流所不同的地方。
立足現有條件,對常規物流通道加以整合利用,調整并改革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管理體制與方法,充分發掘其應急功能,實現常規物流通道與應急物流通道的資源共享。比如,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物流場地也要提供多項分流措施,平時可以進行全封閉,關鍵時候要能隨時打開進行應急分流。徐東博士認為,國家應該將所有基礎設施設備資源視為一個大系統進行有效整合,通過對系統各要素進行改造與重組,使之有機融合,緊密銜接,形成有機合理的結構體系。
這種整合的思想同樣適用于應急物流指揮調度平臺建設,應急物流指揮調度平臺應該是基于現有各行業各部門相關的信息平臺,以我國在建的各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作為最基礎的數據源,和發改委、民政部、商務部、工信部和衛生部等部門信息系統實現有限數據共享,在這些資源的基礎之上開發出適用于應急狀態下的指揮調度管理軟件。據徐東博士介紹,這種思路已經被列入國家相關物流信息化規劃,并作為一項具體任務在部署。
除此而外,要做到順暢的應急物流管理還需要另一個保障,那就是標準和法規的統一與完善,“這是確保救援過程中各個環節銜接和各種資源整合的基礎之一。”徐東博士認為,“既要完善應急物流組織機構設立及其職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在法律上明確應急物流運作的各利益相關主體的責權利,又要完善應急物資采購、儲備、運輸等各環節標準和應急物流企業發展、應急物流社會化以及應急物流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等政策措施,同時,更要盡快出臺合理的應急物流征用補償政策。”
這些標準、法規是參與企業能否長久保持戰斗力的一個保障機制。比如在5.12汶川抗震救災中,軍隊緊急征用12架民用運輸機,就是有法律來作為保障的。如果從整體完善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們的法律還不完善,需要填補多個漏洞。徐東博士舉例講:“從宏觀角度說軍隊參與救災活動所應履行的義務和流程沒有規范。在微觀上講,全民捐贈物資的歸屬性,物流人員或是社會人員應急保障過程中出現的死亡如何善后都沒有明文的規定。”
在應急物流體系健全過程中,要補上標準和法規中的漏洞仍有很多的功課要做,不僅涉及到統一包裝和標識標準,同時還包括補償機制。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做得較好,他們一只手是規范,另一手是機制的完善。“應該說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補償機制是不健全的,在一些救災過程中,企業所付出的到現在還沒有補償完畢。”在徐東博士看來,目前應對突發事件和救災過程中,雖然軍隊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打頭陣,但未來的應急機制不應該再把壓力僅僅集中在軍隊身上,從物流的角度來講,更多的還是要依靠地方物流企業來完成。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在物流企業被納入應急物流體系之后,通過加強對其管理與訓練、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和激勵,能更好地調動參與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水平,更利于應急物流體系的良性發展。
應急物流涉及專業廣、需要整合資源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經過我們全社會的努力,這些目標一旦實現,救援過程會更加順暢,救援速度將會更快,物資分發將更加合理、有效,我們救援水平將更高,因此也能坦然對待以后的大災大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