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韓同偉
記者在采訪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李慶泰教授前,重溫了恩格斯的一段話: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只是由于勞動,由于總是要去適應新的動作,由于這樣所引起的肌肉、韌帶以及經過更長時間引起的骨骼的特殊發育遺傳下來,而且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以愈來愈新的方式運用于新的愈來愈復雜的動作,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它才能仿佛憑著魔力似地產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爾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樂……
手不僅是動物進化成人并使人賴以存活的勞動器官,也是人自身審美和創造美必不可少的精神肢體。記者在采訪李慶泰教授時,感受到了維護和拯救雙手的手外科醫生的唯美唯實的精湛技藝。他們的雙手如同藝術家的雙手一樣給人以絕美絕倫的驚嘆,且更超越于此的是,他們為雙手遭遇重創的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信心……
李慶泰教授自1970年開始從事骨科等臨床工作,至今已累計成功實施骨科手術上萬例。他是新中國顯微手外科斷指再植再造技術專業從萌芽、創建到發展、成熟的“見證人”。
1981年,李慶泰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工作。那時正值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各行各業蓬勃發展,隨之也帶來了機械制造業、交通事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手指斷離傷的增多。鑒于手部功能極為復雜,手指傷殘后,患者將不同程度地失去勞動能力,嚴重影響其家庭、社會生活。為了滿足現實的醫療需求,李慶泰積極開展了對上肢、前臂、手掌、手指斷離傷的研究和各種再植再造手術。

隨著我國顯微外科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斷肢再植手術水平也迅速提高,其中各種斷指、斷掌、斷臂手術的成功率可達98%以上,我國的斷肢、斷指再植技術目前已領先于國際水平。這與手外科醫生及時搶救、正確處理、精心治療,以及醫院的優良設備、精湛的顯微外科技術等密不可分。
據李慶泰教授介紹,1959年,王澍寰院士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手外科專業。50余年來,我國手外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在斷肢、斷指再植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在我國無論是7個月的嬰幼兒,還是年近九旬的老人,其斷指再植均有獲得成功的報道,甚至前臂旋轉撕脫完全斷離再植也已有成功的病例。十指離斷及四肢離斷再植已由 “個別成功”發展為“屢見成功”;肢體、指體離斷再植已由“單節段離斷再植成功”發展為“多節段離斷再植成功”;斷離肢體、指體“寄養”技術則開拓了保存肢體、指體的新途徑。這些成功病例充分顯示了我國再植技術的高超水平。
李慶泰教授說,手術既要保障受傷手指的勞動功能,還要兼顧它的外在美觀,如此便促使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手術得到了創新發展。該手術現在已經成為常規手術,成功率可達100%;特別是用第2趾等移植再造掌指關節平面的拇指,以及Ⅲ度指缺損的指再造,再造后的指體在外形與功能上都達到了理想的要求。雙足組合移植足趾再造五個手指,可稱為手指再造的“頂峰”。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堅持衛生國際合作 “為外交路線服務”、“為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服務”的宗旨,與世界各國、有關國際組織在醫藥衛生領域建立了多渠道、多層次、廣范圍的交流與合作;并且按照“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向非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衛生援助,通過派遣醫療隊等形式,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樹立了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促進了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良好關系的發展。
1986年至1988年,李慶泰被選派到非洲利比亞做援外醫療隊工作。他深知自己不僅作為手外科醫生擔負著救死扶傷的“天職”,也作為一名和平使者肩負著到非洲兄弟國家傳播友誼的任務。
在利比亞的三年期間,李慶泰不畏當地生活環境的艱苦,一心撲在為利比亞人民的醫療服務工作中。他除了進行大量的日常醫療衛生救護,還為當地的醫療衛生領域帶去了新思路、新觀念,傳播新技術、新方法,培養了眾多的醫學人才,為當地衛生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
李慶泰精心指導利比亞當地醫生從事手外科工作,并將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傾囊相授。他指導當地醫生如何正確保存斷指,這是再植成功的基礎和前提;他要求外傷現場的搶救人員不要驚慌失措,并反復提醒醫務人員在遇到手指斷離傷者時要注意首先搶救傷者生命,檢查有無脊髓和神經損傷,正確止血,妥善固定骨折部位。
李慶泰還對當地人民普及健康知識,使他們認識到肢體、手指斷離后,雖失去血脈滋養,但短期內尚有生機,而時間一長,則變性腐爛。利比亞天氣通常很熱,冷藏保存斷指可以降低其新陳代謝率,維持生機,此時迅速冷藏、低溫保存斷指尤為重要。可將斷指先用無菌敷料或相對干凈的布巾等代用品包裹,外面用塑料薄膜密封。此后置于合適的容器如冰瓶內,周圍放上冰塊,且不可直接接觸冰塊或冰水以防凍傷變性,斷指和患者一同轉送醫院做再植。
李慶泰還非常重視斷指再植術后的護理,例如對病房環境的要求,應保持空氣流通、控制探訪人員,防止交叉感染;對患者體位的要求;嚴密觀察再植指局部血運,根據膚色、皮溫、指腹張力、毛細血管返流等情況,綜合分析并正確判斷斷指恢復情況;術后止痛與禁煙指導;飲食指導;抗凝藥物的應用;功能鍛煉再植的手指等。李慶泰事無巨細,從治療技術到護理注意事項均耐心給予傳授和指導。
李慶泰教授利用自己精湛的醫術、真誠的傳授、求實的精神填補了利比亞當時的多項手外科治療史上的空白。1986年10月,李慶泰在放大鏡下為一名利比亞青年成功實施了斷指再植。對此,我國媒體《北京晚報》給予了肯定報道。1987年9月,李慶泰又成功地為一名患者實施了完全性斷腳再植手術,再次被《北京晚報》報道。
李慶泰教授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不僅得到了利比亞廣大患者的愛戴,也屢次得到利比亞官方的贊譽。《利比亞黎明報》曾刊發文章《感謝中國醫生李慶泰提供的極好的醫療服務》,以表達對這位中國醫生的感激之情。
李慶泰教授的援外醫療隊利用優質的服務為利比亞人民解決了醫療衛生中面臨的困難,并同時播撒了兩國之間友誼的種子,用心血和汗水精心澆灌,開出了朵朵友誼之花。醫療隊得到了利比亞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評價,為我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為兩國外交工作的開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李慶泰滿載著利比亞人民的友誼回國后,又馬不停蹄地繼續在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展他的手外科工作。1994年的一天,李慶泰剛做完一臺耗時10多個小時的復雜的斷掌再植手術,就又接到一個雙手十指離斷的患者。他當機立斷,分秒必爭地給予了搶救性手術治療。這是他成功完成的世界排次第四例的十指離斷再植手術。
該患者是一名年輕的印刷廠女工,她的工作是將厚厚的一層紙推送到裁紙刀下,當將紙推到位后,上方會自動壓下一個用于固定紙張的2噸重的“千金”把紙壓實,然后裁紙刀切下。不幸的是,這次她的手還沒縮回便被壓在“千金”下,眼看著裁紙刀將十根手指齊齊切斷,女工一聲驚叫頓時暈厥過去。該患者被同事送來時正逢李慶泰值班,他一邊給予抗休克搶救,一邊果斷地帶領同事張長清醫生給予十指離斷創傷處清洗,消毒清理斷指,逐一行再植術。
在手術室的無影燈下,李慶泰帶著顯微鏡,聚精會神、一絲不茍地將一個個指骨、一根根極其細小的血管、一條條肉眼看不見的神經逐一連接上。待每一個手指都逐一恢復了血運,再將手指細微復雜的肌肉、肌腱等也連接好。當李慶泰縫合完最后一個手指時,時間已經過去了31個小時;而他因為全身心地投入在手術中,全然不覺自己在手術室里已經整整連續做了這么久的手術……
術后,李慶泰給予患者精心的治療和護理,指導術后功能鍛煉。術后第5天起,他指導患者主動運動患手腕關節、健指的指間關節與掌指關節。術后第45天,拔除克氏針。術后第90天,著重訓練患指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和精確性,并且訓練兩手協同操作的能力。女工十根手指不僅一一成活,還恢復安好如初的功能。
李慶泰教授因成功實施十指離斷再植術,曾榮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并于當時被《健康報》、《北京晚報》、北京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而李慶泰對這些榮譽與宣傳并不放在心上,他所全心關注的就是他的患者受創手指可以痊愈,能夠繼續他們的快樂勞動和幸福生活,這也是李慶泰教授唯一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