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紅
(河南省開封市婦產醫院,河南開封 475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婦女要求在治愈疾病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功能,不降低生活質量。我院開展了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子宮楔形切除術,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7年12月~2009年2月選擇在我院婦科住院的頑固性功血、多發性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患者82例(觀察組),年齡32~42歲,其中,多發性子宮肌瘤23例,子宮腺肌病42例,頑固性功血17例。子宮大小如孕6~11周大小。選擇同期住院并有同樣疾病的82例患者為對照組。受術前常規行分段診刮,宮頸液基細胞檢查,排除子宮惡性病變。
兩組患者均采取硬腰聯合麻醉,術前準備、術后處理相同。對照組常規婦科手術操作。治療組行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子宮楔形切除術,手術步驟如下:①采取腹壁恥骨上2~3指橫切口長4~8 cm,常規開腹。②探查腹腔無異常,牽拉出子宮到腹腔外,宮體注射20 U縮宮,在子宮峽部子宮闊韌帶無血管區打洞,放置一次性導尿管,環扎子宮峽部,阻斷子宮動脈上行支。③在兩側宮角內1 cm處向子宮峽部方向作倒三角形切除大部分子宮體,保留子宮頸內上方1~2 cm子宮內膜,楔形切除子宮體大部,保留子宮內側壁厚0.5~1.0 cm。④0/1腸線8字縫合子宮峽部殘端,然后0/1腸線U形縫合兩側子宮體肌層,再0/1腸線連續褥式縫合,保留兩側子宮漿肌層,0/2腸線包埋。⑤去除峽部環扎一次性導尿管。以上整個過程在25~30 min完成。⑥清理腹腔常規關腹。
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包,兩組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發熱、術后排異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切口均甲級愈合,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術后隨訪10個月~2年,頑固性功血17例中2例有少許月經來潮,多發性子宮肌瘤23例無一例復發,4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痛經癥狀消失,82例無一例提早出現更年期癥狀,未訴有生活質量下降。兩組術后均無尿頻、尿急、尿失禁等泌尿系統疾病。
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子宮楔形切除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①手術步驟少,操作簡單,損傷小,出血少[1]。術中不切斷子宮韌帶及子宮動靜脈,保持盆腔的正常解剖關系,從而降低了因切除韌帶及靶器官致盆底肌肉松弛引起的陰道前后壁膨出及子宮脫垂的發生率[2]。可避免副損傷,手術創面小,術后排氣快、下床活動早、無明顯吸收熱產生。②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不影響卵巢功能。子宮動脈的卵巢支是營養卵巢使其產生激素并正常發揮作用的重要血供之一,有研究表明[3]子宮全切術后6項生殖激素指標明顯下降,而保留動子宮動脈上行支子宮體大部切除術,保留了部分宮體及宮頸部的雌孕激素受體,術后6項生殖激素指標無明顯變化。本文82例無一例提早出現更年期癥狀,未訴有生活質量下降。③另有研究表明,子宮肌層可合成前列環素(PGI2),而PGI2有擴張血管作用,切除子宮體內PGI2合成減少,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率提高而更年期骨質疏松癥提早出現。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子宮體大部切除術保留部分宮體,子宮峽部可延緩或防止上述疾病發生[4]。④術中出血少,利于術后恢復。術中子宮體注射縮宮20 U,而且有導尿管環扎子宮峽部,阻斷子宮動脈上行支,故術中出血少。本文82例中頑固性功血17例中2例有少許月經來潮,多發性子宮肌瘤23例無一例復發,4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痛經癥狀消失,因此本術式更適合于年輕患者,既切除了病變部位,保住了器官,不影響女性內分泌變化,又不破壞女性盆腔結構,提高了生活質量,建立了女性自信。
[1]鄭桂賢,劉欣艷,李艷鳳.改良式筋膜內子宮全切術64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2):34-35.
[2]李順青,曹春杰.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的次全子宮切除術[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3,12(4):29.
[3]魏榮華,趙潤清,王曉紅,等.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子宮次全切與全切術后生殖內分泌功能的變化[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7,28(6):463.
[4]王秀玲.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的次全子宮切除術35例分析[J].天津醫藥,2007,35(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