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紅
【摘要】對突發事件,媒體應及時發布,把握輿論主動權;準確發布,提高輿論公信力;客觀發布,提高事件處置力;全面發布,滿足公眾知情權。
【關鍵詞】媒體 突發事件 輿論引導
突發事件大體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通常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而新聞報道則是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的重要途徑。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指出,“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要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隨后發布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等,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發布工作。”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正式頒布實施,為我國媒體在信息發布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總之,做好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對維護民眾享有的知情權、表達權和贏得處置工作的主動至關重要,有必要認真加以探討。
輿論引導力建設是黨和政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是其應有之義。對突發事件的關注,不管是在平面媒體時代,還是全媒體時代,都是新聞報道的重點、難點。《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是上個世紀應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成功例證,可在全媒體的今天,盡管有像應對“汶川地震”的成功報道,但仍有諸多應對“滯后”的現象發生,這其中有觀念、技術及機制等方面的原因。互聯網上人人可當信息發布者,發布的信息以海量計,且能迅速聚集形成熱點。因此,“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發布信息,是做好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關鍵所在。
一、及時發布,有助于把握輿論主動權。新聞貴在“新”,滿足第一時間“早知道”尤為重要。突發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和公眾都想最早知道向誰、到哪里獲取權威信息,有關部門只有盡早出來“發言”,才可能贏得主動權,或者一旦信息泛濫、資訊多樣傳播,勢必帶來負面影響。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新華網在震后18分鐘第一個發出報道:“據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在震后數十分鐘,我國及時啟動了迅速救援的機制,溫家寶總理在震后2個小時,即飛往災區,說明了我們抗震救災行動的快捷。同樣在四川,2009年6月5日8時許,成都一輛公交車起火燃燒,當場造成25人遇難的重大事故。8時46分48秒,四川在線較早發出題為《成都一輛9路公交車自燃,現場哭聲一片》的快訊,隨后各大網站紛紛轉載。由于在輿論爆發期缺乏官方的輿論引導,民間輿論場占主導地位,公眾的輿論表達呈現多元化。多虧后來成都市政府多次召開新聞發布會,說明真相、引導輿論,才使公眾的情緒趨于平穩。從中可以看出,搶占輿論先機的重要性。
二、準確發布,有助于提高輿論公信力。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發布信息,不能放“煙霧彈”,必須準確、真實。2009年2月28日,轟動一時的“躲貓貓”事件經20天的調查,終于真相大白:云南省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經認證,此前宣布因玩“躲貓貓”碰墻致死的李蕎明,系因被同監室在押人員毆打、拳擊頭部后撞擊墻面,導致受傷、死亡。這一事件從發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在短時間內引發了輿論對司法公正、公民知情權問題的高度關注,是一起典型的由政府新聞發布失誤引發的危機事件。其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輿論監督缺位。今年5月3日,關于韓國前總統盧武鉉之死的新聞報道,至少有三種說法:1、盧武鉉在家中自殺;2、盧武鉉不慎墜崖身亡;3、盧武鉉跳崖自殺身亡。經幾番否定,才最終以“盧武鉉確系跳崖自殺身亡”為其蓋棺定論,特以盧武鉉的遺書為證,而對其跳崖前故意支開侍衛的理由解釋為擔心侍衛隨之跳崖。隨意發布信息有損媒體形象,只有準確發布、正確面對,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
三、客觀發布,有助于提高事件處置力。客觀存在是事物的本質屬性,與之相對的就是主觀臆斷。新聞宣傳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堅持客觀、公正,不能靠推測行事,否則將引發公眾的不滿。1989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發一條《大同等地震災區人民情緒穩定》的消息,客觀報道了大同、陽高等地抗災救災情況,由于救災及時,“受災最重的幾個村內,解放軍戰士正在搭建窩棚或在倒塌的房屋中搶挖財產”,“記者在據震中四十五公里的大同市看到,工廠都正常開工,商店正常營業,顧客熙熙攘攘,穿越震區的公路、大秦鐵路、京津唐電網輸電線路,都沒有受到影響。大同煤礦副礦長宋永津介紹說:十月十九日,大同煤礦共生產原煤十點四三八萬噸,還略高于日平均生產水平。一百余名地震專家和檢測人員正日夜工作在震區,嚴密檢測震情發展趨勢,并將配合當地政府做好下一步抗震救災工作”,把“受災地區人民情緒基本穩定”表述得非常清楚。此稿被評為由中央宣傳部委托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一屆“現場短新聞”評比二等獎。
四、全面發布,有助于滿足公眾知情權。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常因情況的不斷變化和一些人為因素等而進行有選擇地發布,但這往往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是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二是故意瞞報引發新的不良影響。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強烈地震,新華社發通稿,對地震方位、傷亡人數、影響范圍、財產損失等,僅用“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表述,可謂“遺漏”多多。1979年11月我國地震學會召開成立大會,11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來自此次會議的新聞《唐山地震死亡24萬多人》,才第一次公布唐山地震的具體災情。像這類對自然災害的報道,以汶川地震為轉折,趨向開放透明。在事故災難事件傳播上,媒體“缺席”問題仍時有發生。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播,以“非典”為分界點,“全面放開”成為共識,如2004年的“劣質奶粉”事件、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媒體的報道走向公開透明。對社會安全事件也由原來的“不報”、“少報”向“第一時間報”、“報道全過程”轉變。
總體來看,突發事件影響大、傳播快,輿論引導正確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態,否則將帶來極為不利的被動局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中明確規定:新聞發布工作要堅持分類處理,“涉及重大政治性、群體性事件,危及國家安全、損害我國國際形象的事件,一般不作公開報道,可通過內參反映。確需公開報道的,要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統一部署,授權新華社發布消息。”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把握好分類報道的“底線”,對是否適合公開報道作出判斷。凡適合公開報道的,我們必須堅持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的報道原則和相關規定,切實提高預警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把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好、處置好。■
(作者單位:淮南礦業集團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