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 璇
【摘要】如今打開電視機,美食節目隨處可見,節目形式和內容也是異彩紛呈。電視美食節目是從什么時候起走進我們視野的呢?是什么原因推動了電視美食節目的產生?電視美食節目的發展又經歷了哪些歷史性的事件?發展到今天,電視美食節目有哪些特征?電視美食節目的主持人又呈現什么樣的角色特征?本文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視美食節目 起源 發展 主持人角色
一、電視美食節目出現的背景
英國廣播公司1922年取得了英國政府的特許經營許可證正式成立。二戰爆發后,BBC步入了黃金發展期。20世紀50年代,BBC開發了三個不同廣播頻率:娛樂節目、家庭服務節目以及“第三頻率”。對二戰之后25年內出生的英國人來說,BBC在英國戰后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后的英國物資匱乏,填飽肚子的常常只是幾片面包,人們不能也不會去思考食物該有的樂趣。
二、電視美食節目的發展
(一)BBC Marguerite的出現。Marguerite Patten是BBC的第一位美食節目主持人,1947年她的美食節目一經推出便引起了轟動,在那個年代引領了風尚。
(二)劃時代的Delia Smith。1973年,Delia在BBC的節目《Family Fare》開播。她總是教授人們用最簡單易學的方法來烹制菜肴,目的就是讓所有的人都有自信能夠制作美食。
(三)風靡世界的電視美食節目。隨著Delia引領的風潮,世界各地都相繼掀起了美食節目的熱浪,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美食節目,這些節目也成為爭相克隆和模仿的對象。
1978年,美籍華人甄文達主持一檔為他量身打造的中國菜烹飪節目《Yan Can Cook》(《甄能煮》)。節目中,甄文達不僅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刀功夫,還表現出了富于感染力的幽默和熱情,這些成就了節目的高收視率。《Yan Can Cook》已經播出30年、總長超過2000集,成為全球60多個國家、20億觀眾喜愛的美食節目。
1993年10月10日,日本富士電視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電視烹飪比賽節目《鐵人料理》,節目好評如潮,后來很多國家都效仿此節目,依舊獲得巨大成功。
1998年BBC的《The Naked Chef》讓當時的小伙子Jamie Oliver一夜成名,開創了性感男人的廚房造型新篇章。他的系列美食節目至今已在全球超過45個國家播出過。
三、國內美食節目的形成和發展
(一)我國悠久的美食文化傳統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我國,對于美食和烹飪的研究自古就有。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編撰的《呂氏春秋》的第l4卷《本味篇》,記述了當時推崇的食品和味料,同時也提出了我國最古老的烹飪理論。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792年,是我國最早的烹飪專著。全書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清朝曹雪芹所著的小說《紅樓夢》中也涉及了上百道佳肴,至今仍有很多愛好者和研究者。
(二)美食節目在臺灣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出現了隸屬于公共服務性節目中的美食版塊,以烹飪教學為主,內容為中式菜肴。1963年出現了以烹飪為主的獨立美食節目《星期餐點》,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直到1986年,出現日播節目《傅培梅時間》。而今,臺灣有各式各樣的美食節目十余個,大家熟悉的有《美鳳有約》、《型男大主廚》、《大小愛吃》、《美食鑒定團》等等,形式豐富多樣。
(三)大陸美食節目的出現
1979年8月12日,中央電視臺最早的專題性欄目《為您服務》亮相熒屏,其中偶爾能見到涉及飲食健康的話題。這是大陸美食節目的雛形。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1999年2月劉儀偉主持的《天天飲食》開播。它是央視最早推出、唯一日播的烹飪教學美食節目,節目長度為10分鐘。至此,美食節目在中國的絢麗大幕拉開。
2001年1月,由中國烹飪協會、青島電視臺和青島廣電中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滿漢全席》在青島電視臺亮相,這是中國最早的烹飪競技美食節目。同年12月,《滿漢全席》開始作為中央電視臺《生活》欄目周末特別節目在二套每周六晚上8:15黃金時段播出。2004年7月,旅游衛視推出了國內第一檔美食脫口秀節目《那小嘴》。
四、國內美食節目發展概貌和基本特征
(一)國內美食節目發展概況
繼《天天飲食》之后,國內美食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今,各上星頻道均有不同形式的美食節目:烹飪教學、烹飪比賽、旅游美食、娛樂美食、美食地圖等。烹飪教學開始生動有趣,明星上菜又和訪談搭在了一起,美食文化介紹又分化出美食地圖……傳統的美食節目被注入了無數新鮮元素,吸引著愛好美食的觀眾的目光。
隨著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專業頻道的紛紛推出,國內的美食頻道也出現了。2004年,四川美食天府數字頻道開辦,頻道立足四川,輻射全國。內容以推介川菜文化為主,逐步推出川酒、川茶、川景以及由美食衍生的特色旅游等內容;2005年3月28日,天津電視臺推出時代美食數字電視頻道;2005年11月,中國第一個專業美食頻道——中華美食頻道試播,2006年12月8日正式播出。該頻道覆蓋國內40多個城市,同時在北美和中國臺灣地區成功落地。中華美食頻道也成為全球唯一一個以弘揚中華美食文化、傳播世界美食資訊為主要內容的數字電視專業頻道。
(二)國內美食節目的基本特征
國內美食節目紛繁復雜,但從形成和發展的脈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節目形式由烹飪教學片轉向寓教于樂、靈活多樣的形式。最早的美食節目是教學片,由主持人一步步細致地教大家美食的烹飪,如今美食和娛樂很好地結合了,藝人上菜、烹飪比賽、美食脫口秀、旅游美食、美食地圖等等豐富了熒屏,于是我們看到了《滿漢全席》、《天下食神》、《那小嘴》、《美女私房菜》、《大小愛吃》等等讓人耳目一新的美食節目。
2、節目內容由介紹美食本身轉向傳播美食文化。當人們已經對食物本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人們關注美食的視角就漸漸從食物本身延伸和擴展到各國、各地美食文化,越來越多的旅游美食節目受到觀眾的追捧。
3、節目定位由追求溫飽轉向美食鑒賞。時代的變化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節目的定位也隨之改變。節目中推出的菜品已經不僅僅是一些簡單易學的家常菜了,而常常有一些佳肴盛宴,甚至還出現了欣賞性的美食節目,可以讓觀眾一飽眼福。
五、美食節目主持人角色的發展演進
縱觀節目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看出,美食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角色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單一的“廚師型”衍生出了好幾種其它類型,不同類型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1、廚師型最早的節目就是主持人向觀眾展示和教授菜品的具體做法,節目常被稱為烹飪教學片。這時,美食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是“廚師”,是老師。Marguerite Patten、Delia Smith、甄文達等等都是這個類型的代表。今天,這種教授形式還有廣闊的市場,像大家熟悉的《天天飲食》等等。
2、朋友型隨著美食與大家生活的貼近,美食節目不局限于狹小的演播室,節目也開始加入了情景劇等等一些元素或設計一些情境,越來越輕松活潑。這時,主持人的角色慢慢變得更像朋友。Jamie Oliver是這個類型的典型代表。他憑借不羈的風格、輕松自然的表情,成為風靡全球的“廚藝界貝克漢姆”,是近年來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廚藝節目主持人。
3、導游型在美食和旅游結合的節目當中,主持人更多地是介紹各地的不同飲食文化,帶著大家飽覽各地的美食和風光,這時,他(她)的角色像美食導游,帶我們游覽美食地圖。如《為您服務:奧運美食地圖》的主持人韓冬就化身美食偵探,帶領著大家品嘗我國各地的美食,也介紹了各地的美食文化;中華美食頻道《中華美食大講堂》的主持人更是不僅講解中國的各色菜系,還深入講解各種美食烹飪中的工藝、工序,對美食文化的介紹追根溯源,大大增長了觀眾的見識。
4、助理型助理型的主持人雖然在演播室“廚房”,但是卻很少動手或者完全不動手,只是擔負著介紹背景資料、講解菜品細節、營造和調節現場氣氛等作用,一般常出現在烹飪競賽、藝人上菜或者娛樂訪談類的美食節目當中,如 《鐵人料理》的鹿賀丈史、本木雅弘,《滿漢全席》的朱軼、陳蓓蓓,《大小愛吃》的大S、小S等等。
六、國內電視美食節目展望
我國美食節目從無到有,曾經發展蓬勃。而今,美食節目似乎到了一個相對的停滯期。美食節目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和傳統,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美食節目缺少一些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自主創新的少,模仿的痕跡重。一些收視率高的節目往往都是 “借鑒”了國外的優秀節目。
如果就現有形式來看,筆者認為服務類節目強調實用性、人文性和地域性,國內美食節目需要找這樣的平衡點,烹飪教學片的節目應該做得更精致些,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的介紹可以做得更親近百姓一些,競技類的美食節目可以做得更精彩一些……而主持人的角色將是從“良師”變成“益友”的“大廚”。■
參考文獻
①陳雪霞、吳武忠,《電視烹飪節目收看動機與收看滿足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2004年
②杜雅婷,《從美食類節目的特點看美食節目的發展前景》,《中國廣播》,2004年第4期
③林侃,《美食之于電視——食來運轉的現代美食節目理念》,《東南傳播》,2007年第11期
④《打開中國電視史 美食旅游向前沖》,http://blog.nownews.com/tivo/textview.php?file=110232
⑤《改變英國人生活方式的電視節目——廚藝美食篇》,http://artichoke.blogchina.com/blog/3583762.html
⑥《癡迷美食的日本人》,http://www.ewedu.net/f/t/10132/37844.html
⑦《Jamie Oliver》,http://baike.baidu.com/view/1312754.htm
⑧《甄文達》,http://baike.baidu.com/view/953960.htm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08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