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馨
【摘要】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這一特殊環境之下,新聞專業主義所倡導的客觀報道與公共新聞所提倡的社會服務責任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本文簡要分析如何在具體國情下把握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尋找公共新聞中的新聞專業主義與公共服務的平衡點。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 新聞專業主義 公共新聞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經濟體制到社會結構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進入了轉型時期。新聞媒體受國外新聞事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公共新聞作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聞界提出的新聞理念,被引介到中國后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并出現了對公共新聞實踐上的探索。媒介要想擔當公共服務的職責,搭建公共領域解決問題的平臺,必須清楚地認識轉型時期社會的復雜性。
一、轉型中國的社會狀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各方面發生巨大變革。市場經濟體制代替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成分多樣化引發了經濟利益、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階層結構隨之更具多元化特征。①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格局,媒體置身于全球廣闊環境,國際事務進入信息選擇視野。社會成員的生活層次、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對信息的需求也呈現個性化的趨勢,傳媒同樣面臨轉型的挑戰。
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中國的新聞媒體逐漸從純粹的事業單位轉向“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傳媒逐漸走向市場,成為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營實體,并在本質上逐漸回歸到自身,即社會信息傳遞的樞紐和媒介,以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為己任,②并在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方面發揮重要的職能。公共新聞則成為媒體實現社會服務、以期公共事務能得到充分討論并合理解決的一種方式。
二、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
1、新聞專業主義的產生與特點
1830年美國的便士報開始興起,報紙逐漸擺脫政黨的束縛,取得經濟與話語權的獨立,專業化的職業出現,全日制職業、新聞教育、同業協會、法律保障、道德規范成為新聞專業主義的判斷標志。新聞專業主義堅持中立性與客觀性,中立性是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價值選擇時,要按照中立的標準而非個人好惡進行取舍;客觀性是指基于權威性與職業性的要求,新聞報道應摒棄個人主觀的感情與理念,分離事實與觀點,準確冷靜地陳述真實的新聞事實,從而表明報道的可信性,提升自身的專業地位。新聞專業主義秉承從非黨派、非集體的立場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理念,服務于公眾利益,成為公共權力的捍衛者,并以此贏得市場。同時新聞媒介保持自由與獨立,機構運作不受行業規范之外的權力控制。新聞專業主義作為西方新聞學的重要概念,也是長久以來西方新聞工作者恪守的最重要的職業規范。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準確、公正,也成為國際新聞事業中職業道德的共同準則。
2、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
根據新聞專業主義的標志對中國新聞業現狀進行分析,中國的新聞業已成為獨立的職業,在各高等院校有自己的新聞教育系統,有記協、報協、攝影協會等一系列同業協會,雖無明確的新聞法律保障,但相關規定散見于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規條例,由此可以說中國已存在新聞專業主義。中國的媒體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即新聞宣傳在政治上必須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③這使得媒體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不變,媒體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三、轉型期下的公共新聞
1、興起
公共新聞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倡導新聞報道不僅要傳播信息,同時要關注公共領域中的公共事務,促進問題合理化解決,從而鼓勵公眾參與社會事務,承擔公共服務的職責。從中國社會轉型和發展來看,大眾傳媒提供公共信息交流平臺是中國社會結構發展的必然需要,實現公共領域職能是實現民主法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策略之一,新技術的開發、市場競爭和信息消費模式的轉變也促使媒介轉向公共領域。④因此,公共新聞以2002年初電視節目《南京零距離》的開播為起點,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
2、現實矛盾
近年來,各地電視臺紛紛建立了公共頻道,對民生新聞也作了積極嘗試,表現出重視公眾參與的傾向。但在中國的社會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堅持的客觀性與媒介公共服務的職能間出現了一定的對立。首先,當關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引起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時,掌握話語權的媒介肩負信息傳播與社會服務的責任,通過報道此類新聞貼近公民生活,發揮公共領域的職能,維護人民利益,贏得公眾信任,樹立權威形象。媒介在公共事件的報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中立的旁觀者,而是以推動者與協調者的姿態,積極投身到社會事務的運行和解決中。這種協調有利于公共問題的解決,卻動搖了媒介作為專業組織客觀報道事實的原則,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受到極大的挑戰。然而媒介如果喪失了環境監測、社會服務的功能,不再是意見交流的平臺,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事務得不到及時解決,信息阻塞將激化社會矛盾,威脅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因此輿論導向的責任與喉舌功能不可缺失,媒介在表明自己立場、引導大眾的基礎上,如何堅持并維護新聞專業主義要求的客觀與真實成為公共新聞中至關重要的契合點。
3、客觀性與公共性的平衡
針對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媒體面臨的公共新聞報道困境,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客觀報道與公共服務間的平衡,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滲透進新聞事件中去。現代傳媒由于經濟上的獨立,對體制的依附性減弱,某些有強烈使命感與職業理想的媒體,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已做出積極的嘗試,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的共同點是用公共性對工具性進行解構,既適應了現階段國家對新聞宣傳的要求,又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這是傳媒的歷史進步。
⑴“真”與“善”結合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應該在客觀報道事實的基礎上衡量報道可能出現的社會影響。媒介在占有大量信息發布的資源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全面衡量各方利益,客觀、公正地還原事實原貌,平衡各方觀點,站在公眾的立場上發表自身言論,引導、協調公共事務朝著有序合理的方向發展。通過全面客觀地報道事件,保持公眾長時間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認真地思考和做出決策。深刻解析引導人們生活的社會系統的愿望,不僅僅關注事件本身,同時幫助讀者看到事件背后潛在的社會問題的根源。⑤
⑵慎重選擇
新聞媒體作為信息選擇的把關人,應站在客觀、平衡的立場上選擇有意義、有代表性、契合公眾利益的公共新聞事件,議程設置上避免公共新聞庸俗化,集中于家常里短的市井生活、娛樂刺激的奇聞軼事,而淡漠了對于公共領域內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的關注。避免公共新聞成為提高報紙發行量的招牌,故意策劃具有轟動效應的事件,煽動公眾情緒,對社會事務沒有實質性推進,推進的僅僅是報紙發行量的提升。⑥
⑶合理引導
公眾作為新聞信息的接受者,逐漸改變了過去的被動接收地位,尤其在參與公共事務中,公眾作為享有發言權的重要一方,需要媒介尊重公眾的民主權利,培養公眾對公共問題的關注度與參與意識,引導公眾從群體利益出發來看待公共領域中的問題,致力于提高整個公共討論空間的質量。媒介必須營造符合中國當下轉型階段的具體國情的輿論環境,積極入世,以負責任的形象堅定地朝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想邁進。
結 語
縱觀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社會現狀,影響著新聞媒介在專業理想與社會服務的道路上的選擇。轉型時期中國新聞媒體的公共新聞如何將客觀性與公共性有機結合,將成為媒介探索生存與發展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①②丁伯銓:《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③《中國新聞年鑒》,1995年版
④殷曉蓉:《新聞傳播學術精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⑤⑥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三版
(作者:中國海洋大學07級新聞學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