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虹,陳玉文,劉小元,王 雷
(沈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16)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聯網為患者開辟了獲取醫療信息的新途徑,已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利用互聯網資源尋醫問診、訂購藥品。目前網上醫藥信息混亂,鑒于藥品信息和互聯網的特殊性,監管困難,完善互聯網藥品信息發布制度勢在必行。
情況令人堪憂:由于藥品信息的不對稱,沒有醫藥學背景的人難以甄別網上發布的藥品信息的真實性,假藥銷售者往往假冒某疾病康復中心、科研機構、醫療單位的網站,宣傳和銷售某種或某系列“藥品”,運用絕對化、承諾性的語言夸大其功效,并通過網上采購、郵寄等形式銷售,擾亂醫藥市場,危害患者的健康。
監管困難:首先,互聯網的虛擬性使監管面臨很大困難。目前監管部門的監測手段主要是依靠人工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利用關鍵詞檢索,然后再對檢索結果逐一檢查,這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還會造成遺漏[1]。其次,對信息發布者的及時跟蹤和調查取證有一定難度,有些違法網站受到警告后,短期內停止發布或更正藥品信息,之后又重新違法。第三,網絡監管體系不完善,相關法規缺位,對信息發布者的約束有限。一位專業人士坦言:“虛假醫藥信息泛濫的首要原因就是互聯網進入門檻非常低,在利益的驅動下,眾多不法分子趨之若鶩。”不法分子在幾分鐘之內便可建一個網站,而且還可通過服務器托管的方式,在沒有任何審查手續的情況下發布信息[2]。
當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逐步加大對在互聯網上發布藥品信息、購銷藥物行為的監管,出臺了《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管理協調工作方案》等法規,對違犯者依照有關法規給予處罰。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懲處的力度遠遠不夠。
美國政府早在1994年就開始關注網絡中的虛假廣告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對策[3]。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監管的范圍不僅包括廣告,還包括新聞稿等宣傳資料;除傳統媒體外,還對計算機軟件、電子公告牌和網站上的藥品信息等進行監管,要求信息必須“真實、均衡和傳播準確”,強調要全面說明藥物的療效和風險。例如,2001年6月FDA就配合政府有關機構,對6家在網上做假廣告、賣假藥的公司采取了行動。除審查廣告之外,FDA還派員出席各種專業醫學會議,巡視展會上各制藥公司的展臺,并對其宣傳資料進行審查。在美國,取得州的許可證并且達到NABP(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oard of pharmacy)標準的合法網上藥店可以自愿加入NABP的VIPPS認證體系,以行業協會來規范和提高網上藥品信息服務的質量。此外,FDA網站專門為消費者和醫務人員建立了一個獲取處方藥安全信息的網頁(http://www.fda.gov/cder/drugSafety.htm)。該網頁提供藥品說明書(包括給患者的說明書及醫務人員的說明書)和患者信息插頁(patient package inserts),實施“藥品安全評估和風險最小化計劃”(REMS)藥品的相關信息,可檢索的上市后研究數據。上市后研究由FDA要求企業開展,包含了有關藥品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用藥的信息,等等。
一是完善《藥品管理法》和《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如吊銷執業資格和經營許可,終身禁入;對嚴重違法者訴諸法律,以欺詐罪論處等[4]。二是制訂《互聯網藥品信息發布實施細則》,明確各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聯合執法方式,如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提供互聯網藥品信息的網站進行監督檢查的間隔時間、方式等;同時設立民眾舉報熱線或網站,鼓勵群眾,對違法網站進行檢舉揭發。三是細化《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互聯網藥品信息發布受不同管制的藥品種類,除規定的麻、精、毒、放藥品外,對降壓藥、抗腫瘤藥等也應分類進行集中管理。四是解決監管中的技術問題,過濾搜索引擎上出現的違規信息,并適時進行政府干涉。要重點打擊部分綜合性門戶網站為發布虛假藥品信息、郵寄假劣藥品網站提供鏈接的行為。另外,門戶網站、信息產業部和工商管理部門要大力合作,切實履行職責。
規范互聯網藥品信息發布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監督管理部門應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加大執法力度,提升軟硬件技術水平,引導群眾甄別網上藥品信息,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網上醫藥信息發布環境。
[1]張欣濤,黃志祿,陳 蕾,等.我國互聯網藥品信息監測工作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2008,25(Z2):49.
[2]張 磊.虛假醫藥信息仍在害人,假藥肆虐網絡規范迫在眉睫[N].中國消費者報,2008-12-03(B2).
[3]張 彬.網絡廣告的規范、管理和發展 [EB/OL].[2006-08-21].http://www.66wen.com/05wx/xinwen/xinwen/20060821/34183.html.
[4]富子梅.醫藥廣告應該完全取締還是該規范發布[N].人民日報,2005-0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