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連和
(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院,浙江 麗水 323000)
中藥炮制歷史悠久,歷代醫藥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炮制技術。炮制輔料是指對主藥起增強療效或降低毒性,或影響主藥理化性質等的附加物料,包括兩類,其中液體輔料主要有酒、醋、鹽水、生姜汁、蜂蜜、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等,固體輔料主要有稻米、麥麩、白礬、豆腐、土、蛤粉、河砂、滑石粉等。選擇中藥的炮制輔料前,首先要了解該輔料對藥物有無藥性影響,用于哪些炮制方法,使用輔料的目的是什么。筆者總結了米泔水在中藥炮制的應用特點,供同仁探討。
南北朝時期,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雷公炮炙論》中記載了300種藥物的炮制方法與技術,主要炮制方法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其中浸又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藥汁浸、酒浸、醋浸等。陳嘉漠在《本草蒙筌》中系統論述了若干炮制輔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軟堅、醋制入肝經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淫羊藿的炮制方法始載于《雷公炮炙論》:“凡使(時呼仙靈脾)需用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斤拌炒,待脂盡為度?!焙笫郎杏写壮?、酒炒、米泔水浸、酒拌蒸等炮制方法,但羊脂拌炒應用較普遍。大黃味苦、性寒、芳香,歸脾、胃、大腸、心、肝經,具有攻積導滯、解毒涼血、活血化瘀、利濕退黃之功。歷代醫家采用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燒等多種方法炮制大黃,所用輔料有酒、醋、姜、鹽、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吳茱萸、當歸、紅花等,部分方法沿用至今。不同的炮制方法會使大黃的有效成分發生變化,改變其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若不能掌握正確的炮制方法和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對療效的影響,則不能藥盡其用,反而會引起毒副作用。熟大黃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了不加輔料的蒸法,自宋代至清代,該工藝有了較大發展,用輔料制大黃開始盛行,各方書中載有酒蒸、酒煮、酒醋合煎、醋煮、醋炒、蜜蒸、小便浸煨、米泔水浸炒等方法。明代《本草綱目》謂:“蒼術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碑敃r已認識到蒼術之燥性與其所含之“油”有關。
黃芩藥材以條粗長,質堅實、色黃,除去外皮者為佳。將黃芩按《炮制規范》加工炮制后,中醫臨床常用于清熱解毒、瀉上焦肺火、除腸中濕熱等,清代已有用米泔水浸等方法炮制黃芩。車前子的炮制方法歷來一直注重炒法,多用酒制,而米泔水制、鹽制為較晚出現的炮制方法,如明代出現的米泔水浸蒸法。《普濟方》中新增了“(附子)炮裂,去皮臍,搗,密絹細羅為末”,“(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臍,切作片,生姜汁一盞、蛤粉同煮,焙干”,“(附子)炮去皮,以地黃汁煮,焙干”,“(附子)炮制,米醋中浸,再炮,淬三五次,去皮臍”,“米泔水一盞,姜半兩研,浸三日,次用蛤粉炒制,去皮臍”等附子的炮制品。
粳米性味甘平,能益氣除煩、止瀉止渴,多用于制健脾胃的藥材。米泔水以粳米作輔料,按留取順序可分頭泔、二泔,以二泔為佳。二泔即第2遍淘米水,為灰白色或灰黃色的懸濁液體,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利尿的功效。用米泔水作輔料炮制藥材,能降低藥材的辛燥之性,增強補脾和中作用。米泔水具吸附作用,常用于浸泡含揮發油較多的藥物[1]。以米泔水為輔料炮制藥材的方法為:取第2遍淘米水適量,煮沸,涼至適宜溫度,與凈藥材或切制品拌勻,燜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翻炒至藥材表面呈微黃火色,取出攤涼即可,或作進一步干燥后貯藏。
揮發油是一種具有治療作用的藥材成分,具有特殊氣味和辛辣感,在常溫下能揮發,加熱時揮發更快,大多數比水輕,易溶于多種有機溶劑,并能溶解于冰醋酸及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在炮制過程中,會因加熱等處理而使藥材中所含的揮發油顯著減少。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使藥材的揮發油含量發生不同的變化,如炒炭約減少80%,炒焦約減少40%,煨或土炒約減少20%,醋制、酒制、鹽水制、蜜制、米泔水制及麩炒約減少10% ~15%。因此,對含揮發油及芳香性的藥材應根據需要進行妥善的處理和保管。米泔水炒、米泔水浸泡是蒼術的炮制方法之一。蒼術具有健脾燥濕、解郁避穢的功效,生蒼術溫燥而辛烈,燥濕、祛風、散寒力強,臨床多用于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證。蒼術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蒼術揮發油過量會產生明顯的不良反應,大劑量可致中樞神經抑制,終致呼吸麻痹而死亡。中醫稱之為“燥性”。用米泔水制可減少揮發油含量,方法是,稱取適量生蒼術片,用米泔水噴勻,微潤,置鍋中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該法可使蒼術中揮發油含量減少47.0%,且飲片的外觀質量也好,操作簡便。李祎[2]應用氣相色譜法測定并比較了生蒼術、清炒蒼術、麩炒蒼術、米泔水浸炒蒼術中揮發油的含量,結果炮制后蒼術揮發油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以米泔水浸炒制降低得最多,可能是因為炒制時間較長而破壞了揮發油結構所致。又如,白術通過米泔水炒等炮制方法可減少或除去部分揮發油,從而降低燥性、增強健脾和中作用。
用米泔水炮制藥材可增強療效和減少毒副作用。如桑螵蛸具有益腎固精、縮尿止濁的作用、生用既影響療效,又會增加其致瀉不良反應,故常用火制及加輔料制,所加的輔料多為米泔水。又如,炮制藜蘆時去雜質洗凈,橫切3分長,放米泔水中漂1 d,撈起后曬干,依此可降低藜蘆的毒性。
用米泔水炮制藥材,還可提高中藥的煎出效果。如萊菔子用米泔水浸潤清炒法炮制,取第2遍淘米水少許,均勻地灑于萊菔子上,浸潤30 min后倒入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翻炒至藥材表面呈棕黃色,取出攤涼即可。
目前,尚無關于用米泔水炮制藥材的國家標準。筆者建議:應盡快制定中藥炮制輔料米泔水的國家標準。在國家標準出臺之前,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中藥炮制輔料米泔水的相關規定,如參照相關產品的生產標準,明確規定米泔水的性狀、主要成分含量、衛生學標準及雜質限量等。對于米泔水炮制品色澤的要求,《飲片標準通則<試行>》規定:各種炮制品色澤除應符合該品種的有關規定外,還應色澤均勻。另外,檢查米泔水炮制品中水分的含量,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將藥材制成飲片,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若操作不當,則可使藥材“傷水”,不僅在飲片貯存保管過程中易生蟲、霉變,使有效成分分解、酶解變質,且在配方稱量時也會相對減少實際用量,從而影響療效。另一方面,炮制品含水量過少,也會影響其質量。一般來說,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 ~13%,故米泔水炮制品含水量也不宜超過13%。
[1]龔千鋒.中藥炮制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7.
[2]李 祎.不同炮制方法對蒼術揮發油含量的影響[J].中醫研究,2001,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