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賢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洛陽 471000)
護理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是骨科常見創傷之一,骨折多為粉碎性,因脛前軟組織少,易發生骨外露,常合并軟組織碾挫傷或缺損,臨床處理、治療較較困難。發生此種情況時,可以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療或者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配合鋼板螺釘內固定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并且能降低一定的治療費用。
選取2009年2~7月40例骨科患者,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17~57歲,平均32歲。患者中脛骨骨折20例,脛腓骨骨折20例,其中5例骨折端外露。
負壓引流裝置,VSD 敷料(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鹽泡沫,含多側孔引流管),VSD 敷料為密閉無菌包裝,具有分子閥門功能的生物半透性薄膜。
患者均在生命體征穩定后送手術室,在麻醉狀態下進行徹底清創處理,為使完整創面得到恢復,選擇將敷料進行相應剪裁處理,使其剛好可以對創面進行完整覆蓋。然后將敷料的邊緣和創面周圍健康皮膚進行縫合處理,并將內置的引流管從皮膚中引出。為了使周圍正常皮膚與引流管一起密封形成封閉引流狀態,可使用生物透性薄膜將二者進行覆蓋,并在術后接通中心負壓吸引器進行持續負壓吸引,直至創面植皮或皮瓣轉移。骨折復位后用鋼板螺釘內固定或采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固定[1]。
40例患者中,32例7~10d 拆除VSD 后,創面清潔,并且在預計時間內愈合,且沒有發現壞死組織出現;其中有4例患者在10d 后因為出現較多的滲透而換成了VSD 敷料,并在1周后進行拆除,無明顯滲透現象發生,創面逐漸愈合;4例在第10天后出現壞死組織滲透現象,將壞死組織切除并將創面進行潔凈處理,更換VSD 敷料之后,于半個月后愈合。通過5~13個月的回訪,發現全部患者創面并無破潰現象,骨折都在預計時間內愈合。
接通負壓后,倘若引流管內并沒有發生漏氣現象,則可以驗證引流的封閉性能良好,在對負壓源進行阻斷時,如果海綿不回彈,證實負壓封閉良好,負壓引流有效。將負壓調整為60~80 kPa,以維持一個高效的引流效果[2]。
為了能有效地防止引流管堵塞,可以用50 ml 的注射器用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抽吸,直到引流管暢通。
時刻觀察創面恢復情況,并對生命體征進行嚴格地檢測,一旦發現感染現象,應當立即給予相應的處理措施。引流瓶定時消毒更換,根據細菌培養結果給予抗生素。對于創面感染嚴重者,可通過引流管逆行注入甲硝唑等抑制厭氧菌生長的抗生素。
通過擺放正確的體位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降低疼痛,在必要情況下可以用藥物來幫助緩解疼痛。
VSD 作用機制:VSD 是一種高負壓下被引流區的“零積聚”裝置,并且它能加快感染傷口以感染腔隙的愈合劑恢復,可以對傷口積液進行有效的預防處理[3]。此外,VSD 還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以減少細菌的產生及數量,幫助傷口快速愈合,并對局部組織的pH 值進行調節,防止感染現象發生[4];并對傷口附近的淋巴細胞浸潤能力進行調整,幫助增生期膠原合成與修復期收縮性纖維的有效合成。清除細菌以及壞死組織,對毛細血管的新生以及細胞增殖修復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
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發生率增高,以往通常是清創后敞開創面,并進行相對簡單的外固定、換藥,待感染控制、創面肉芽生長旺盛后植皮或皮瓣轉移,常出現感染難以控制,甚至擴散。使用VSD 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是以醫用泡沫為中介,利用高負壓,徹底清除創面滲出物或壞死組織,加速了創面愈合,減輕了患者痛苦。
[1]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0,122.
[2]李金清,陳紹宗,李學擁,等.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促進豬皮膚軟組織創面愈合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0):110-111.
[3]湯蘇陽,李春伶,羅曉英,等.負壓引流對人慢性創面愈合過程中細胞增生活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146-147.
[4]王彥峰,陶世明,陳務民.應用醫用泡沫材料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復雜感染創面[J].中華實用外科雜志,2007,14(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