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芳
(姜堰市人民醫院 江蘇姜堰 225500)
筆者依據中醫理論以益氣溫經,活血通絡為治則,結合控制飲食、運動、糖尿病教育、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49例,并與同期口服維生素B1,維生素B6,靜脈予維生素B12結合控制飲食、運動、糖尿病教育、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本病44例比較,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93例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者來自門診和住院患者,均符合WHO、DPN診斷標準。采用隨機盲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9例,對照組44例。治療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44.5±10.4)歲,病程(12.3±3.27)年,病情輕7例,中31例,重11例。對照組:男21例,女23例,年齡(42.9±11.3)歲,病程(13.87±3.66)年,病情輕8例,中27例,重9例。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并伴有四肢感覺異常,明顯的肢體末端麻木疼痛或發涼,多呈襪套或手套樣分布或運動異常,肢體痿弱,跟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感覺神經和運動神傳導速度減慢。中醫辨證參考《中西醫結合內分泌疾病診斷和治療》屬于氣陰兩虛夾瘀型。
2組均予控制飲食、運動、糖尿病教育、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2h血糖。對照組予口服維生素B120mg tid,維生素B620mg tid及靜脈推注維生素B12500ug bid,4周為1個療程。2組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對比觀察。治療組在同樣方法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加服中藥,基本方藥為:黃芪20g、玄參10g、生地10g、蒼術10g、山藥10g、天花粉10g、麥門冬10g、葛根10g、丹參15g,生三七粉3g(分2次另吞)。具體加減:尿多加益智仁10g、枸杞10g、多食善饑加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陽痿加仙茅10g、淫羊藿10g、消渴多飲加烏梅10g、五味子6g。
資料前后的主要臨床癥狀、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液流變學及神經傳導速度。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及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頒布)。治愈:雙下肢麻木、刺痛等癥狀全部消失;好轉:雙下肢麻木、刺痛等癥狀減輕;無效:雙下肢麻木、刺痛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對照組:治愈7例,占15.91%;好轉21例,占47.73%;無效16例,占36.36%;總有效率為63.64%。治療組:治愈18例,占36.73%;好轉26例,占53.06%;無效5例,占10.21%。2組進行療效分析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臨床癥狀在祖國醫學中多有相吻合的描述,如《診治要決》曰:“三消久之精血即虧或目無見或手足偏廢如疾,非風也”,《證治要決》曰:“消渴日久,精血虧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其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也隨之增高?,F代醫學認為其是由于代謝障礙或血管病變所致。其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易于忽視。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認識到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病機為陰虛燥熱為本,日久導致氣虛,氣運乏力,血行不暢可致血瘀。因此,氣陰兩虛,血脈瘀阻是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其主要治法。方中黃芪益氣生津;生地、麥冬、玄參、山藥、葛根、天花粉養陰生津,清熱潤燥;丹參活血行血,養血涼血,即所謂“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經驗;參三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蒼術健脾通絡。
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方中黃芪有降糖、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作用;丹參有調節內分泌功能,能促進胰島素組織恢復,提高胰島功能活動,有抗凝、溶栓、降脂、改善微循環作用。葛根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降糖、降低血清膽固醇,麥冬有降血糖、抗缺氧作用。生地能增強肝臟貯存糖原的能力。
現代醫學固然能快速降低血糖,但對糖尿病進行性血管損害治療無效,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無特殊治療方法。應用中醫中藥能改善糖尿病血管病變,減輕和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優勢。
[1]李宗明.內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708.
[2]劉新民.內分泌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633~634.